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几天,我们都在谈【忠孝】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实在说认识的人并不多,能够真正体会到这两个字所表的义趣,人就愈来愈少了,我们也是限于时间,只能做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这么一个简单的提示,诸位如果能够细心去体会,这两个字包括了一切佛法。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甚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不能超越这两个字。「孝」是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体相,「忠」是讲它的大用。要以《华严经》的经题来说,「忠孝」两个字就是经题上的「大方广」,「忠」这一个字就是「佛华严」;孝是大方广,忠就是佛华严。所以它含义无尽的深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大藏教的经典,就是这两个字详细发挥。「忠孝」两个字做圆满了,就是无上菩提,就是如来究竟的果地。个人成圣成贤,家庭和合,社会安详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我们将「孝之体」介绍过了,孝之体就是一念圆满的自性。「孝之相」,就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孝这个字的范围,虚空法界一切都包容在其中。「孝之行」,也是儒家讲的「止于至善」,在佛法里就是佛行、菩萨行。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如何来学习,昨天也提示了一点纲领。佛教导我们从孝亲尊师落实,知道孝养父母,「养父母之身」要细心的关怀。父母年岁大了,照顾父母就像照顾婴儿一样,要谨慎、要细心,饮食起居都要留意。在《礼记》里面,我们读到关于养老的这些教诲很多。尤其是饮食方面,一定要选择他生理所需要的,这一定要懂得。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需要的养分也并不一样,但是总的一个原则要容易消化的,容易吸收的。现在比过去进步多了,体格检查比较方便,检查之后知道他缺乏些什么,需要哪些营养,在饮食里头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早晨,我们将「孝」这个字的含义,做一个简单的报告。这个字的含义,无限的深广,它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大总持法门;也就是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都包括在这个符号之中。佛法就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所以佛法以孝开始,还是以孝为终结。诸佛菩萨教人,无非是尽孝行孝而已。所以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一个字就教导我们「孝养父母」。这是教导我们,我们要行孝尽孝,从什么地方落实?从孝养父母落实,然后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菩萨戒经世尊明白告诉我们,「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养父母扩大,扩大到虚空法界,那才能尽孝。所以谁能够圆圆满满的尽孝?如来果地,才真正做到了圆满,等觉菩萨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由此可知,学佛就是学一个「孝」字,就是学一个「忠」字;佛法没有别的,「忠孝」而已矣。父母
诸位同学,大家好!【忠孝】两个字,前面将「忠」做了简略的介绍。《汇编》里面引用尽忠之事,也就是说,把「忠」如何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他举了很多例子,这个例子是举不尽的,理事也是说不尽的,诸位可以从这些例子去体会。今天我们再来论「孝」字,孝是根本,忠是起用。《汇编》里面讲孝,第一段就用颜光衷先生《孝弟论》,这一段说得很好,跟佛家的思想非常接近。他说「有子说孝弟为仁之本」,《论语》上说的;「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这是一个读儒书的人,一开端以孔孟的说法为依据,然后将它发明。「孝弟,关涉甚大」,关是关系,涉是涉及,它涉及的面很大,既深又广。「横的纵的」,这是从面上;「古往来今」,这是从时间上来说;「无边无际」,这个看法正确。「都是这个物事,然须晓得孝弟是什么物,所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汇编》讲「忠」字,批注里面总共有四十三条,大多数都是列举历代各行各业尽忠的事迹,给我们做参考,提供我们学习;在修道人,学佛的人,应当怎样尽忠,怎样尽孝,对于「忠孝」两个字应该如何看法。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这两个字都是属于会意,我们从这个符号上要体会其中的真实义。「忠」这个字的形状,是「中」、「心」,也就是心起作用要保持中道,佛家讲中道第一义谛,儒家讲中庸。所以要懂得用中,在世法里面就是圣贤,在佛法里就是佛菩萨,世间圣人跟出世间圣人懂得用中。世间圣人用中,用的是相似之中,如果我们用天台六即来说,他是「相似即中」;世间的大圣,也能够做到「分证即中」。而在佛法里,诸佛菩萨,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可以说已经达到「究竟即中」。诸位从我这个话,去体会这个意思,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忠孝】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无论是在中国固有文化,或者是在大乘佛法里面,都是属于心性之学。这两个字在「六书」里面都是属于会意,也就是说,让我们看到这个符号,体会它所表的意思。「心」这个意思很难体会,很难懂得。大家在《楞严经》里面看过,《楞严经》一开端,世尊对着阿难问他心在哪里?并没有说是真心或者是妄心。阿难比我们聪明,说了七个地方,都被世尊否定了。这一段文字很长,古人的科判订为「七处征心」,也有人把它判作「七番破处」,都有它的道理。心不但找不到,甚至于心也没有办法想得出来,所以佛经里面常用八个字来形容它,「不可思议」、「心行处灭」,这八个字能够说到一点仿佛。儒、佛讲的心,都是讲真心,都是讲本性。真心本性遍一切处,佛法里面讲心包太虚,《楞严》尤其说得透彻,虚空法界一切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汇编》第十九句:【忠孝】两个字。这两个字,实在是德行感应的根本。批注里面,在全篇是最丰富的一段。我这个本子跟你们用的本子不一样,我这个本子总共有十七页,一页是两面,可见得古德对这两个字重视。『忠孝』,「孝」是诚敬的根本。佛法建立在孝道上,中国自古以来,儒家的教学也是以「忠孝」为中心,这受教育。什么叫教育?忠孝而已矣,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就是要学忠,要尽孝。古人教我们,「为臣尽忠,为子尽孝,这是天理之常,人伦之本」,批注开端就这四句话。「为臣尽忠」,这句话要用现代言语来解释;佛教育「依义不依语」,这句话讲得好,你要懂得它的意思,因为语言会随着时代变,意思是原则、是纲领,永远不变的;在过去帝王的时代,「为臣尽忠」是臣子对于君王要尽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被领导对于领导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十八句是:【慈心于物。】向下这一段经文是讲养性,修心养性,这一科里头是讲修敬。『慈心于物』,「物」就是众生。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德,方便是功,我们常讲功德。前面这一段教给我们积德累功,积德就是存心,累功就是行事。慈悲心就是世间人讲的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这里面有一个原因,世间人这个爱是感情的,爱生于情,慈悲也是爱,但是慈悲是生于智,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的。凡是感情的很容易变化,所以世间人讲爱情是决定靠不住的,千变万化,自己也不能控制。佛菩萨这个爱心是永恒不变的,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真慈平等就是佛。在经典里面,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当然每一个法界要讲因缘,都非常复杂,《华严经》上所谓「无量因缘」。无量因缘
诸位同学,大家好!「随缘济众」,说了十个项目,前面八条介绍过了,后面还有两条:第九是「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佛教人要随缘而不攀缘,佛菩萨自己圆圆满满的做到了,做出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敬重尊长」,尤其是现代人所疏忽的。为什么要敬重?尊长是让我们学习敬重的一个对象。而实在佛的意思是要我们一切尊敬,为什么?因为尊敬是性德。我们学佛目的是要作佛,怎样才能作佛?必须把性德圆圆满满的恢复过来,那就自然成佛了。佛不是勉强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我们都是佛,现在不是,什么原因不是的?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性德,所以就不是佛。要是顺应性德,那就是佛,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由此可知,佛教化众生,无非是教化人随顺性德而已。随顺性德是自然的,违背性德就是破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护持正法」,这一句意思说之不尽,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导也是这一句。究竟什么是正法?怎样来护持?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纯是一个善心,纯是一个爱心,纯是一个利益众生的心,这就是正法。能够将这个心落实,就是功德。这里面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把正法破坏,也就把功德毁灭了,这是我们不能不认识的,不能不明了的。在佛经里面常说到,与一念相应这是正法。一念就是自性,一念是真心,真心是纯善,是纯爱,是纯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虚假,也决定没有造作。在佛门教学之中,一进山门,天王殿里面四天王就是表法的,教导我们护持正法。东方持国天王,东方是开始,太阳初升之处;也就是说,护持正法从哪里做起?从这个地方做起,叫护国天王。我们想想他名称的含义,要护国一定先要护家,没有家哪来的国?要护家,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