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净空老法师讲解(045)

1156 人参与  2022年02月10日 17:38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我们将「孝之体」介绍过了,孝之体就是一念圆满的自性。「孝之相」,就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孝这个字的范围,虚空法界一切都包容在其中。「孝之行」,也是儒家讲的「止于至善」,在佛法里就是佛行、菩萨行。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如何来学习,昨天也提示了一点纲领。佛教导我们从孝亲尊师落实,知道孝养父母,「养父母之身」要细心的关怀。父母年岁大了,照顾父母就像照顾婴儿一样,要谨慎、要细心,饮食起居都要留意。在《礼记》里面,我们读到关于养老的这些教诲很多。尤其是饮食方面,一定要选择他生理所需要的,这一定要懂得。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需要的养分也并不一样,但是总的一个原则要容易消化的,容易吸收的。现在比过去进步多了,体格检查比较方便,检查之后知道他缺乏些什么,需要哪些营养,在饮食里头如何来配合。这是养身,养父母之身。

「养父母之心」,父母对于儿孙,对于亲戚朋友,没有不爱护的,没有不关心的,总是希望儿女,希望亲朋好友,都能够生活过得很好,事业都能出人头地。人年岁愈大愈慈悲,因为他自己很清楚来日不多了,自己这一生已经过去了,所以他的期望都是落实在儿孙年轻人的身上,心地真诚慈悲。我们常讲「老婆心切」,老婆是老太婆,她们的心真正善良,纵然过去生中做错事情,这个时候也都知道忏悔了,也都知道回头。年轻人很难,到晚年的时候容易回头。晚年闻法修行成就的人,我们看到不少。接触佛法时间不长,念佛时间很短,但是往生瑞相希有,这些道理我们明了。古往今来,我们看到六十岁以上的人,修行成就的很多。修行真正有成就,这是大孝。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如何帮助这些修行人,这个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要懂得父母的心,懂得父母的希望,不要辜负父母,不要辜负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跟父母对儿女的期望没有两样。所以中国古礼学生对老师那份感恩,跟对父母没有差别,只是在丧礼上对父母有孝服,对老师没有孝服,除这一点之外,再找不到两样了。

人一生能够生在感恩的世间,这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在学校念书的少年时代,父母老师都希望你有很好的成绩表现。你书念得不好,父母忧虑,那就是不孝;品行不好,父母也忧虑;孝子时时刻刻要让父母心情愉快;换句话说,样样都要做得让父母快乐。与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是不孝;不听从老师教诲,是不孝。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的童年已经过去了,想想看几个人做到?你做不到,不能怪你。为什么?佛法是讲理的,合情合理合法,你小的时候没有人教你,你怎么会懂得?没有人教会懂得,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凡人;没有人教导你。成年之后,你有了家室,家室要和睦,家室不和,父母忧心。兄弟不和,妯娌不和,哪一样不让父母操心?父母对于儿孙那个操心,操一辈子,临终还挂在心头上,谁能够了解?到你自己年老的时候,也许你有所感悟了。踏进社会,人在世间一定要有所事事,要有一个正当的行业,正当的工作,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你对于你的工作,你这个行业,是不是真的尽心尽力去做?没有尽心尽力,不孝!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


由此可知,孝行也是充塞宇宙,也是遍虚空法界。不但孝心是圆满的,孝行也是圆满的。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诸佛菩萨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读过观世音菩萨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那是什么?孝行,尽孝而已。我们学佛,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道理都不懂,佛经叫白读了。做佛的学生,没有别的,佛教给我们,教给我们孝道,教给我们尽孝而已。诸佛菩萨所示现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懂得孝道的人,行孝尽孝的人,念念普度众生,行行都给世间人做好榜样。所以我们对于诸佛菩萨、历代祖师,要细心体会他们住世的行谊,向他们学习。韩馆长往生的时候,我给她最后做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希望出家人能做出家人的好榜样,在家人能做在家人的好榜样,道场能做一切道场的好榜样,这是尽孝,这是行孝,这是佛心,是菩萨行。

现在许许多多地方的同修,常常给我写信,给我打电话、传真,这些书信文件大多数我都看不到,我知道都向往新加坡这个道场,都希望到此地来参学,尤其是听到新加坡积极筹建弥陀村。大家都晓得,新加坡地方太小,人口密集,现在移民到新加坡来比过去困难得多,到新加坡来参学可以,到新加坡来长住不容易。我们欢迎,居士林也欢迎,李木源居士也欢迎,但是新加坡的政府、法律不容许。因此,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行孝尽孝的人,应当把新加坡这个模式带回去,你们去建道场,建的道场一定超过新加坡。为什么?古人常讲「后来居上」,这是一定的道理。我照你这个模式来建立新道场,你的长处我们全都学来、学到了,你的缺点我们统统都改进。所以后建的道场,一定胜过以前的旧道场,一定的道理。

所以我们要找什么人?找孝子。中国古人常讲,「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你们晓得,「忠臣」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臣是办事的人员;忠前面跟诸位讲过,孝这个字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叫忠;能行中道,能行中庸,这种人办事最可靠,他能够尽心尽力,没有偏心,没有私心,心里头大公无私,那叫忠。所以「忠孝」两个字做到,就是圆圆满满的佛道,这个人就是菩萨,就是佛陀。今天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就是个好榜样,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也没有什么高的学历,也没有什么好的经历。我跟他见面的时间,一身的毛病,严重的癌症,医生给他宣布寿命顶多只有三个月到六个月。他学佛,是个佛教徒,医生给他这么讲了,他相信。他万缘放下,全心全力奉献给佛教,为佛教作义工,尽心尽力一分钱不取,这是感应道交,他的病就好了,医生称这奇迹。这是我们前面跟诸位讲的「乘愿再来」,过去把这业力所受的身,他能够发大愿,为佛法、为众生,尽心尽力的服务,业障消了,愿力成就了,这就是乘愿再来;决定往生净土,一丝毫疑惑都没有。

他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你念头转过来就是佛菩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贪瞋痴,放下是非人我,放下毁誉,放下攀缘,放下嫉妒,放下彼我。我常常跟诸位说,放下嗜欲,你的嗜好,你的欲望,放下贪爱,放下横逆,放下恩怨,一切放下,以清净心、真诚心、大慈悲心,为佛法,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转变,超凡入圣。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你从事于哪个行业,你是在某一种工作岗位上,任何的身份都是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任何行业,也都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我们出家,这是一个行业,这是社会上也担负起一种职责,这个职责要认识清楚,社会教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以我们肯定认知,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导师,团结不同的族类,融合不同的文化、宗教。

昨天晚上我们参观巴哈伊教,他们也是这个理想。但是佛法在理论上,在行持上,在教诲上,比他们更踏实,更出色。过去方东美先生讲过,《华严经》里有真实究竟圆满的哲理。他一生所读过的、所学过的世出世间哲学,没有一样能比得上「华严哲学」,圆满的理论,周详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学习。他常讲《华严经》是世间最好的哲学概论,他在晚年可以说是完全学习《华严》,在学校里面开「华严哲学」,介绍《华严》。

我们现在示现的身份,是出家的佛弟子,如果连这些道理都不懂,佛的教诲记不住,不能够认真努力奉行,这是大不孝。不忠不孝,那还有什么成就?不忠不孝,诸位要记住,我说的话不太好听,也不客气,不忠不孝之人,他的前途是三恶道,三善道的份都没有。你以为念这几句佛号就能往生,哪有那么容易?尽忠尽孝,念佛的人决定得生,才能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希望我们共同勉励,认真努力来修学。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4078.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