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方知,亲情是来处也是归途

2014 人参与  2021年06月22日 15:13  分类 : 好文推荐_好文章大全_好文章摘抄_好文章欣赏  评论

原著:邓庆安

知乎上有个提问:你为什么不愿回故乡生活?

有个高赞回答说:故乡,虽然有牵挂的亲人,却给不了我们想要的生活。

这句话也是《山中的糖果》作者邓庆安的内心写照。

为了想要的生活,他独自在北京闯荡多年。除了每逢过年回故乡探望亲人,故乡,对于他来说,是心里一直装着的地方,但也是不愿回去的地方。

邓庆安以第一人称,把那些年、那些事,以及对于故乡亲人、师友、父母的感情,都写进书里。

亲人之间的生疏和隔阂、与父母之间的分歧和牵挂,以及自己在亲情和梦想、远方和故乡之间徘徊,让每个远走他乡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让我们对故乡、亲戚、父母有了更深的理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翻阅《山中的糖果》,和作者一起面对亲人的离别、故乡的变迁以及人生的思索。

01

亲戚之间最好的距离,是亲疏随缘

有人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和接受别离的过程。

当我们逐渐成长,就意味着亲人将要一个个离去。而那些过去的美好时光,只能留存记忆里。

小说里,我和姑姑之间的感情便是如此。

小时候,我常去姑姑家吃饭,对姑姑的感情也很深。

一次,正赶上父母去山里种地,只留我一个人在家。

姑姑来看我,知道我还饿着肚子,姑姑赶紧去厨房做了热腾腾的饭菜;

看着我手脚冻坏了,姑姑又给我烧青艾水泡脚;

看着我穿单鞋,姑姑第二天就给我买了一双新棉鞋;

临回家前,姑姑还给我钱,让我照顾好自己。

姑姑和我父亲的感情也很深厚,得知父亲因为患了中风而情绪低落,姑姑鼓励父亲要振作起来,好好生活。

可是,爷爷死后,姑姑便很少来家里,我和姑姑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淡了。

再后来,姑姑生病。而我到外地工作,和姑姑之间再也没见过面。

一次和父亲打电话,挂电话前,父亲说姑姑去世了。

我和往常一样地走回出租屋,到厨房做菜。油烟四起,瞬间想起姑姑那次给自己做的红烧肉、莲藕汤,心里一阵生疼。

那些过往的场景重现脑海,却再也无法亲身经历。虽然心疼,但我们都无法对抗时间流逝和生命消亡。

那些看着我们成长起来的祖辈、父辈,他们见证了我们生命的繁华,而我们却只能看着他们的生命凋零,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兹心想到一个豆瓣网友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爷爷辈的人开始逐年离我们而去,父辈的人也开始渐渐衰老。失去那些陪我们长大的亲人,给我们带来的成长伤痛来得更直接,也更让人心碎。

兹心觉得,既然和亲人的离别终将会到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珍惜当下。珍惜那些和我们投缘的亲戚,而那些三观不和的亲戚,适当保持距离,礼节到了就好了。

02

人到中年,才知道有兄弟姐妹的幸福

渐渐长大才明白,让人心痛的除了亲人的离去,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生疏。

因为时间和距离的阻隔,因为生活方式的差异,曾经亲密无间的同辈人,越发陌生,甚至不再联系,让人感慨万千。

而在小说里,我和哥哥姐姐小时候的感情都很好,经常一起玩耍。如今,有的人虽不再见面,但即便见面也无言也暖。

临上大学前,我去上海看望二伯家的大姐,发现大姐早已不是印象中那个人了。

小时候,我和大姐总在一起打扑克牌,虽然年龄相差九岁,但丝毫没有距离感。

可是,大姐读完小学就辍学了,留在家里做家务、外出打工赚钱,我们的生活渐渐没了交集,也就几乎不再见面。

如今,大姐已经结婚生子,和姐夫住在狭小逼仄的出租屋内,每天摆摊卖菜维持生计,过着窘迫的日子。

或许因为很久没见面,我和大姐之间有些生疏,大姐的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两个孩子身上。

但大姐也会问我报了什么专业,还在姐夫面前夸我,学习好、写文章好。

这样的大姐,好像还是儿时疼爱我的那一个。

虽然大姐现在说话总是很大声,乘坐公交车时,为了给孩子占座,还不顾旁人目光,和别人争吵。但我好像也理解她的生活窘迫,也理解了她为人母的焦虑和不安。

我很庆幸,我们还能这样见证彼此的成长。

兹心想到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兄弟姐妹之间突然不走动了?

有个扎心回答说:各家有各家的难处和难题需要处理,拿不出时间和精力去顾及他人了。偶尔电话间的嘘寒问暖,就已经是能做的事情了。

就像作者写的:“随着他们成亲生子,子又生子,繁衍之链,绵延铺展,他们大部分的柔情投给了新的亲人们。”

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各自生活,渐渐失去联系,让人感叹时光的残忍。

但就像作者,虽然和姐姐渐行渐远,依旧希望她过得幸福,这就是对亲人的爱,也是对兄弟姐妹最好的理解和祝福。

兹心觉得,舒服的关系,是互相牵挂,又彼此独立。虽然远离,但是互相惦记,才是亲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

人到中年,学会理解彼此的生活,珍惜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其实他们一直都在。

image.png


03

父母和子女之间,

是一场有去无回的缘分

龙应台曾写到:父母儿女就是一场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

兹心觉得,两代人因为生活方式、成长环境不同,注定会有不同的生活选择和价值认同。

但是,爱才是维系两代人情感的基础。

小时候,我和父母住在山腰上的房子里,充满了童年的快乐时光;如今,我在北京工作,每天只有过年才能和父母团聚。

虽然期待回家,但回家之后和父母的矛盾也暴露出来。

尽管我和父母对于生活的看法不同。但还是尽量顺从父母,让父母感到被尊重。

我不愿意走亲戚、串邻居,但碍于父母情面,还是跟着去了;

母亲想要我相亲,我本能拒绝,但还是在母亲的安排下,和对方见面;

回家尽可能陪伴父母,听父母唠各家的家长里短,了解父母的生活状态;

把自己写的书给家族里人看,让父母在亲戚面前脸上有光,满足父母的攀比心理。

这就是我爱父母的方式,希望可以弥补内心无法陪伴父母身边的亏欠。

生活中,我们总是想要父母理解我们,支持我们。

可是,经历动荡、向往稳定的父辈和崇尚自由、追求新奇的我们之间总是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若因此恶语相向,只能让亲情变得冷漠。

兹心想到这样一段话: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缘分,就是两代人在不断地目送双方的背影下逐渐越走越远,这一生有这样的亲子缘分也是莫大的幸运。

既然两代人之间注定无法理解和认同,那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附加给对方,过好各自的生活,才能让亲情延续。

就像作者写道:这种隔膜感,我们终究无法消除。但是依旧会疼惜,因为看得清这种局面,你抵抗不了时间,只能各自绑定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而他们将继续衰老,你将继续漂泊。

子女和父母之间,互相牵挂,彼此支撑。去体谅、去宽容,才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04

离开故乡,只是遵从内心的生活选择

回到故乡,过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还是远离故乡,去追逐梦想?这一直是困扰很多面对生活选择之人的问题。

就像曾经流行的那句话说的:三四线容不下灵魂,北上广容不下肉身。

无论哪种生活选择,都有我们无法满足、甚至注定要舍弃的东西。

回到故乡,可以陪伴父母身边,但也要受到亲情的牵绊;而离开故乡,就要一个人去闯荡,去独自承受生活种种。

而作者便是一个努力让肉身与灵魂可以和平相处的人。

每次回到故乡,尽管看到家乡的同龄人,几乎都结婚生子,可我并不喜欢家里生活的安逸,还是想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虽然我很想弥补亲情的缺失,但也很清楚,自己不会回到父母身边。

就像作者写的:我是自私的。我疼惜父母,可是我还是愿意在外地生活。我终究还是要离开他们,继续我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

兹心觉得,每个人都在承受自己选择的路。每个人都要承受自己选择所带来的东西,好的坏的,不必羡慕他人,能做的就是勇敢地走下去。

想到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的父母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女儿回到自己身边,安排稳定工作,结婚生子。

可是,陈可不甘心一辈子待在小镇里。最终,她还是来到北京,虽然在找工作时碰壁,但是为了心中的目标,她咬牙坚持。

最终,凭借自己的力量,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

兹心觉得,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不管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要满足的都是自己对于生活的向往。

就像哈佛商学院教授扬米·穆恩在毕业典礼演讲中说的一段话:在你今后的人生中需要做很多选择,做什么工作,读什么专业,住在哪个城市。

如果在每个分叉路口的时候,你都选择了那些自己更感兴趣的、让自己兴奋的、能激发你的好奇心的,当你一直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天你会醒来,认识到:你正在做着自己真正怀有激情的事情。

054

“年年都会有新坟,年年都会有新人出生,年年上坟都会有刚出生的下一代过来给祖宗磕头。”

生命轮回,时光变迁,人生是一个慢慢告别的过程。

作者经历的故乡中的人和事,也正是我们和父辈两代人正在共同经历的。

人到中年,我们要学会面对和故乡、和父辈、和同辈、和父母的离别。

但无论怎样,兹心觉得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亲情,学会接受亲人的离别和疏远,正确对待和父母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好好相处,这便是本书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3807.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