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庄子《知北游》篇有两位求道者是同门师兄弟,他们名字叫“婀荷甘”和“神农”,他们共同的老师叫“老龙吉”。有一天正值中午时分,神农吃完饭,关上了房门,坐在小桌子旁闭目养神,这时候只见婀荷甘猛地一下推开房门,神色慌张地对神农说:“我们的老师老龙吉死了!”神农犹如晴天霹雳,惊吓得不轻,拄着拐杖几次欲站起来都没有成功,好不容易站起来后,从惊恐到痛苦到长歌当哭,他把拐杖用力一扔,仰天长叹说:“我的老师知道我没有根器,生性愚钝,所以也没有留下一些‘狂言’给我,就这么弃我而去。”老子在《道德经》曰:“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得道之人说的话听起来都是“孟浪之言”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狂言”。老子还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大道的言论即便说了也是知之者稀。因此老龙吉临死前也没有给学生
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内心中总是向往能够过上与世无争的修行生活。相比之下,道人们整日畅游在青山绿水之中,很少会因为物质的欲求而身染红尘。一心想要求解脱的人们纷纷涌进名山大川,希望能得到高人指点,放下过往尘缘,皈依三宝作一名清静修身的道家弟子。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期望总是会在道长这里碰落一鼻子灰。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心想要修行,却常常得不到道长们的首肯呢?其实,并非不是道人不准许人们做世外的修行功夫,而是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拥有各自的人生使命,我们尽职尽责去完成这份使命的过程,即是一场修行。修行,并不只存在于世外的生活中,若能有一颗历经红尘洗练的心,生命中的一切际遇都将是修行的好时候。修道,其重点不是如何去修,而是学会用心去悟。如果尚未感悟人生真常,又何以妄谈寂然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低谷,也有高峰。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不要丧气。尤其是人在低谷的时候,更不要垂头丧气,一副自暴自弃,楚楚可怜的样子,没有人会在乎你的感受,除了你自己。古语云:“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在低谷的时候,就不要去打扰别人,认真地做一个安静的哑巴,等熬过这段时期,谁给的糖都不要了。当你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去打扰别人,更不能向任何人抱怨。因为你的抱怨,只能让恃强凌弱的人意识到自己附近住着一个弱者,可以好欺负。如果对方跟你有仇有怨的话,甚至还会再踩你几脚。在低谷期经常打扰别人,容易过度依赖对方,可能招其厌恶。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不行,毕竟不打扰是留给自己的最后尊严。况且发牢骚和抱怨是没有用的,对你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不仅不能博得别人的同情
说到《心经》,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说到《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我想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是什么呢?《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
中国民间有“逢黑必补”的说法,认为黑色食物入肾,专家也建议多吃些黑色的食物,比如黑豆、黑芝麻、黑枣、黑米、黑木耳等食物。《黄帝内经》说:“肾在色为黑”。天底下最大的黑是啥?当然是黑夜了!所以天黑了,早早睡觉,就受到黑的滋补了,简单有效。黑色食物也很好,但是有的人脾胃不好,还得考虑消不消化、吸不吸收之类的问题。秋冬的晚上,早睡觉适合每一个人,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身体就会有大变化,当然还得早起才行,早起生发阳气。很多人说工作忙、事情多,那就尽量每天早一点点睡觉,去享受黑夜的能量滋补。熬着夜,再吃颗黑芝麻丸补补黑色,可拉倒吧。一定要转变观念,要知足常乐。我们用身体健康去换金钱,是得不偿失的,没有了健康,啥也没有了。像在城里,光污染很多,睡觉得把窗帘拉上,要不然外面的路灯照的屋里亮堂堂的。然后睡觉时间
立冬 ‖ 潜藏起来充电,待来年厚积薄发冬天,人会有些懒,不太想动,懒洋洋的,像小动物一样,想冬眠起来,而这才是正常的身体潜藏反应。如果到冬天了,还像其他季节,一身干劲,鸡血一堆,窜上蹿下,待来年春天了一定虚,容易生病。《内经》说:“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又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肾藏精)如果冬天过度运动,消耗体力,扰乱身体阳气,则春天就容易鼽衄,也就是流鼻血、流清涕。冬藏,阳气内敛到身体内部,去修复五脏六腑,去给身体排毒了,所以动物冬眠了,不仅是因为食物问题,还有冬眠可以修复身体,疗愈疾病。冬天到了,人适当的停下来,慢下来,静下来,放松下来,是极好的!01冬天,养肾最佳季节入冬后,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就不太想运动,也不想整天到处跑。虽然冬天运动少了,但是入冬后,大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很多人一提到打坐,就以为要盘腿。甚至很多人,一提到打坐,就必提双盘。好像离开了双盘,就不是打坐。实际上,从古至今,道教祖师们从没教人双盘过。自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教以来,他本人也从没教人打坐要双盘,他甚至是反对双盘这种肉体形式的打坐的,重阳祖师称这种打坐,是假打坐。我们一起看看王重阳祖师关于打坐的论述,如下:”凡打坐者,非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谓之打坐。此假打坐也。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中,心似泰山,不摇不动,把断五门,眼、耳、鼻、舌、口,不令内入外出者,此名真打坐也。能如此者,虽身处尘世,名已列于仙宫。不须远参,便是肉身圣贤。三年行满,脱壳登仙,一粒丹成,神游八极矣。”他明确指出,打坐不是在形体上折腾,不是在肢体上作文章、下工夫,否则,就是假打
佛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谁能看开,谁就超脱!一个人过的快乐与否,其实只取决于他自己,一个人的境况会随着自己内心改变而改变,周身的环境只不过是内心的反映。要想人生顺遂,就要学会反观内心。01.所谓心随境转,苦不堪言;境随心转,才得自在。很多人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原本你的生活过的平静而快乐,可是因为你得到了一样东西之后,而变得心生欢喜,当你得到的东西失去之后,你会变得痛苦不堪。这就是心随境转的例子,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你还是原来的你,只不过,你因为得到了一样东西,又给弄丢了之后,心境才发生了变化。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妇女遭遇了丈夫的背叛,而她的孩子也出了车祸死了,她心如死灰,一心求死,索性就跳河自尽。当她落水之后,正好被一个路过的高人所救。这妇女一脸茫然地说道:“我本一心
文章源于网络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心就是心空,就是少私寡欲,心能够空下来,虚下来,体内的元气才能和合,和合就是阴阳平衡,就是在培养元气,元气是我们活着的老本,我们常说固元、养元。“弱其志”就是减少物质的欲望和生理欲望,我们的身子骨才会强壮。——受益非浅人生就是三万多天吗……是啊,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活着真不容易啊,这个世界上有几个身心健康的人呢?真是,没钱的,找吃饭钱的不容易,艰难哪,有钱的,找不到精神出路活得一样艰难。……这是听到的当代人感叹最多的话语。八十年代经济改革开放,人们拼命找钱,以为找到钱就有了出路。一些人有了钱,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用钱能买到的事做尽了之后,(包括买女人、男人),才发现内心依然空空、不快乐、孤独,这种孤独感并非和家人和相爱
人的病根一般可归结为人体内的三浊:浊气、浊水、宿便。但人们最容易忽略、最不容易找到,也是最难解决的病根却是由心产生的种种不良情绪。这才是万病的根源、病根的病根。所以,人所有的病本质上都是心病。既然人所有的病皆由失调的七情六欲所引起,这时,就会有人想:“人要想没病!是不是只有减少欲望,平平淡淡才能保证身体好啊?”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人的六欲--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人正常的感官,我们为什么要过分地压制它们呢?什么样的人才叫有血有肉?七情六欲俱足的人才是。“欲”字是左边一个“谷”、右边一个“欠”字,底下还有一个“心”。心里面想着吃饭(谷)和睡觉(欠)这两件重要的事,就是欲。此外,七情只是人在应对外部环境时做出的本能反应,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或许有人会说:“惊恐总不是好的情绪,总不会对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