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不合群」是一个需要去改善的缺点,甚至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会有出息的评判标准之一。
凡事都有两面性,很多事情要一分为二去看,不要一棒子打死。
在我看来,「不合群」虽然有不少的弊端,但未必就一无是处,而那些不合群的人未必就是没出息的。
很多时候,我们反而需要这种特质,需要做一个不合群的人。不管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还是关乎于人生的质感,我觉得都是有必要的。
客观地讲,很多不合群的人其实是挺牛的。
01、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那些不合群的人,看上去是孤独的,甚至有些可怜,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没有朋友,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并不见的,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这个人并不是不合群,而是人家的圈子里没有你,你压根就进不去;二是,这个人是不合群,但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怜。
我们换个角度去看,你或许就能理解了。
如果说不合群的人是孤独的,那么就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孤独所折磨,一种是不被孤独所困扰。
一个人被孤独所折磨,往往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很可能会逼着自己走向群体,刻意合群,以消除孤独所带来的痛苦。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他们之所以合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法应对孤独的处境,害怕孤独。
这让我想起了作家刘同曾说过的一句话: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
确实如此,很多人真的只是看上去孤独而已,其实人家的内心一点都不觉得孤独,反而很享受独处。
这种能力并不是谁都能轻易拥有的,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练就,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不合群的人很厉害的原因。
到底厉害在哪,接着往下看。
02、能取悦自己,内心丰盈
董卿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她一直保持每天睡觉前阅读一小时的习惯,几乎是雷打不动的,而且在她的房间里,不会出现任何的电子产品。
不看电视、不玩手机,只看书,在不少人看来,这太难做到了。
难做到的原因,自然是觉得难受,相比起玩游戏、追剧,看书所带来的乐趣和快感,真是相去甚远。
所以,遇到这样的神人,我们总会问一句:你怎么能坚持下去的?
但董卿却认为,这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无所谓坚持不坚持,就是已经习惯这样了。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阅读对她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她可能会坚持多年吗?
我认为,不会的。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如果阅读始终让她觉得痛苦,那么肯定是不会坚持下去的。
换句话说,她之所以能多年保持这个习惯,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阅读给她带来的是乐趣,而不是痛苦。
同样的道理,很多不合群的人之所以能做到独处,往往是因为独处对于他们而言,是快乐的,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和折磨。
而之所以能享受独处,是因为他们有取悦自己的能力,比如阅读、音乐、做手工、搞研究等等,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这种能力不可小觑,将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是否真正有质感。
只有内心不荒芜、精神富足的人,人生才会真正拥有幸福感,生命才会真正得以绽放。
03、成长快速,能成大事
那些不合群的人,远离人群,不出去社交,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呢?
不排除有很多人是在玩游戏,宅在家里追剧之类的,但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在忙于成长,将大量的时间用来打磨自己。
我曾在文章里讲过大学舍友的故事:
当我们其他人都在玩游戏的时候,他一个人跑去图书馆看书,当我们早上都躺在被窝里时,他独自去学校的操场上跑步、背单词...
他看上去是如此地不合群,与大家玩不到一起去,但人家最后所取得的成绩却闪闪耀眼。
而这样默默努力,看似不合群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曾看过一个故事:
在六七十年代,北大荒有一个男知青,非常不合群,别人打牌的时候,他在背单词,别人睡懒觉的时候,他早早起来读英语,与众人格格不入,当然也很不受人待见。
不少同行的知青都不太喜欢他,觉得这家伙假正经,以至于惊动了领导,被找去谈话。
领导嘱咐他,你一定要合群,不然会被其他人排斥的。
但这位男知青很倔强,仍特立独行,干活、学习,重复着之前的生活。
1978年恢复高考,他如愿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后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和文笔进入了外交部工作,再后来成为外交部部长。
这名男知青就是王毅。
很多优秀的人都经历过这种不被人理解的过程,而于他们自身来讲,其实也不需要被人理解,因为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做什么。
这其实就是一个人思想成熟、内心强大的表现。
真正成熟的人是不会随波逐流的,是不会轻易放弃目标的,是不会为了合群而合群的。
成大事,有作为的人,大多都是这些人。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是作家王开岭的一句名言:人群是人的坟墓。
低质量的社交,往往真的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