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中庸》:什么是南方之强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第十章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路是夫子的学生,他是中原人,他向夫子请教“强”这个问题,“强”跟我们普通人所了解的“强”不完全一样,这个“强”我们一般讲是刚强,刚是什么呢?阳刚,这个刚也可以说是刚直,强是阳刚、刚直的这种强。《易经》里面乾卦,你看乾卦六爻都是阳,一片阳刚。孔子讲到乾卦的时候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子路问的这个强,跟自强不息的强,
《中庸》:真正的圣人不是战胜别人,而是克服自己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前面讲“天子治理天下,国君治理国家”,大夫他有爵禄,他能辞掉,还有一般人他能够学习,能够踩在刀刃上,这都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所以,你要学中庸之道,那么难办的事情都有人办到,而中庸不可能,不可能但是我们学了,就要自己要下定决心,虽然是很难,但是你下定决心的话并不难。“中”这个字是我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学中庸之道,学这个道要恰到好处,不要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这个程度,那么“庸”是什么呢?庸就是平常。所以,学中庸之道很平常,日用寻常当中我们一点一点的去做,我们不要去外面求人,完全靠什么呢?靠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中庸之道,行中庸之道,
《中庸》:解决人生难题的三大法宝——智慧、学问、勇气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下面一句讲,“中庸不可能也”,照中庸之道这样来学习,完全按照中庸之道,依中庸之道去行的话,不可能。不可能就是办不到,这一段,我们要注意前面那几桩事情是用来衬托后面这一句话。可见中庸之道实在就是孔子所讲的“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之道很难,前面我们学到经文有讲,“道其不行矣夫”,就是讲中庸之道那样难做到。既然是很难做到,我们学《中庸》怎么个学呢?我们知道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事情都有种种的困难,我们想要把这个事情做成功了,我们就被这个困难阻碍,停止不做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在人间就一事无成。如果我们一事无成,那一生有什么
《中庸》:难行能行,才是修行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下面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一段还是引用孔子的话,和我们讲什么呢?讲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在子思做《中庸》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周朝,周朝是周天子,天子前面讲天下的天,天下就是天子,国家是各国的君主,各个诸侯国是诸侯,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爵禄依照古人的注解,指的是大夫之家。封建时代,国君封大夫一块土地,再封给他一个爵位就是讲大夫,这三种就是讲天下。作为天子,能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个叫平天下。国家,一个国君可以把这个国家治得很好,治得上轨道,天子把天下治得太平,诸侯把国家治
《中庸》:把良知放在心里,永远不要失掉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第七章是讲智慧的,其实就是《中庸》里面讲的智、仁、勇三大德。第八章讲的是仁。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孔子举他的大弟子颜回,说颜回能够学《中庸》。孔子就说“回之为人也”,颜回他的为人,他的这种基本修养是怎么样的?择乎中庸,他能够选择中庸之道来学习。他在学习、在落实中庸之道的时候,怎么个学习法呢?就是在练习,得一善,颜回得到一种善行,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他能够什么呢?拳拳就是奉持的意思。根据郑康成的注解,拳拳这两个字,就是一个人用手把它捧起来,持在手里,这叫拳拳,服膺了,膺是我们一个人的胸,就是你
《中庸》:什么样的人才有大智慧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我们再来看下面一章,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这里还是引用孔子的话,举出一般人不知道行中庸之道,不能够行中庸之道。用孔子的话讲,“人皆曰予知”,一般人都说予知,予是自称,人人都称自己是有智慧。下面就讲:“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家把它驱赶到哪里呢?纳诸当肉质讲,把它驱入到罟攫陷阱当中;罟是什么?罟是过去网捕,网捕鸟兽、鱼的;攫就是在陆地上,捕野兽就用攫;还有陷阱,陷阱是在地上挖一个坑,挖好之后在坑的旁边用野兽喜欢吃的食物引诱它们来吃这个东西,野兽来吃
《中庸》: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践行中庸之道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执其两端的端,是绪的意思,两端就是两头,我们一般人讲的两个极端,两个极端就是前面讲的不能够中庸的两个极端,一个是过之,一个是不及,过之与不及。不明了中庸之道,一个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这是两个极端,行的一方面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贤和不肖这也是两个极端,这里就是指知、愚、贤、不肖都是两端。舜帝呢?他能够执其两端,执就是用手把这个东西捉住,捉住这两端做参考,做这两端参考是怎么样个参考?这一端也不对,然后怎么样呢?取中道,用其中于民。既然两端都不对,就用中间最适当的折中,这就是执两用中。这是中国文
《中庸》: 为什么要隐恶扬善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下面一点更重要的是什么?“隐恶而扬善”就是把恶的事情要隐藏起来,把善的事情要宣扬出去。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善人,他看到人家有什么困难,他总是想办法帮助人,这个是善。恶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看到的杀、盗、淫、妄都是,做这些的都是恶人,这些事都是恶事,他怎么样抢银行,怎么样贪污腐败,你把这些事情全部宣扬出来,宣扬出来有什么不好了,教别人也学去了,把他犯罪的事情学透了,尤其是现在高科技犯罪,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宣扬,一般人还不知道,所以舜帝把恶人恶事隐藏起来不宣扬,就免得一般人去模仿,相对来讲把善人善事宣扬出来,教人能够见贤思齐,这个是教化的一种模范作用,能够
《中庸》:好问才会有智慧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我们今天来看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孔子赞美舜帝,称赞舜帝能够行中庸之道,前面跟我们讲到一般人不能够叫中庸之道,而且不能够实行,要么是过之,要么是不及。能够不过又能够恰好能够行中庸之道的人,夫子就讲到舜帝,他是真正的大智者,知通智,有大智慧的人,舜帝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舜帝怎么是大智,有真正的大智慧呢?体现在哪里?经文里面讲“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舜帝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一个平民,非常孝顺,最后做到了天子,他虽然做到天子,但是他好问,每一件事情他都要问问人家,深恐
《中庸》: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修己安人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这是把上面讲完之后,举了孔子的一句话。这个道就是中庸之道,其不行矣夫。不矣夫,感叹的意思。根据郑康成的注解讲,他讲“闵无明君教之”,闵就是怜悯。孔子那个时候就感叹,没有一个明君来教导人民。所以明君很重要,一个明君除了把政治办好,很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办教育。《礼记》里面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把国民教育办好,把教育办好,根本在哪里呢?就是教人学圣学。学什么呢?学中庸之道,让大家明明德。这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教?真正要圣人来教,所以没有明君在位,谁能教中庸之道?没有人能教中庸之道。这是道其不行矣夫,这是夫子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