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习好《石鼓文》的临摹,就要掌握这些要领及技巧方法!

2123 人参与  2021年02月02日 14:57  分类 : 书画频道_书画艺术_书画作品_书画展_书画家_文人画_书画培训_书画装裱  评论

石鼓文, 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已无法考证具体创作年月,唐代韩愈和韦应物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韩、韦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周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

石鼓于唐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后来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落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1108年),将其迁到汴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至抗日战争爆发时,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 在北京故宫展出。

二、艺术特点 《石鼓文》因其文字殊今异古,故在唐代发现以来,就受到文坛和书坛的广泛关注和交口赞誉。张怀瓘<书断〉云: “其书法变化之佳妙,如彼江海,大波洪涛; 如彼音乐,干戚羽毛。”《法书要录》云:“籀文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兼婉润焉。”赵宦光云:“石鼓文信体结构,自成篇章,小大正蔹,不律而和,至若钩引纷披,作轻云卷舒,依倚磊落,如危岩乍缺。施用无定方,立旁有成法。圆不致规,方不致矩。遂为书家指归。”《石鼓文)是大篆、小篆之间承前启后的代表。它书刻在平滑宽广的鼓形石头上,不受钟鼎的弧弯局限,行格基本整齐;笔画大体以横平竖直为基调,间以参差错落,笔触圆浑,平整而不板滞,参差愈觉雍容。

三、技法概要 笔线横平竖直、粗细均匀的篆字,书写时需要逆入平出,挫锋运行,至收锋向线中提起。运行时务使笔毫与纸摩擦前进,通过宣纸纤维吸水生涩等因素自然产生微妙的变化,加以疾徐顿挫,达到线条圆浑饱满的韵味;还须掌握好水墨,燥润得当,方能产生筋、骨、血、肉等艺术感染力。

左右外廓笔线的字,弧弯切忌太强、太明显,以免流于习气。如“同”字,对称弧笔,上窄下宽,实则上下垂直,仅将弧背向内微弯,收锋时笔尖贴外线运行,给人以敞开的感觉。上横平正,下横微仰,左右竖笔微具弧意,弧背向外,以呈饱满。方框可先写一横,左右两竖圆转至中心会合,用三笔写成,也可写两竖后末横两头衔接,但衔接处不可涨墨。三条竖线往相同的方向弧弯的字,要同步取势,但需注意间隙均衡,笔线回荡舒畅, 以见流丽雄强。此类形体笔线,连接处宜轻快, 以免渗化涨墨。“草”字头、字,上下分支中间保就难免有壅塞之虞。圆环组合的造型,运笔饱满均匀,不疾不迟。内含筋骨,而具静穆风神,乃为佳妙。

四、临习提要

《石鼓文》雍容静穆、圆浑端庄、潇洒流丽、气势雄强。要把这种神韵协调融和,须要下一定的工夫,初学首先应从掌握字形着手,若字形写不准,则神韵无由产生。但若只偏重形似,又易流于迟滞而缺乏生气,更谈不上神韵了。故初学须多看、多记、多写、多对照。在掌握好字形后,应加强对笔势的把握。一件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线条。线条雄浑流畅,精神饱满,乃有气势,有了气势同时必须具有理性的造型,乃能具备美的感染力。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shuhua/3407.html

本文标签:石鼓文  石鼓文笔法分析  临摹石鼓文的好处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酒店vi设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周末新闻网|免费看短剧|JJ租号金币回收|帮美记|传奇|中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