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着看《感应篇》,第三十五、三十六这两节。三十五是:【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三十六是:【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文到这个地方是将善报讲完,往下这是恶报,第四个大段。我们过去有一个科判,把这一段文字判作「成所作」,成就自己所做的。『所作必成』,这一句话非常肯定,给我们说明善因善果。这一句话的范围非常广大,小注里头说「世间无不成之事,天下皆可作之人」,这两句话说得好。人人都能够行善,人人都能够成就他所期望的事业,所谓是「有愿必成」。这是古往的圣贤、诸佛菩萨,都是这个说法。可是我们自己在一生经验当中,好象要做一桩好事情,困难很多,所谓的是「好事多磨」,这也是事实。这两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矛盾?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我们要仔细去参详,也就是现在人讲仔细去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三十三跟三十四这两节:【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到这里一段。善人标准很多,最高的标准,那是大圣大贤。往生经里面所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说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确确实实给我们立下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净业三福。这三条总共十一句都做到,那就是上善;如果做到前面两条,后面一条没有做到,那是中善;只能做到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没有做到,是下善。可是第一条做到的人就不多,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善人。第一条里面有四句话,第一个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师长,第三句是慈心不杀,第四句是修十善业。我们这个四句有没有做到?这四句做不到,说老实话,念佛怎么样去念,日夜不间断,古人所讲的,你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第三十三段:【所谓善人。】这一段只有一句,四个字。从这个地方起,到「神仙可冀」,是说的善人,到三十五。从三十三到三十五,文字不长,都是讲的善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善人的福报不但是很大,而且是决定不爽。古今中外历史上我们看到,在现前社会只要留意的观察,也能够看得很清楚,所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善报如是,恶报亦如是,只要仔细去观察,佛家所谓的「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未到,它也有道理,过去生中余福余恶。这一生行善没有得到善果,是过去生中恶业太多,所以所受的恶报没有受尽,善报不能现前,这是为什么修善,而没有得到善果。造恶还享福,是过去生中他积的福多,积的善多,他善的余福没有报尽,这一生做的恶,他的余福享尽了,恶报就现前,是这么一个道理。粗心大意的人,他只看眼前,所以有时候产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施恩』两个字要注意,是布施恩德。与人为善,我们讲席当中常讲,总是要存一个纯善的心,纯善的念头,念念为别人着想,这是布施恩德。布施恩德是他的想法、是他的说法,如果我们自己还要有一念布施恩德的心,就错了。错在哪里?我们着相了,着相就不圆满,着相是三界六道里面的善因,与性德不相应。这个道理很深很广,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的清净心得不到。诸位要晓得,清净心才是真善,是大善。昨天我们参加回教的表扬伟大母亲大会,我们不知道这个场合里居然是冠盖云集,有三个部长,新加坡的前总统参加了,即将选举的总统候选人纳丹先生也参加了,还有各国大使馆的一些使节,我们在贵宾室里面聊天。他们看到我都很欢喜,问我,他说看起来我很年轻,问我的年龄,然后你是怎么保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三十二节:【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过去我讲《感应篇》编了一个科判,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有没有?把它找出来印给大家。这两句经文在此地是讲,布施达到真正圆满的境界,佛家讲三轮体空,这是三轮体空的前方便,也是三轮体空的初步落实,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施恩求报」,这个批注里注得好,「贪心未忘。与人追悔,吝心未化。贪而且吝,君子不为。」儒家讲的最低的标准。儒家最高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其次的是君子。从前人读书,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人要把自己的境界,最低限度要提到君子这个境界,你读书才算真正有受用。由此可知,儒家的君子,虽然三毒烦恼没有断,他能够伏得住,我们佛法讲伏烦恼,能伏得住。烦恼习气伏不住,君子以下这是小人,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白的。为什么读书?读书的真正意义、
诸位同学,大家好!在《感应篇》我们读过前面的三节:【推多取少。】这是佛家讲的无贪。【受辱不怨。】无瞋。【受宠若惊。】是无痴。就是经典里面常讲的三善根。而这个地方,这三句十二个字,教给我们这三善根怎样落实,怎样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这样才不至于落空。凡人很不容易处在寂静的环境中,所以静中之乐,唯有大圣大贤才能够做到。凡人要是没有事,他就胡思乱想,就胡作妄为。这是什么原因?贪瞋痴三毒烦恼太重、太多的现象。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都应当明了,更应当要把这桩事情改过来,这才是修行的功夫。尤其是个读书人,做学问的人,不善用心,学业、道业决定不能成就。我们看看前人,半个世纪以前的人,江味农居士、徐蔚如居士,这些在家的大居士们;出家里面,像印光大师、谛闲法师,诸位熟知的圆瑛法师、性慈
【受宠若惊。】《感应篇》批注里面,引用周朝周公对伯禽的一段话。他总共说了六桩事情,第一个是「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荣是荣誉。一个有大德之行,大德之人,处事待人接物,都能以恭敬心,这是真正的荣耀。决定不能够傲慢,傲慢一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看孔子,几乎古今的圣哲,他们都非常谦虚,都能够包容,待人都非常的恭敬,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二句,他说「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安就是身心安稳。我们中国人常常祝福所讲的平安,这个话很有道理。「平」是什么?平等,平等才是最安定的。所以你看社会,你看历史,古今中外社会动乱的时候,决定是贫富不均,这才起了争端。贫富不均,种种不平等,说实在的话,这是事实,所谓是我们伸开五个手指,都不一样长,他怎么会平等?为什么不平等?个人造的业不相同,种善因得善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看《感应篇》第三十一节,只有一句:【受宠若惊。】这一句跟前面两句连起来,它是讲无痴,所以这三句就是佛家讲的三善根。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体会。荣宠,现在人讲的荣誉,别人加给我们的荣誉,我们自己要想一想,这个荣誉该不该得?如果不应该得而得到的,决定不是好事情。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伏」,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即使应该得的,也要尽量的谦虚,否则的话,也会惹来祸害。什么祸害?诸位如果冷静观察,你不难见到,嫉妒障碍太多,你是做的好事,你是好人,社会各地方给你表扬,很多人看到心里不舒服。尤其是这个时代,古时候人心厚道;换句话说,嫉妒的人少一点,不是没有。现代的人,已经完全没有缘份接受到圣贤的教育,他从小所见所闻,所学习到的,都是争名逐利,看到别人的荣宠,他能放得过吗?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三句话,就是拔除我们心里面的三毒烦恼:无贪、无瞋、无痴。儒家、道家、佛家三教所说,完全相同,正是古人所讲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佛称这个叫三毒,我们现在的话叫病毒,这是最严重的病毒。不但能杀害我们的生命,我们身体多病、不健康、短寿,这个事还是小事,伤害法身慧命的事,大了!为什么我们堕落在轮回里面,无量劫来都没有出期?论其根本的因由,就是三毒烦恼没有洗干净。我们每一个同学,无论你生长在什么地方,你现在生活环境如何,只要你有缘听到佛法,听到一尊佛菩萨名号,你的缘份就不浅。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量劫来所种深厚的善根,你才有机缘听到佛名,见到佛像,见到经书。这是说明我们学佛不是这一生的,这一生怎么可能有这么深厚的善根?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之前,就曾经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感应篇》第三十节:【受辱不怨。】这一桩事情是很难做得到的,但是必须要做到。为什么?与我们切身利害关系太大了。世间一般人,哪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不是遭遇到许许多多恩怨的这些事故?佛法里面跟我们说的八苦,怨憎会、爱别离,这是古今中外无不令人感叹的事情。这两桩事情,都不是我们愿意遇到的,可是在一生当中,偏偏会遇到,时时会遇到,处处会遇到。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不能够忍辱,从小怨结成深仇大恨。我们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一开端,文昌帝君叙说他过去报恩报怨的这些事情,惨不忍睹。如果不是遇到佛法,很难觉悟,很难回头。这是真正的痴迷,他才会造这种事,恶业。佛菩萨、圣贤人教导我们,决定有道理的,决定有好处的、有利益的,教我们常常想着别人的好处,不要记别人的恶;常常念别人之恩,不要记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