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01懂得知足,是真正的富足。庄子曾言:“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沉迷物质,耽溺享乐,这样的人,没有幸福可言。“人心不知足,常逢灾与愁;三十三天上,仍要起高楼。”膨胀的欲望,让人永不满足,这是痛苦的源头。人生,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大道至简,真正的大道绝不复杂,也不神秘,就是阴阳二气的转化。人也一样,境界越高,生活和生命就越简单。南怀瑾先生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在外费尽心机,争名夺利,其实到最后却发现最高的道就在平凡的生活里。02善良,是一个人最高的修养。《易经》里讲:厚德载物。一个人真正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真正拥有他的财富与地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人如果不修德行,哪怕是一时走远,也终将失去自己所拥有的。《道德经》
我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四书五经”读得烂熟。我生在旧时代的末端,虽然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都有国文课,但国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读的经典太多了,只能在课余自己补读些。“四书”里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钟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许多弟子里,他最真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孔子一声声称赞“贤哉回也”,可是和他讲话,他从不违拗(“不违如愚”)。他的行为,不但表明他对夫子的教诲全都领悟,而且深有修养。孔子不由得说,“回也非助我者也”,因为他没有反应。孔子只叹恨“吾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易经》这本书。毫无疑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易经》。《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是占卜的书,还是历史的书?是哲学的书,还是科学的书?是管理的书,还是养生的书?或许它什么都是,又或许它什么都不是。当你静下心来,真正走入《易经》,你会发现这部距离今天这么遥远的古书,原来离我们是这么的近。在不经意的一餐一饭、一呼一吸、一言一行当中,或许你已经在运用《易经》了。正如《易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易经》,但自己却不知道。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其实都与这部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们对它却有太多的不解和误解。其实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从这种不解和误解中慢慢走出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研读,我发现:《易经》是一部“天书”,一部蕴藏天道大规律的书
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就是你自己。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在发掘你自己。去了解别人的感觉、想法,你也会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关心,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缺乏关心,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帮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了自己的真面目。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
曾国藩家训中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一个家庭的福气和运势,就藏在这三个字里。01孝中国人治家,最讲究伦常道德。在“五伦”当中,又首重“孝”字。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家庭福运的根基。曾国藩有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晚年得了瘘病。老人动作不灵便,又说不出话来。如果要什么东西,就用眼睛示意。如果感到难受,他只能皱眉头。竹亭昼夜侍奉,常常能想父亲之所想。又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儿孙大声呵斥。每当此时,晚辈们都屏气凝神、静听吩咐,面色和悦如初。《论语》有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色难者,就是侍奉尊长,始终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旨意,而不专指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奉养。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也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凡是子女孝顺
人这一生,离不开朋友,也能结识很多朋友。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伤害真心的朋友,一旦伤害,便是一生!朋友无数,真心几人?平日里吃喝玩乐的,嘴巴上逢迎讨好的,表面上对你关心的,大部分都是逢场作戏,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从来不会甜言蜜语,只会拿出实际行动。在你风光的时候,为你高兴,在你成功的时候,真心喝彩,在你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在你伤心的时候,耐心安慰。无论你是贫穷富有,都一如既往对你,不管你是普通优秀,都真心实意待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天天联系,但一定时刻惦记,不一定把你围绕,但一定对你很好。虽然有时候责备你,批评你,但都是逆耳忠言,替你着想。你若有麻烦,毫不犹豫就帮你解决,你若有困难,二话不说就帮你办了。这样的朋友,其实最真心。真正的友情,不是花言巧语骗人的嘴,而是付诸行动帮你的
俗话说得好“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为人处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生活中的种种都在和利益挂钩,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得小利而失人心,失大益的事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所以这为人处世的三个法则哲学必须用得上。事不能拖,拖来拖去没个结果,话不能多,言多必失,人不能做作,所谓人不作就不会死。01事不能拖,按时就好曾国藩曾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人都有懒惰心理,每天事情这么多,谁都有累了乏了的时候,免不得想要停下来偷会儿懒。但做事最怕的就是一个“拖”字。今日事就该今日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珍惜今天的人,怎么能把握好明天?正如《菜根谭》有这么一句话: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人生太过短暂,不因
人性的两端是善恶,事情的两端是因果。凡有果,必有因。生活中,因果无处不在,你做过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涉及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真实不虚。01恶因恶果欺骗别人=害了自己欺骗别人也许一时不会被发现,但时间长了,谎言被识破时,最后害的都是自己。汉武帝时,有一位方士叫做栾大,言谈技巧,善于说大话,假的说的跟真的一样。说得汉武帝都深信不疑,不仅重用了他,还把卫长公主许配给他。然而很快,汉武帝就发现栾大的方术大多不灵验,他并没有什么神通。愤怒的武帝一气之下判了腰斩。他靠谎言获得了短暂的荣华富贵都是空中楼阁,转眼成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骗别人一次,别人只吃一次亏,当别人识破你的谎言时,你将吃亏一辈子。我们知道放羊的小孩一次次欺骗信任他的乡亲的后果就是当狼真的来了,他说真话,也没有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人一辈子最应该学会的技巧?我会回答他——反省。因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优劣共存、善恶一体,唯有时刻地反省,才不至偏离轨道,堕入邪途。可反省应该从哪里开始?又该反省些什么呢?在2000多年前,孔子的学生曾子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思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01认清自己,忠于己心曾子三省的第一省,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曾子话里的“忠”,指的是尽心。即提醒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在为他人办事时,有没有做到尽心竭力?当下这个时代,“尽心竭力”似乎成了一种过时的道德。大多数人,在需要付出100%时只付出了60%,前阵子,微博上出现了一批特别的“导师”,他们“开班授课”,兴致勃勃地在平台上教年轻人“划水”。上班怎样才能轻松快乐?很简单,“多上几
对联是汉语独有的艺术形式,通常是寥寥十多字,但却蕴含丰富。曾国藩是对联大家,他的对联包含着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凝结着古代圣贤的大智慧。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曾国藩自题书斋这是曾国藩挂在书斋,用来自勉的对联。世事繁杂,曾国藩又是两江总督,军务财政民生处处都要管。事情一多就容易出乱子,所以必须戒骄戒躁,这样才不容易出错。一个成熟的人,必须经过世事的打磨,不曾经历磨难困苦,很难轻易成人。但是一个“半”字又说明,一味吃苦也不成,唯有吃苦+智慧,一个人才能真正趋于完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曾国藩自箴论做事:一个人着眼点要高,要大,这是一个人的格局。但是真要做事情,必须从细,着手的地方必须从小处开始。要立下扫天下的志向,但是必须要从扫一屋子开始。既不失格局,也不会好高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