《中庸》:专注当下,才是修学中庸之道的关键

477 人参与  2024年08月20日 21:21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中庸》:专注当下,才是修学中庸之道的关键

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

(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道不行,就是指中庸之道不能够行于天下,很多人不能够照着这样去做,我知之矣。我知道是什么原因。夫子是圣人,他看得很明白。下面就讲“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知在这里当智慧的智来讲,有智慧的人过之,他对于中庸之道,行中庸之道,一行就超过了,愚者,就智慧不够的人。他对于中庸之道,在行的时候就赶不上,所以这两者这是两端,一个是过了,一个是赶不上。这个是讲到道之不行,为什么知者过之,愚者转移?我们拿行道来讲,根据郑康成的注解讲,他讲过与不及,就使得中庸之道不能行,所以不能行的时候要怎么办呢?要定出一个准则,所以郑康成讲,惟礼也能为之中。礼就是教我们要行中道。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古人规定父母去世以后,子女要守孝三年,过去的官员都有一个制度叫“丁忧”。如果你父母去世了,你要回家守孝三年,这个是礼,为什么定这个礼呢?孔子讲,我们为人子,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这是报答父母的恩德。所以拿这个礼来讲,知者过之,有智慧的人他超过了,他知道父母的恩德深厚,认为三年之丧还不够,久一点。愚者不及,愚者不懂得感恩父母,他可能行不到三年。

下面又讲,“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道不能够明,大家不能够明白中庸之道,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不能够行,所以前后完全是相连贯的,你要让他明白道理,他才能肯去做。

我知之矣。我知道是什么原因。“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贤者,其实也包含智者在内,这是偏重于明了道理来讲,有智慧的人,他对中庸之道他明了,为什么过之?他这个道理他明了,后面讲他往往在做的时候,可能做过。愚者智慧不及,不明白道理,他做的就不那么圆满,所以中庸之道不能过,也不能够不及,要刚刚好。所以贤德的人解释中庸之道就超过一般人的理解程度。

我们一般讲道的时候,讲得很深奥,自己没有确实明了,所以叫过之。没有证得自己的本性,所以你要么就讲的过深,要么就讲的过浅,都是过之。不肖者就是愚者,他对于这个道理不明了,所以有这两种情况,中庸之道不能够明了,当然就不能够行,所以这个要真正靠自己,我们真正把自己的本性开发出来,那你做任何事情就能够恰到好处,一切都那么自然。如果说我们用心,其实用心就错了,起心动念就错了,真正要什么呢?自然而为,这就是真正行中庸之道。

所以后面又讲“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一个人什么没有不吃东西的,喝水、喝茶、吃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吃东西,但是吃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真正用心,有没有觉察?真正能够品这个味道?未必。可能我们吃饭的时候在想着其它事,不能够专注于这件事情。

最近看了一本书,一行禅师写的,讲正念,叫《正念的奇迹》,他就告诉我们要怎么样用正念,时时刻刻要觉知自己。

这里讲鲜能知味也。鲜就少的意思,很少有人能知道饮食之味,确实是如此,圣人讲话是合乎事实的,大部分人其实是不知道味的,有少数人他能知道,能体会,也有的人喝水,它立刻就能够区分这个水是哪里的水,所有的味道微细的差别都能够体会,这个是知味。其实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应该训练自己用心。大家不妨明天吃饭的时候你细细去品味那个味道,你就是用心来专注,你用心专注于每一件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用正念,没有一丝妄念来做每一件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把事情真正做好。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9725.html

本文标签:萧祥剑  萧祥剑简介  中庸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