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传世经典浩如烟海。这些传世之作是祖先留给我们十分宝贵的遗产,它们犹如一艘艘满载着思想和智慧的航船,沉心研读,将对我们的人生、事业大有裨益。
但想到,这个由四书、五经、七传、二十四史……等国学经典所构成的巨大智慧宝库,因并未受到国人的广泛重视,仍在积尘盈尺呢!
一旦丢掉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即便别处文化再先进,又如何能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呢?而且,我们本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公认的,更重要的是,早已有人将其合理剖析并成功运用到自己的事业之中了。
马云“倒立看世界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多个场合都曾强调:“个人或者社会没有对文化的追求和创新,就没有办法发展,将中国优秀的文化推广出去,和世界分享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的理念和力量,是这代人必须的责任和担当……”果然,马云的头衔又多了一个——《功守道》男主角,通过这部电影,马云将与11位来自各个流派的高手一起,成为以武学为代表的国学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以此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并向世界传递新形势下的中国文化自信。
当年,马云还有一句著名语录“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而且,单手倒立还是他的一个绝活——他能够只用一只手完成倒立数分钟而面不改色。他这样做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坚持倒立有助于身体健康;你一个人做不到,在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就一定能做到,这就是团队合作;平时,我们很少会意识到,那些看起来强大的事物,如果倒过来看的话,就并非那么强大了。
道家修炼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叫做“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而且马云本人也是太极爱好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叫经常与一位老太太练习太极拳了。马云的助手也曾告诉过记者“马云的一个愿望就是有朝一日大家在评价他时,会首先认为他是一位太极拳大师,也曾办过企业,像阿里巴巴、淘宝网……”
可见马云并不是在企业做起来之后才热爱传统文化的,他在做企业之前就爱上了传统文化并在做企业之时将其成功运用于企业之中。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是颠倒因果误导大家了。
张瑞敏“无为而治”
海尔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张瑞敏所打造的一套成熟的企业经营思想体系,更离不开《道德经》的指导意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瑞敏就研究了《道德经》,把《道德经》中的智慧运用到企业经营中来。他经常将两句话挂在嘴边。一句话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另一句话是“一个企业家不应该什么都干,应该无为而治。企业家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文化、战略和组织。这三个方向是企业家最需要思考的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做。”
牛根生、张近东的“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智慧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意思是说,如果把钱财散给他人,他们就会聚集在你周围;如果把所有的钱财都集中在自己手中,他人就会离开你。原话出自《礼记·大学》里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富聚敛在上层,人民就会离散;财富分散给大众,人心就会凝聚。
这是当年牛根生经常讲的一句话,他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看到有的员工没有拿到年终奖,就把自己的奖金分给大家;看到下属还没有车,就把公司奖励自己的车卖了,买了几辆车给下属。
张近东亦深谙此道。他曾说:“当你赚1000万的时候,那钱是你自己的,当赚得更多的时候,就是属于社会的,苏宁是社会的,我张近东只是管理者和责任人。我在日本考察过一些做得很成功的全球性大企业,最初的创办人家族股份如今所占比例其实已经很少,甚至已经不再是大股东。”
他除了会把股权分配给总部数名高管之外,张近东还以此法稳定苏宁各地分公司的管理团队。根据苏宁各地分公司高管的表现,给予他们一定比例的分公司股份作为奖励。
这种激励措施让高管很容易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这也使得苏宁众多“职业经理人”转变成“事业经理人”。
中国经典早已成为日本企业家的“座右之书”
中国经典早已成为许多日本企业家的“座右之书”,即对这类书爱不释手,喜欢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随身携带。日本一流经营者经常熟读的中国经典包括:《论语》《呻吟语》《史记》《资治通鉴》《十八史略》《菜根谭》《易经》《孙子兵法》《道德经》《相书》等。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吕氏春秋·六验》中的名言,曾经帮助我物色了众多的人才。”松下电器商学院将《论语》《孟子》《大学》《孝经》列为必修课程,将《中庸》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学员的研修目标。
日产企业集团创始人站川义介(1880-1967)对《十八史略》(成书于元代,曾先之著)爱不释手。曾有友人问他此书共出现了多少人物,他随口答称:“共有4517位,这些人个个性格不一,近代企业经营管理所探讨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等理论,都可在此找到实证。”可见他研读之精深。站川义介主持事业向来以敏锐的洞察力而闻名,与此研读心得有关。
“现代”之父郑周永的“现场第一主义”源于中国经典《大学》
韩国经济巨子、具有“财界总统”之称的“现代”之父郑周永(1915-2001)会长,4-7岁期间在其祖父的私塾里学习汉学《千字文》《童蒙先习》《铭心宝鉴》《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十八史略》等。
他在回忆录中说:“《大学》里有这么一句话,‘致知在格物’。就是说,要想用知识正确认识事物,就应该先体验那种事物,并从中把握事物的真正价值,真正的知识是用亲身体验来得到的,这样才能懂得它的真正价值。”
这便是郑周永“现场第一主义”管理理念的由来。
郑周永特别重视现场情况,不管是什么只有自己亲眼确认后心里才踏实,这是他从创业到年过七旬一直坚持的一种哲学态度。郑周永具有渊博的汉学知识,对中国5000年的辉煌历史、中国历代王朝、中国的文化特征等都能做到侃侃而谈。
看了这些国外企业领袖的故事,不由得感叹,在对本民族文化的研习与应用方面如同舆论的阵地一样,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一旦再被别人占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也将重演,所以在我们取得一定的小成就之时,更不能懈怠,持续地让自己学习才是王道。
但上述各位企业家对国学智慧应用的具体做法不一定非要照搬,重要的是在这种国学思想启发下能够逐步做到游刃有余地将国学智慧运用于自己企业之中。精神内核是通的,表现形式可自行把握。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qiye/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