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佛在经典上,劝勉我们要「力行仁慈,广修众善,消除三障,清净六根,念佛持斋,参禅学道,高超三界,迥脱四生」,这几句话可以说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都说出来了。接着佛又教导我们,「切勿纵贪瞋痴,行杀盗淫」,「切勿」两个字,非常肯定,非常恳切,千万不能造。贪瞋痴是三毒烦恼,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诸佛菩萨已经断贪瞋痴,决定没有杀盗淫的行为;不但没有这个行为,念头都没有,这就是圣人。凡夫「贪瞋痴」、「杀盗淫」的念头,从来没有断过,只是没有外缘,它不起现行;一遇到外缘,它立刻就起现行,这是凡夫修行不能证果、不能开悟的原因。我们学佛的同修,有不少人常常跟我谈起,怎样才能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契入是证得。怎么样才能契入?必须开解,解才能契入。解跟行是一桩事情,解在行中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批注里面引用佛经一段话,说明造作极重的罪业堕阿鼻地狱,「皆是不孝父母,毁谤三宝,骂辱六亲,轻慢师长,诬陷善良」,昨天说到这个地方。下面还有两句,「杀害众生,造诸恶业,如是等人,来此受苦」,后面的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杀害众生」,特别是小动物,尤其是常常骚扰我们的,像苍蝇、蚊虫、蚂蚁、跳蚤,这一类的众生,不学佛的人就不必说了,学佛的人也在所不免,有意无意的就伤害这些众生。这是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不杀生从哪里做起?要从这些地方做起,这些小动物来骚扰我们,我们要有耐心,要能够忍受。自古以来,真正修行的大德,受到这些骚扰,他不会怨恨这些小动物,他反过来生惭愧心。世出世间法总离不开因果,为什么有些人,这些小动物不去骚扰他,而来骚扰我们?决定有前因,我们过去曾经也变过蚂蚁、蚊虫、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佛在经上有一段话说,他这个地方也节录下来,「佛说世间一切恶人,死堕地狱」。地狱里面也有管事的人,这个人叫「牛头阿旁」,我们中国民间叫牛头马面,这是地狱里管这些刑罚的。牛头阿旁非常凶恶,我们一般人讲一丝毫慈悲心都没有,他见到众生受苦,绝对不会有一丝毫怜悯心,反而认为你的苦头受得还不够,加给你的刑罚还不够重,所以这一些人常常怀着恶毒之心。受报的人,佛说在人间都是一些不孝父母,毁谤三宝,侮辱六亲眷属,轻慢师长,诬陷善良,杀害众生,造诸恶业。我们想想佛说的这几句话,我们有没有?孝顺父母,我们听说了,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孝顺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在前面说了很多。少年时代,在学校里求学,功课不好,品德不好,这是不孝,现代年轻人谁知道?学业完成之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三十七节,说恶报的总纲:【非义而动。背理而行。】这一句我们已经讲过两次,「义理」两个字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做人应该要明了,修行证果,永远没有违背,可以说是世出世间一些善法的根源,深广无尽。如果是『非义』、『背理』,这就是众恶之源。太上在此地特别提醒我们,这两个字认识愈深刻,在佛法里面讲品位就愈高,这两个字认识到究竟圆满,就是如来果地。什么是义?什么是理?一定要搞清楚。末后批注的结论四句话结得好,「惟于义理,见得精熟,故守之循之,出于自然」;前面两句是对于义理的认知,后两句是对于义理的实践,现在讲落实,所以做得那么自然。为什么佛菩萨、圣贤人做得那么自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随顺义理?无非是认得透彻。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违背义理,对这两个字认识不清楚、认识不够透彻,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在三十七节是第四个大段,讲到恶报,前面两句是总纲:【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义』、『理』两个字很深很广,能够明了「义理」这是大学问。中国古人所谓「实学」,实学就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标准是什么?完全可以得到受用,不是玄学,是我们切身的吉凶祸福,这才叫实学。我们以出家人来做个比喻,「义」就是应该要做的,应该要做的你要做。『非义而动』,「非」是不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你要去做,这是恶,不但是恶,大恶!顺着理去行,这是善;这个理是什么?理就是性德。如果违背理,那也是大恶。我们虽然有的时候,好象不见得这是很大的恶,殊不知累积起来,就变成大恶,积小恶就变成大恶,积大恶就变成极恶,这道理在此地。我们出家人如何随顺义理?佛给我们做了样子,菩萨给我们做了样子,历代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样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将《感应篇》的善报介绍过了。第三十七段开始,下面有很长的一段文是讲恶报。开头两句,这是把恶报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现代人看往往疏忽了,是粗心大意,疏忽了。古人的文字都非常的含蓄,《感应篇》含蓄的文很少,都是说得非常明显;但是这两句话是属于含蓄的,理很深。什么叫『义』,什么叫『理』,这两个字,不但是学佛,世间做人也应当要遵守,如果这两个字没有了,这个世间决定是乱世。在中国古代写历史的人,往往就用这两个字做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叫志士,是天下大志人,也就是治国治得很好,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如果是乱世,社会不安定,没有秩序,人民生活很痛苦,那就是义跟理没有人遵守了。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社会似乎是很繁荣,科学技术发达,带给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三十七节:【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从这一句到四十四:【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讲的大恶。《感应篇》全文里面,无非是劝善止恶,劝善的文字少,止恶的文字多,他的用意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正如佛在《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百法明门论》里面,为我们显示善法只有十一个,恶法有二十六。由此可知,荀子所谓「性恶」,不是没有道理。这个性,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恶都说不上。所以孔夫子说的性,跟孟子、荀子讲的性不一样。孔子讲本性,所以说「性相近」,一切众生的本性都很接近。而在佛法里面说的,本性是一不是二,那个意思更深。「习相远」,孟子、荀子讲的性是习性,习性这逐渐逐渐远离了本性,这相远是远离了本性,佛法里面讲迷失了本性,所以习性迷失了本性。一迷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善报最后的一段,《汇编》做了一个结论。道教的修行,果报就是成仙,佛法也只有《楞严经》上,说到这桩事情。通常佛法里面都讲六道,唯独《楞严》讲七趣,就是讲七道;六道里面再加了一个仙道。经上讲的十种仙,《汇编》里面都节录在这个地方,诸位可以参考,可以看看。而道教本身讲仙道,他也有高低层次不同,他最低的是鬼仙,鬼里头有仙人;其次的是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最高的讲到天仙,到天仙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天道。我们看他讲的神仙,很像欲界天人,像四王天、忉利天;天仙高的可能达到色界天,这是修行的果报。儒家希求的是圣人、贤人、君子,佛家希求的是佛、菩萨、罗汉,可见得修行他都有个目标,希望能证圣果。这三教果报高下有不同,修行的功夫有差异,但是若是从断恶修善、积德累功上来讲,都是一致的。由此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感应篇》善报的最后一段:【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修道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成神仙,佛家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儒家的目标是圣贤。总而言之,这都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说法虽然不一样,可是修学的愿望是极其类似,三教都是教人断恶修善,修养心性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而佛法讲的尤其微细,因为极其微细的烦恼,不但是不容易断,实在是很难发现。粗重的烦恼容易发现,说起来我们都能够理解,微细的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像妄心、妄念,佛所讲的刹那生灭,这是我们没有办法见到的,也没有办法体会得到。神仙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他所能伏住的烦恼,就是见思;见思是伏住,并没有断。佛经上告诉我们,四禅八定,这都是很高深的定功,不是一般的功夫,在这个境界里面,能够见到六道轮回的状况。六道里面,尤其是地狱道,《地藏经》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着看《感应篇》,第三十五、三十六这两节。三十五是:【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三十六是:【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文到这个地方是将善报讲完,往下这是恶报,第四个大段。我们过去有一个科判,把这一段文字判作「成所作」,成就自己所做的。『所作必成』,这一句话非常肯定,给我们说明善因善果。这一句话的范围非常广大,小注里头说「世间无不成之事,天下皆可作之人」,这两句话说得好。人人都能够行善,人人都能够成就他所期望的事业,所谓是「有愿必成」。这是古往的圣贤、诸佛菩萨,都是这个说法。可是我们自己在一生经验当中,好象要做一桩好事情,困难很多,所谓的是「好事多磨」,这也是事实。这两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矛盾?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我们要仔细去参详,也就是现在人讲仔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