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是夏威夷一位张丽旋居士,看这个名字是位女居士,她有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现在社会上共同的问题,我念一念。她说:我对人间的钩心斗角、猜疑误会,感到心灰与疲惫,有时候会感到心一阵痛而掉眼泪,我试想自己很迟钝,常常说话引起别人误会,而又不懂得用技巧解释,我很想放弃生活的一切,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应该怎么做?我们听了这段话,立刻就会想到这是社会共同问题。她不会说话,常常在言语当中得罪人,这个事情太多了。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几个人会说话的?为什么不会说话?你没有学过说话,说话要学的,现在没有人学过,他当然不会说话。言语、音声、措辞不当,态度不当,引起别人误会,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无论在生活方面、在工作方面、处事方面,处处都遇到障碍,障碍就是从这儿来的。你要追究原因,他没有受
诸位同修,大家好!昨天是韩馆长往生三周年的纪念,很感谢许多同修从海外各个地区来参加追思。法会做得很圆满,意义非常深长,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感恩,也是做给全世界护法的大德们看看,学佛的人,无论出家在家,决定是知恩报恩,感恩戴德。任何人对我们有丝毫的关怀、爱护、帮助,我们终身不忘,将自己修持一切功德都回向给这一些护持我们的人,帮助我们的人,这是遵循佛陀在经论上常常对我们的教诲。昨天「台南净宗学会」无量寿经研读班,传一封信给我;台北同修见我,也提到一些问题,说现在有不少人反对读夏莲居的会集本,在台湾、在中国大陆也都有,问我要不要再念这个本子?这个问题对我们净宗学会来讲,是很严重的打击。所以我跟他讲,跟大家说,我们是有师承,我们追随一个老师,向一个老师学,我们对这个老师有没有信心?如果有信心,决定依从老
王常月(1522年-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修行人第一大病,是嗔毒。这嗔字,不是着了我相,就是着了人相,把六欲七情,都包在这嗔字里,千衍万过,都从嗔起。嗔字即是无明孽火,三毒之一毒。内则焚己,外则焚人。把一点靈根,生生烧死;把一座法身,生生烧坏。六腑不能调泰,五脏不能安和。耳听他人骂我,嗔从心起,火自肝生,烈焰遇狂风,把一个能听能闻的耳根,忽然闭门塞窍,名为聋人。目见他人侮我,嗔从心起,火自肾生,烈焰遇狂风,把一个能视的眼根,忽然闭门塞窍,名为瞽人。只因耳闻目见,突然口出嗔言,火从心起,气由胆生。胆中嗔怒之气,上不怕天地神明,中不怕善恶国法,恨不得一言之下,骂死他人;半句之中,辱死他人。其心只图快己,不防损己,把一个能言能说的舌根,突然闭
VCD等多媒体软件如果能配合当然最好,但是花样不要太多,不要用花样来吸引他,假如你的孩子多用花样刺激来吸引,将来他就不能很安静的来学习,他一定要遭受刺激才学习,你这个孩子将来一辈子就没有学习能力了!所以为什么叫我们不要让孩子看太多电视不要让他打太多的电动玩具,因为他太刺激了。一个人常常接受这么大的刺激没有刺激的时候他的心灵就死了,所以,日本人有研究过:玩电脑玩太多的,他的脑就变成电玩脑。就是不刺激就没有反应,呆呆的,刺激来,反应一下,然后又这样。这种孩子你就永远不能再教育了!注意喔,最好的教育是非常平静中,他有,心中有波涛汹涌的这种反应,最好的教育是白纸黑字,白纸写黑字居然读起来也能哭也能笑,也能够感觉到优美,也能够丑陋,也能够惊恐害怕,也能够温馨,就是在他的头脑里面因为文字建构了一个想象的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些都是我们大家所熟习的。孔子将人生分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我们加上年龄、经验、心理、生理的体验,就愈知这三句话意义之深刻。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问题,男女之间如果过分的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岁,身体就毁坏了。有许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因为少年时的性行为,没有“戒之在色”,而种下病因。中国人对“性”这方面的学问研究得很周密,这是在医学方面而言,但是很可怜的,在道德上对这方面遮挡得太厉害,反而使这门学问不能发展,以致国民健康受到妨碍。据我所了解,过去中小学几乎没有一个青少年不犯手淫的,当父母的要当心!当年德国在纳粹时代,青少年都穿短裤,晚上睡觉的时候将手绑起来放在被子外面,这是讲
有人说我的孩子不学书法,以后不会书法怎么办?我说如果他在体制内读书,以后可能真的不会了;但读经了,就不同了。有人说我的孩子不学古琴,以后不会古琴怎么办?我说如果他在体制内读书,以后可能真的不会了;但读经了,就不同了。有人说我的孩子不爱阅读,以后不爱看书怎么办?我说如果他在体制内读书,以后可能真的不爱看书了;但读经了,就不同了。有人说我的孩子不会作文,怎么办?我说如果你的孩子在体制内读书,不会写作文,是要想想办法了;但读经了,就不用担心了!有人说我的孩子不会拼音写字 ,怎么办?我说如果你的孩子在体制内读书,是要教教拼音写字的;但读经了,就别费那工夫了。有人说我的孩子数学不好,补课也补不上来,怎么办?我说如果在体制内这样一直补下去,难见成效,甚至适得其反;但读经了,就不同了!有人说我的孩子功课不
曾国藩说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第一看: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曾国藩的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
日前,在海外读经交流群,海外读经家长琳伊老师分享自己近期读书感受及给儿子课外阅读之安排,引发了一波关于“阅读”的讨论。王财贵先生在群中给予建议和回复。分享如下。关于阅读的建议几乎每年各地报社出版商或学校,都会请名人学者对青少年或社会大众开列一些建议书目,有的是众所共认,有的是自有见解,有的是年年上榜,有的是随时更替。可以参考。其实,所谓阅读,本应博览,即几百几千本的去读,到最后,什么书都读到。又,读书贵有心得,小小孩子,读什么?若只读小人书,有何心得之可言?故另一种处理方式是:既然以读经为主了,那就不必旁鹜,经典之外,不读(少读)他书,等经书读多了,第一本阅读的课外书是:古文观止或资治通鉴或史记,此三书看过了,其它书,或不读也罢,或稍一读,皆可手到擒来也。——摘自《王财贵65文集 网络回复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有《中国式思维》《中国式管理》《领导的方与圆》等作品。各行各业里面,教育是最痛苦的可以说我一辈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教育,也有有一些心得,提供给大家作参考。你只要类比一下,就知道为什么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行行都有他们的苦衷。第一个问题,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懂教育,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受过教育,大家也都关心教育,所以就觉得自己很懂,于是就自以为是,敢对教育指指点点。什么部的部长都好当,就是教育部长真的很难当。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懂的时候,他这个部长怎么当?大家看,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你问他:你懂医吗?他说不懂。你懂军事吗?他说不懂。你懂气象吗?他说不懂。你问他这些,他都会承认自己不懂。但是只要问他教育,他一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做教师来说,《论语》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孔子在与他的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为师之道。今天,就让我们向孔子学习,看看如何做一名好老师。01做一个真实的教师《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二十四章,以下注作17.24)他说有。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