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在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下,很多人看多了励志故事,误以为熬夜就是奋斗。殊不知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从来都不是晚睡,而是早起。1、成功人士,都有早起的习惯真正厉害的人,他们从不熬夜通宵拼命,而是用早起的方式打开新的一天。苹果CEO蒂姆•库克每天早上3点45分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每天第一个到达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一份首富王健林的行程在微博曝光,广大网友惊呆了,凌晨4点起床!果然小目标不是说说而已。人家那么有钱,是有原因的。三星董事长李健熙的上班时间,比员工早半个小时,每天早上6点钟就到了办公室。李嘉诚,一直保持早起的习惯,无论每天多晚睡,第二天早晨6点一定会准时起床。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8点前到办公室工作。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早上4点起床,百度李彦宏每天早上5点多“被机会叫醒”,新东方创始人
有人说:心软是一种不公平的善良,成全了别人,委屈了自己,却被别人当成了任人宰割的傻子。在生活中,我们面对别人的要求,总是会不自觉地心软。“你英文这么好,既然帮了我两次,那以后我的论文就都劳烦你哦,你肯定不会见死不救吧?”“你手头这么宽裕,几千块钱还天天催?你再借我一点,下次我一定还你。”……一两次没觉得什么,但次数多了,往往就会让人进退两难。于是你会发现,当你多次因心软而妥协,并且无下限地容忍,你的生活就会渐渐走进死胡同。因为,你容忍别人的同时,也在消耗自己的人生。1、没有节制的容忍不是善良,而是卑微知乎上有个话题: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觉得容忍毫无作用。刚参加工作的网友小贝,开始疯狂吐槽她的舍友。小贝说,舍友婷婷,是她见过的最得寸进尺蹬鼻子上脸的人。婷婷习惯早起早睡,每天醒了以后就开始外放音
近几年,“讨好型人格”这个词非常流行,用来描述那些总是忍不住刻意去讨好别人,最终丧失自我的人。《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大庭叶藏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他一生为讨好别人而活着,却最终葬送了自己的人生。“对讨厌的事说不出讨厌,对喜欢的事也总是偷偷摸摸,总是品着极为苦涩的滋味,因难以名状的恐惧痛苦挣扎。”叶藏的自白道出了无数活在“讨好”之苦中的人的心声。其实,在这世间,你没有必要去讨好任何人。为自己而活,懂得成全自己,爱自己,才是终生幸福与浪漫的开始。1、讨好别人,只会委屈自己小时候,父亲是家中的权威,叶藏便是处处为讨好父亲而活着的。有一次,父亲去东京出差的前夜,照例把家中的孩子都叫到大厅来,询问他们想要什么礼物,一一记在记事本上。问到叶藏时,父亲说:“这次还是要书吗?浅草的商店街有卖过年舞狮一样的那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你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常常因为对方不经意的一句话受到伤害。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但对自己的评价不高,遇事容易责怪自己,陷入自我否定。周围的人经常说你想太多、玻璃心,你尝试过改变自己,努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并不开心。如果你有上述这些体验,那么,多半你属于高敏感族无疑了。《高敏感是种天赋》就是一本专为高度敏感的人写的书,目前已在18个国家出版,被誉为“拯救全球15亿人的心灵之书”。作者伊尔斯·桑德是一名心理医生,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和教区牧师的工作。在工作中,她经常会接触到拥有高度敏感特质的人,深知他们的痛苦和挣扎。而她本人也是一位高敏感型人,曾一度饱受这种特质带来的困扰。经过多年实践,她总结出了一系列帮助高敏感型人更好的面对自己、向外沟通,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质享受
一场疫情,百态尽显。有的人在积极应对,反思自省;有的人却不以为然,傲慢无知。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谁也不愿经历苦难,然而身在其中,就应勇敢面对。即使我们无法从苦难中学到什么,若能在困境面前,坚守住这些人生底线,也是一种积德行善。人生在世,这三样东西最不能丢。01 、不丢失良知在钟南山院士确认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之后,为做好防控,医疗防护用品就成了紧缺货。特别是口罩,用量大,消耗快,各地的药店迅速就卖断了货。国内的厂家,紧急复工,加班加点生产口罩;国外的同胞,立即行动,全力以赴搜寻口罩。尽管做出了很多努力,却仍然供不应求。然而,一部分人却在朋友圈里卖起了口罩。这个时候,医院里尚且缺少口罩供应,那些平时从未接触过医疗用品的人,口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事实证明,很多人卖的口罩,来源不明,资
被人讨厌,是一件听起来就非常不愉快的事。在生活之中,人们常常会对一些事小心翼翼,就为了不招来他人的反感。然而很多时候,当确实存在问题与分歧时,想方设法不被人讨厌只是在拖延冲突,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阿德勒心理学所阐述的:“被讨厌的勇气意味着,如果这是我生命想要绽放出的最美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朝那里走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抓住不讨厌的人生,活出自己,活出自己应该有的模样。1、摆脱过去的束缚,活在当下也许在过去的日子里,你有着许多的痛苦经历。许多人会觉得,过去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这是已经发生、不可避免的。然而,正因为我们永不可能使时光倒流,更不应该成为原因论的信徒。被过去束缚的人,会永远被阴影缠绕,以至于错过现在的幸福啊。《被讨厌
很多文章都在讨论“疫情之后,你该做的几件事”,我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再说,你让别人该做的几件事,你本人是否也认为值得去做,或者你正在去做呢?我想,我还是说我自己该做的几件事,说不定能与一些朋友产生共鸣。2020年,开局不用我说,太难了,我和你们一样,都想复盘重新开局,可是谁能让时间倒流啊。很多人在家里憋屈了快一个月,懒的懒出了“癌”,生活环境从狂欢至沸点一下子惆怅至冰点,隔离在家总不是办法,都想着等疫情结束后,出去撒撒欢浪浪,约朋友唱歌撸串喝啤酒,逛街购物买买买……对天嚎叫:“生命有限,老子要享受人生……”其实,我也有此想法,不过可能浪不到你的那种程度,我一直在盘算,等疫情结束后,我应该有所改变,因为目睹了这一切,没有感慨是假的,我自己有太多的思考了。要想有所改变,就得做些什么事情。
人生在世,我们需要接触一个又一个圈子,为了融入,显得“合群”,可能会让自己遍体鳞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慢慢发现,独处、“不合群”,才是后半生最高级的活法。1、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易经》有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三观相同的人,才会相处不累;圈子不同的人,只会遍体鳞伤。曾看到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青蛙和一只老鼠,结为了好朋友。它们为了一生一世生活在一起,就决定把双脚绑住,这样就不再分开了。一开始,他们生活得很快乐,每天吃吃谷子,晒晒太阳,如胶似漆。但后来,青蛙决定回水里生活,也带老鼠一起。青蛙回到水里很开心,但老鼠却可怜,因为不会游泳而被淹死了。老鼠淹死以后,被天上的老鹰发现,就这样老鼠和青蛙都成了老鹰的盘中餐。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青蛙跟老鼠本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硬要一起生活,反而害人害
01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课文,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作者陪同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仍没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作者刚想抱怨,只听母亲轻轻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护士长长出了一口气,连声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母亲用另一只手拉过作者,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女儿,和你差不多大,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时,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作者在文中感叹: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是啊,几千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换
关于养育孩子,现在很多父母都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将来影响很大。所以家长们都在慢慢的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不断的来提升自己。那么又该如何教养孩子,教养孩子时又该把重点放在哪里呢?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读书与做人》这本书,作者刘墉用自己中西结合的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谈读书和做人,引导家长们学会做优秀父母,同时青少年读者也可以从书中吸取成长正能量。本书的作者刘墉,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他不仅拥有成功的事业,同时养育出了一对优秀儿女,堪称华人家教典范。他写的系列书籍为更多的家庭指点迷津,帮助更多的父母走出困惑和迷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本书,了解刘墉先生教养子女的独特智慧。1、引导孩子掌握读书的方法刘墉先生在书籍的第一卷就提到一定要重视读书,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要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