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第二十三句:【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昆虫』是动物,『草木』是植物。昨天我们讲到这些小昆虫,蚊虫、蚂蚁之类的。世出世间的圣人,让我们养慈悲心,不仅是小动物要爱护它,草木、植物也要慈悲爱护,这个慈悲心才是真的。可是爱护动物的人有,能够连植物都不伤害就比较少了。批注里面引用《圆觉经》的话,说明「情与无情」是一个共同生命体。这个话很难懂,但是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我们仔细去思惟、去体会,这是事实真相。佛给我们讲的总原则,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是广义的讲法,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物象,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是从心想生。由此可知,他确实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也是大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共同一个生命体。植物当然也不例外。《楞严经》上更说得好,他说「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三句:【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这两句话,就是说的仁民爱物,平等的慈悲。『昆』是多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切大小的,小爬虫之类的。小动物都不愿意去伤害,何况大的动物!这是真正养我们的慈悲心。在三种布施里面,这是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长寿、康宁,中国人讲五福有这两种果报,所以我们见到果,就要知道怎样修因。真正肯修因的人,往后一定有好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感应篇》这部书,都是劝人修善因、断恶缘。无量劫以来,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实在讲善少恶多。在佛经论里面,跟我们讲的烦恼头数,就是像《百法明门论》归纳来讲,烦恼有二十六大类,善法只有十一类,所以我们恶的习气比善的习气,确实要严重很多。对于小动物,尤其像蚊虫蚂蚁这小动物,见到时候,无意当中就把它杀害。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晚上,我们在净德禅寺做了一场讲演,谈到中国古老的传统所讲的五福六极;五福是善因善果,六极是恶因恶果。这些事,不但在历史上我们看得很多,就在现实社会上,如果稍稍留意,善恶报应都在眼前。如果我们希求趋吉避凶,这些不但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榜样,也最足以警觉我们起心动念造作的行为。《感应篇》在这一段,为我们说了一个故事。隋朝时候有一位出家人,年龄一百多岁,非常健康,他通达《法华》教义,常常给人家说,他所得的果报很殊胜,很令人羡慕。说果一定有因,什么样的因造成?他奉行佛的教诲,依教奉行。普贤菩萨教人「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这四句将菩萨修学,可以说都包括尽了。这一位出家人他做到了,他说他一生对老人的尊敬,就跟对自己父母一样。这个说法,过去的人有很深的体会,在今天难了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在《感应篇汇编》里面,看到他引用《华严经》上讲的四愿,第一愿:「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第二愿:「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这两条介绍过了。后面还有两愿,第三愿:「愿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病恼身,寿命自在,能随意住」;第四愿:「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进,入佛智慧」。我们今天接着看后面的两愿。这四愿,我们说过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问题是能不能求得?佛家有一句话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果这四愿要是求不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就有问题了,那是虚诳语,不是真实语。佛菩萨决定没有妄语,所说的句句话都是实话,问题在我们求不得。这个世间,八苦里有「求不得苦」,为什么求不得?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所求的不合理、不合
诸位同学,大家好!在第二十二句:【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这一段里面,批注引用《华严经》上一段话,《华严经》上说「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愿一切众生,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这是第二句;第三句是「愿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病恼身,寿命自在,能随意住」;下一句说「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进,入佛智慧」。这个四愿,都是我们世间一切众生,念念所希求的。能不能求得到?当然可以求得。如果求不到,佛决定不说这些话。佛如果讲的这些道理,我们不会懂,所说的方法我们做不到,佛这种说法就不契机,就叫闲言语,怎么能够与《金刚经》上所讲的五语相应?由此可知,经论当中字字句句,都是我们能力可以理解的,可以实现的,这才算是真实的教诲。第一句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发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二十二句,批注里有两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好善之心,人之所同」;换句话说,人皆有好善之心。可是善事、善行,必须要有人提倡;提倡的人,也就是我们讲带头的人,真正的志士仁人。他何以能带头?也就是说,他把他所明白的道理真正落实了,所以能够起带头作用。又说「天下不患无有力之人,患无能发大宏愿之人耳」,这两句话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发大愿心的人非常难得。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实在是太难了。不发菩提心,就谈不上修行。菩提心的反面是迷惑,迷惑的人纵然有修,成就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破迷开悟。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我们自己的毛病习气一定要知道,知道是觉悟,不知道是迷惑。就以日常生活来说,小小有一点不如意、不自在、不痛快,我们在习惯当中,都觉得这个无所谓,都没有留意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为大家介绍《感应篇》,这一篇全文虽然不长,只有一千多字,段落我们依据《感应篇汇编》来介绍,它几乎是每一句都有很详细的批注、引证,是难得的一部好书。我每次跟诸位报告这个数字,就是《汇编》里面所编的顺序。第二十二段:【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这八个字。过去我介绍的时候,曾经编了一个科判,前面「正己化人」这是化他,化他里面头一句是总说,「正己化人」是总说,往下再详细列出科目。二十二段这是行仁,也就是说,仁慈、仁爱如何落实。这里面引用古人施政,说「文王之政,不过曰,哀此茕独」。言语很简单,真正符合中国古时候的要求│简要详明。这四个字,就将周文王治国的理念、目的,完全说出来了。怜悯这些孤寡老幼,使他们都能够免除一些忧患苦难,颐养天年,这是仁政。做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行仁政,这就是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去访问道教,我也特别向他们的会长建议,一定要讲经说法,要发心教化众生。《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必修的一门课程,我们每天在讲,很认真努力的在学习,而他们疏忽了。我昨天也看到他们编的一个小册子∣《道教教理教义》,这个小册子里面,多半是介绍老子《道德经》里面几句重要的话;这些义理都非常深,现代人能够体会的不多。佛法讲求契机契理,理上讲得没错,可是这些理论没有办法落实,这就叫不契机。我告诉他们,儒、释、道在中国是三教,几千年来都密切的配合,教导社会广大的群众,教导他们断恶修善。印光大师不仅是佛门一代的大德,还是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师,他老人家一生提倡《感应篇》、《阴骘文》,这两样东西都是道教的;《了凡四训》,算是儒教,大力的提倡,不遗余力。由此可知,真正觉悟人,决定没有成见,
诸位同学:昨天下午,从澳洲回来,布里斯本前天佛七开始,这次大家发心启建十个佛七,也就是七十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执持名号。这是一个很希有的因缘,我到那边去主持洒净、开幕,勉励同学们要好好的念佛。现在大家都知道世间有灾难,灾难肯定是有,我们从佛法当中,学习到许多的道理,根据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佛给我们讲的原理原则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些开示,同学们都能够耳熟,可是这里头的义理很深很深,很不容易体会得。如果真正体会得,明了事实真相,世出世间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是主要的科目,其它的都是附带的。为什么?众生因为迷失了自性,所以才感召得无尽的苦难。如果一旦觉悟了,那真的像白衣神咒上面所讲的,「一切灾殃化为尘」,这是事实。所
诸位同学,大家好!【正己化人。】落实在生活行持当中,事相繁多,不胜枚举,小注里面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说「清贵容,仁贵断」,这两句话往往是我们疏忽的。学佛的人,跟世间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清高;谚语所谓的「清贫浊富」,这些都是千古名言。可是清高的人,要紧的是要包容,要有度量。在佛法里面,确实世尊是显示无比的清高,令人敬仰,而佛教教人也是把这桩事情,列入教学第一课。我们到一般寺院庵堂,佛家的建筑物,第一栋建筑物就是天王殿;我们一般称作护法神,也能讲得过去。天王殿里面正当中,供养的是弥勒菩萨。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都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的时代,诸位也许都熟悉,南宋有一位大将│岳飞,他跟岳飞同时代的人,出现在浙江奉化。他临走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不错,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