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印是什么?是一种字体

4196 人参与  2021年08月08日 16:54  分类 : 书画频道_书画艺术_书画作品_书画展_书画家_文人画_书画培训_书画装裱  评论

摹印,秦书八体之一,是用于玺印的文字。字体就是小篆稍加变化。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自尔 秦 书有八体……四曰虫书,五曰摹印。”

摹印有六长:粗卤中求秀丽为一长;小品中求力量为二长;填白中求行款为三长;柔弱中求气魄为四长;古怪中求道理为五长;苍劲中求润泽为六长。

明清时期迎来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清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提到:“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学汉印者须得其精意所在,取其神,不必肖其貌,如周防之写真,子昂之临帖,斯为善学古人者矣。”说明从事篆刻必需学习汉印,遗其貌取其神,也是元赵孟頫倡导印宗秦汉思想的延续。这种思想对这一时期的摹印篆的发展影响颇深,白文印所用篆文多仿秦汉摹印篆风貌,体现出苍茫浑穆,大气朴茂的特色。

明官印摹印篆沿用九叠篆,线条粗细均等,笔画多横平竖直,而将军印所用摹印篆为柳叶篆,因其线条像柳叶,故得此名,仍属小篆范畴。清官印摹印篆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满、汉文对照,汉文用小篆,书体形式多样,有九叠篆、玉著篆、垂露篆、柳叶篆、悬针篆等,满文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在乾隆以前,用满文楷书入印,乾隆十三年,满文开始用篆书,同治初年国内战争频繁,官印多遗失,所以又在满汉文篆书中间加一行满文楷书。至清末年间的官印中,有用中、英文,而不用满文摹刻的印章,还有些官印虽为满语,却用汉文楷书作摹印文字。在太平天国的官印中,宋体楷书被当作摹印文字用来摹刻印章。民国时期官印所用的摹印篆多为方篆朱文,私印多用古玺印文字。至新中国时期,官印(即公章)开始用简化汉字楷书或宋体字,代替以往使用的摹印篆来摹刻印章。

明清时期随着篆刻艺术的繁荣和篆刻艺术流派的大兴,明篆刻家兼印论家的甘肠曾说:“唐之印章,因六朝作朱文,日流于讹谬,多屈曲盘旋,皆悖六义,毫无古法,印章至此,邪谬甚矣。宋承唐制,文愈支离,不宗古法,多尚纤巧,更其制度,或方或圆……胡元之变,冠履倒悬,六文八体尽失,印亦因之,绝无知者。”吴门派的篆刻大家何震也常曰:“六书不能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程名世在《印商》序中也讲到:“夫图章之难,不难于刻,而难于篆,点画之中,尽态极妍,曲臻其妙。”于是一些有见识的印人注意到篆书在篆刻艺术中的本源位置,深入探究六书,将小篆作为印学的重要内容来倡导并研究。潘茂弘在《印章法》一文中就曾提到:“学篆字必须博古,始知古文象形、指事、会意等敦朴神气,皆有妙于《说文.》,若看摹文,终是不及。”印学家开始注重从多方面汲取古文字的营养,来丰富摹印篆,追求新印风,在一些明清篆刻流派印作中可见到三代文字与汉器铭文篆书的影子。明代甘肠在《印章集说》云:“印之所贵者文,文之不正,虽刻龙镌凤,无为贵奇。时之作者,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惑也。如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泪杂其文。”提出篆法在篆刻艺术中占有核心地位,制印必须在篆书上作深入研究。这时期的印学理论从根本上推动了摹印篆的复兴与发展。

摹印篆不仅用于篆刻艺术创作,在印章艺术中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能用于书法艺术创作,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也具有一定的书学价值,近现代的一些艺术家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通过自己的实践逐步把摹印篆运用到书法艺术创作当中。早在清代中期身为浙派西冷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在篆书艺术创作中就参以缪篆,表现出一种浑厚朴茂,严正方整的艺术风貌,体现出篆书艺术的大气磅礴。继陈鸿寿之后,钱站、黄士陵等人也曾用摹印篆进行书法艺术创作,表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篆书风貌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shuhua/3849.html

本文标签:书法迷  摹印  缪篆  说文解字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