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原著:安迪·巴克和贝丝·伍德现如今,特别流行一句话叫:“做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究竟什么才是“做自己”,如何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有的人为了逃避朝九晚五的生活,辞掉工作到处旅行,声称是活出自我。有的人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认为这是一种忠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选择究竟是给懒惰找借口,还是真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实际上,做自己的真正含义,是认可自己,从心底接纳自己,发现自己本身的优势,并能够付出努力去发展这种优势。就像《成长的一万种可能》这本书里说的,用积极正面的情绪完善人格力量,清除负面思维,倾听自己的心声,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力量,才能更好地应对世界的变化,而不是按照别人的轨迹去生长。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具有丰富商业培训经验的英国人,他们都在思维健康公司任职董事兼培训师,其中一位是
古语有云:“守嘴不惹祸,守心不出错。”做人,有所戒,便能有所成;有所守,便会有所得。 01守口《欲望山庄》里写道: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不以己度人,不随意评价,于别人是幸运,于自己更是修行。电视剧《少年派》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胜男和丈夫在超市排队结账,收银员是个年纪轻轻的小哥,手脚并不麻利,半天过去了,排队的人始终不见少。胜男等得不耐烦,于是出口呵斥,“小伙子,你打起精神来,是饭没吃饱,还是觉没睡好?”收银员小哥羞愧地低下头,拿起商品,慌乱之下竟找不到条码。胜男又居高临下问他,“你是不是没培训就上岗了?像你这样的,不是在砸超市的招牌吗?”一旁的女同事看不过去,接过小哥手里的商品,开始利索地扫码。胜男嘲讽地问女收银员,“你们这儿,
没有人能是一座孤岛,可以自足。钓过螃蟹的人都知道,竹篓中放了一只螃蟹,必须要记得盖上盖子,否则它就会爬出来。 但是如果你多钓几只放进去后,就不必再盖上盖子了,这时螃蟹再怎么挣扎也是爬不出来的…… 为什么呢?因为当有两只以上的螃蟹在篓子里时,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爬。但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用钳子抓住它,最终把它拖到下层,由另一只螃蟹踩着它向上爬。如此循环往复,无一只螃蟹能够成功。这就是著名的螃蟹定律。而这也是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的心态:自己过得不开心,那么我就想看到别人也不开心;如果自己爬不上去,也拉住别人,让别人也爬不上去。说到底,人性最大的愚蠢,就是见不得别人好。01层次越低的人,越见不得别人好相声演员岳云鹏曾在一次访谈中说了这样一段经历:他14岁那年从河南农村来到北京,在
作家白落梅说过: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迷惘之时,多半在局内,当你了悟的时候,人已在局外。若用平和的心态,看凡间一切,简单明了。若用复杂的心态,看万丈红尘,则为世相所迷。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态好的人,处处圆融,处处圆满。若想保持好心态,这3个习惯,请逼自己养成:01降低对别人的期待苏格拉底曾说:“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当一个人擅自对别人抱有期待,又擅自觉得被别人辜负,最终受伤的只能是自己。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里,提到这样一个定律,叫——斯托克代尔悖论。19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在一次战争中被俘。先后遭受了 20 多次拷打,曾一度怀疑自己能否活着出去,直到8 年后才获释回国。与此同时,关在同一希尔顿战俘营里的其他美国战俘,大都比
原著:杨本芬兹心听人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当你停止呼吸,心脏不再跳动,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 第二次是法律意义上的死亡,当你下葬,亲朋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着你在这个社会不复存在。而最后一次,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那么你也就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有位叫做杨本芬的女士在失去母亲之后,她不甘心母亲快速经历三次死亡,从世界上彻底消失。她想让母亲在人们的记忆中,活得再久一些。所以,她把母亲一生的故事记了下来,写成了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这本《秋园》。《秋园》讲述了杨本芬母亲秋园一生经历坎坷,先后失去小女儿、丈夫和小儿子,却还是一直努力支撑着家庭不倒的故事,中间还穿插了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书中语言平实,却极具感染力,刻画了人们在苦难中挣扎,却从不放弃希望的情形,
诗人李白曾在诗中写道:“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这一生看似漫长,实则不过眨眼一瞬。五十岁之前,我们总是为了别人活着。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兢兢业业、为了孩子的未来殚精竭虑、为了迎合亲友的目光而违背自己的喜好。到了五十岁,走过山水,见过江湖;历经艰辛,尝遍冷暖,方才大梦初醒:所谓名利富贵、他人艳羡不过是场虚无,唯有学会取悦自己、善待自己才是最紧要的事。人生海海,要想后半生过得舒心自在,就请收起不必要的大方,学着成全自己。01五十岁,对儿女孙子,别太惯着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深以为然,惯子如杀子,父母对孩子的每一次娇惯和袒护,都将成为其成长途中的隐患。上海的丁阿婆,就是一个用宠溺彻底将孩子毁掉的母亲。丁阿婆的儿子大卫
养过绿植的诗友一定深有感触,花草需要不断保养,定时浇水和松土,勤晒太阳,才能长的生机勃勃。如不注意保养,叶子会枯萎,花朵会凋谢,过去的努力付之一炬。我们的身体需要不断保养,注意锻炼和休息,增加营养,讲究卫生,保持情绪平稳,身体才能健康结实。如不注意保养,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其实,我们的灵魂也需要不断保养。注重保养的灵魂,才能阳光、温暖、善良、正直。01保养灵魂,需心中有大气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心有大气,方能保养灵魂。大气是一种纳百川、怀日月的气概,一种从容大方、自然天成、胸有成竹的气量,一种成熟宽厚、宁静和谐的气度!是我们都应该追求的境界!心中有大气,不是隔离人间烟火,而是浸泡在俗世中也能安然自得;不是没有七情六欲,而是世事洞明,知进退懂人心;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小事不挂怀,世间无大事。金钱名利
人到中年,人生半坡。左手扛事业,右手担家庭。保持健康,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基石。这6个身体很健康的迹象,有4点就很了不得,快看看你中了几条吧!01主动吃好每顿饭睡好每一觉 有人说,看一个人有多爱自己,就看他如何对待两件事:一是吃饭,二是睡觉。有多少人,为了保持身材,不好好吃饭,因为工作繁忙,随便糊弄两口,最后饿坏了身体;又有多少人,打着“熬夜熬得是自由”的口号,不规律作息,最后身体机能紊乱,各种看病求医。总觉得饿一顿、少一觉对身体是没多大影响,但经年累月,身体根本吃不消。压死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吃饭睡觉看似细枝末节,却占据了人生大半的时光。吃得好,身体吸收了足够的营养,有健康才会有希望;睡得好,身体得到了足够的休息,有精神才会无惧任何挑战。人到中年,健康变
民间有句俗语:做粥要三分米,七分水;养生要三分寒,七分饱;读书要三分看,七分品;喝酒要三分醉,七分醒。所谓的“三七定律”适用于大部分事物,引申到关系、感情之中,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最舒服的关系,无非是三分明讲,七分默契;三分沟通,七分包容;三分欢喜,七分珍惜。揽一份诗意,留一份淡定,方能在纷杂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定从容。01三分明讲,七分默契佛说: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所谓的灵魂伴侣,想必就是如此。就如春秋时期著名琴师俞伯牙和樵夫子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
原著:阿兰·德波顿有钱就一定幸福吗?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卡尼曼给出了答案:不一定。他曾对1000 多名志愿者的年收入与幸福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收入较低的时候,随着收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会更强。当收入高到一定程度时,收入增加,幸福感却基本不变。因为当这些需求没有被及时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各种压力和焦虑。身份的焦虑,就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也许,我们平时都会察觉到身份焦虑但是都没有真正审视过它,但作者阿兰·德波顿就做到了。《身份的焦虑》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对“身份”感到焦虑,如何缓解这种焦虑。作者阿兰·德波顿是一个才子型作家,他的文字被定义为“生活哲学”,出版的书籍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一支生花妙笔,作者用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澄清种种人性的困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