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尚韵”。是魏晋时代的书风,也是古往今来审美的最高境界,韵在书法中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指优雅、自如、平和、含蓄、蕴藉及和谐自然的一种格凋-其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王羲之。他在艺术观念:表现萧散、简淡、雅逸,变魏晋以前流行的质朴书风而为妍美劲健、畅达流便的新体,书法造诣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体行书,笔厕道美,笔势清圆,行笔自然,法度森严;在严谨中露㈩潇洒飘逸的神采,干变万化中又深感和谐优美,达到了“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炯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无质自然,丰神盖代,真有超迈绝俗的韵趣:那么,在王体行书中是如何形成“韵趣”的,我们试从以下方面谈点认识-一、环境是韵趣产生的条件它的产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意识形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东晋是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的时代,儒道思
临《孟法师碑》是初学很好的入门。我从个人学书和教孩子写字的体验发现,从欧颜柳三家入门各有弊病,如果有名师指点避开弊病可能学到好处,如果没有明灯,有些比划和结构可能走偏。比如欧的竖弯钩的钩、颜柳的横画收笔,都特征太明显,初学者可以不必学的。但初学者恰恰容易关注这些特征甚至习气,而且要自己去写像。本来初学者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结字平正、放开手脚上,而不是去刻意雕琢那些点画写像。所以,假如是自学,建议避开欧颜柳,从褚遂良《孟法师碑》开始。这本字帖的结构已经有法度,用来打好写字的基础是稳妥的;同时他的笔画没有太多个人的习气、特征,你不会被初学者达不到的某些细节带偏(比如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就有自己太明显特征,反而不适合初学),这样就可以集中精神用这本字帖的几百个字写好汉字的写法。而且这本字贴因为在初
二王法书管窥——关于学习王字的经验谈沈尹默爱好书法的朋友们,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学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愿意接受这个考验,试作解答的问题之一,乍一看来仿佛很是简单,只要就所有王帖中举出几种来,指出先临哪一种,依次再去临其他各种,每临一种,应该注意些什么,说个详悉,便可交卷塞责。正如世传南齐时代王僧虔《笔意赞》(唐代《玉堂禁经》后附《书诀》一则,与此大同小异)那样:“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据他的意见,只要照他这样做,便是“工之尽矣”,就能够达到“可檀时名”的成果。其实便这样做,在王僧虔时代,王书真迹尚为易见,努力为之,或许有效,若在现代,对于王书还是这样
摹印,秦书八体之一,是用于玺印的文字。字体就是小篆稍加变化。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自尔 秦 书有八体……四曰虫书,五曰摹印。”摹印有六长:粗卤中求秀丽为一长;小品中求力量为二长;填白中求行款为三长;柔弱中求气魄为四长;古怪中求道理为五长;苍劲中求润泽为六长。明清时期迎来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清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提到:“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学汉印者须得其精意所在,取其神,不必肖其貌,如周防之写真,子昂之临帖,斯为善学古人者矣。”说明从事篆刻必需学习汉印,遗其貌取其神,也是元赵孟頫倡导印宗秦汉思想的延续。这种思想对这一时期的摹印篆的发展影响颇深,白文印所用篆文多仿秦汉摹印篆风貌,体现出苍茫浑穆,大气朴茂的特色。明官印摹印篆沿用九叠篆,线条粗细均等,笔画多横平
写字有下苦功夫一派,所谓“闭户数年,埋笔成冢”,如邓石如、包世臣等到人。但不可忽视看帖功夫,多看多想,然后有得。如一味以为只要多写便可写好,则八字先生天天写干支,道士常年作阴骘文,可写成书家么?要之,苦功固不可废,而尤须多看多想,多看古碑帖,得其神理。古人所谓“心摹手追”,须心摹有得然后手追有成。初学写字下笔要重,以后则要越写越轻,若不费力。如初学即轻,则会越来越轻,越写越浮了。写字最初要求重、雄强,不要去追求清、隽永。中国画应该从整体看是一幅画,分开看,都不是画,是书法。书法关过不了,画法关也过不了。金石、书法、诗文,画画的人都必须熟悉。书法是艺术,因此与绘画一样,有真感情就美,矫揉造作则丑。书法柔媚者,世以为美,其实极丑。大凡人无独立之人格,其艺术则柔媚,既无独立人格,何来美?写字要真下
一、要基本功扎实,要临池磨练。持之以恒。不要追求捷径,书法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一份辛劳一份收获。二、要会琢磨,会辨别得出古代哪些书法是真正的好作品。哪些是不适合自己去练习的。不要人为听从别人去认定某个书家的字的好坏,优选过去一直沿袭下来的那种以“人”来认定书家的书法好坏的恶习,一定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去研究,去认定。三、要从字帖中体会出字体和书法章法的含义,字义,以及整体的布局。就像古代人说得那样:“字如其人”。一定要琢磨出什么样的字体适合自己去练习。适合自己去终身享用的书法艺术。(内向的人就学写内向的字,外向的人就学写大气的字)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四、不要一窝蜂的去追究潮流,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去选择自己适合的书体,创造出自己风格的书法字体来。就像小孩子学
学颜,两位先贤的观点对我影响颇深,一为梁启超,一为沙孟海。梁启超说:“欲学颜书者,但取秦权量诸刻及汉碑中之《衡方》《鲁峻》《张迁》《赵圉》,令先熟临之,则下笔不期而自肖。而不然者,日盘旋《多宝》《家庙》肘下,终无是处也。”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关于颜字的学习这样讲:“他那副雄伟深厚的精神,全从汉碑得来,用笔方法,是把钟繇参入隶体中,换句话说,就是用隶书的方法来写真书。”梁、沙二人对于颜书的理解所见略同。《颜氏家庙碑》中记录颜氏家族数代多人于篆、隶造诣颇深,颜真卿于深厚家学氛围中,耳濡目染,浸淫日久,自然深受滋养。颜法出自篆、隶,历代学颜大家多有论述,故以篆、隶之法写颜,是师颜之所师。余寻常习书,于秦篆、汉碑有些涉猎,然起步较晚,功力尚浅。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能否领会书法艺术的美妙,同时也是其艺术修养的体现。如果不是书法从业人员或书法爱好者,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一幅作品,只能笼统地觉得这字很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今天的这篇文章旨在为大家提供赏析一幅书法作品的具体方法。在开始之前,想说说欣赏书法作品的四种境界,请大家对号入座:【未入门】感觉不到一幅书法作品的美。这并不奇怪,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上写字课,一个同学就分不清写字教材上的印刷体(当时是印在田字格中的楷体)和老师字帖上的字体的区别,他认为是一样的。主要的原因是受到的关于书法的熏陶太少。严格说起来,这并不能算是欣赏书法的一种境界,因为根本就没有欣赏。【入门】能够感觉到一幅书法作品的美,但说不出好在哪里。这应该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层次,看到比较主流的作品能够有美的
书法中的线条美,离不开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也就是说线条的感染力在于它的丰富,不单调,极尽变化,富有节奏感。当代书法审美感除了对线条圆润立体、中锋用笔的追求,对劲健的、内藏韧性的追求,对线条丰富、一波三折的追求外,我觉得还应对一幅作品本身趣味的追求,应该说,“趣”已成为当代书法审美的基本特征。“趣”是书法中一种很高的境界,书法源于自然,是书法家的创造,是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的统一,但是最终还要归于自然,而自然天趣指的是书法作品中情感的流露,见不到技巧上的斧凿痕迹。所以我在此说“趣”,并非刻意的,做作的,有意为之,为求一个效果、一个形式,而是作品自然的流露。苏东坡曾经说过:“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诗不求正,字不求奇,天真烂漫是吾师”。这样写出的字在整体上才能保持一种“天真”“天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