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人生至境是中庸
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
(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从今天开始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庸》。
《中庸》原来是《礼记》里面的一篇经文,列在《礼记》的第三十一篇,后来经过宋儒朱熹夫子把这部书编在《四书》里面,和《大学》《论语》、《孟子》合并称为“四书”。朱子讲过,读《四书》有一个次第,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再读《孟子》,最后再来读《中庸》。
其实在朱熹夫子之前,《中庸》很早的时候就有单行的本子。根据李炳南老先生(雪庐老人),他老人家就讲到,大概在汉朝的时候,《中庸》就有单行本。汉朝有一位叫刘歆的学者,编了一部书叫做《七略》,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目录学的著作。这里面提到礼的这一方面,就单独列出有《中庸》这一篇。另外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也提到有《中庸说》两篇,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早在汉朝的时候,《中庸》就有单独的读本。
从汉朝以后,六朝到唐朝,历代都有人注解《中庸》,但是很可惜,这些注解都遗失了,找不到了。在唐宋文里面有一篇《复性书》,这个是唐朝人的一部著作,写这部著作的是叫李翱,他就是依照《中庸》来作一个展开的讲解,分上中下三品。就是以《中庸》来讲我们的心性。
关于《中庸》的作者,向来也有很多注解。基本上都认为《中庸》是子思的著作。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比如说唐代大儒陆德明,他有一部书叫《经典释文》,里面他就引用汉儒郑康成(郑玄)的《三礼目录》,还有宋儒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引用程子的讲法,他们说《中庸》都是子思所作,这个是我们对《中庸》的作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学习《中庸》之前,我们首先对“中庸”两个字的含义要有所认识。我们在这里依照古人的注解,简单和大家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郑康成的解释,他说“中庸”是“中和之为用也”。根据这个解释,“中庸”这两个字,“中”、“庸”字作为动词用,他说《中庸》这篇经文,就是解释“中和”这个道理。
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引用他的老师程颐夫子的解释,他讲“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是程颐夫子(伊川先生)的解释。
我们就根据这两个解释来看看其中的含义。
郑康成的解释,他解释是“中和之为用”,要点它是根据《中庸》里面讲的致中和的意思。《中庸》里面讲“致中和,天地位”,《中庸》的经文里面也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此他就讲《中庸》这部书是来解释“中和”这样一个道理,把它的作用解释明白,这是《中庸》最主要的意义。
为什么《中庸》就是解释“中和”的呢?因为在《中庸》的经文里面讲,“中庸”是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本是什么?就是一切学问的根本。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圣贤的教诲。简单来讲,学道。你学道怎么学?首先要找到这个根本,所以这个“中”就是一个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你求这个根本,怎么能够达到这个根本,就在“和”的上面下功夫。所以“中和”这两个字,就是学《中庸》的一个重要的作用,这是郑康成的注解。
我们再来看程子的解释:
他说“不偏之谓中”,偏是什么呢?偏是偏差的偏,中这个字就是没有偏,不偏于左,也不偏于右,不偏于前,也不偏于后,这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中。比如说一个圆,圆心就处在中。“庸”是什么道理、什么含义呢?庸是不易,不易之谓庸。什么叫不易?不易就是不改变,坚定不移,这个叫做庸。
后面再加两句解释,中既是不偏,它就是天下的正道。中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的定理,所谓定理就是前面解释“不易之为用”,这个理是不可以改变的,它是真理。
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学习圣贤经典?因为圣贤经典讲的是亘古不变的常道,讲的是真理。我们看四书、五经,儒释道这些经典,它讲的道理,几千年都不曾改变,甚至再过无数年也不会变。因为这个道理是穿越时空的,这个就是“不易”。
所以这个讲法和前面郑康成的讲法一对照,虽然在用词方面有些不同,但是深入研究里面的义理,还是很相合的。
程子讲“中是天下之中道”,郑康成讲“中和”,“中和”就是经文里面讲的“中者,天下之大本”,大本就是道的根本,能够跟正道能够融合起来。“和”,经文里面讲“天下之达道也,”达道跟定理,意思也是能够圆融的。
所以从这两家的解释,我们就知道《中庸》这一篇经文就是从“中庸”两个字入手。我们研究《中庸》,我们学习圣贤教诲,学习这一部经典,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样来学。
我们明白“中庸”这两个字的含义之后,我们要知道我们学《中庸》,不是学一点知识,把这个字词句搞明白,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是依照《中庸》来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