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父母最大的罪恶,就是过度保护孩子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不让孩子吃苦,最终孩子会让父母吃苦。 社会上有一类人,他们有着成年人的年龄,但是精神上还没有断奶。 他们高度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得社会规则,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独立性,缺乏责任感。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巨婴”。 1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吃苦。 知乎网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婴”。 她几乎从未和朋友出去玩过,因为父母规定“天黑之前必须回家”、“不能坐危险的出租车”,支教、实习、旅行等活动更是想都别想。 她从小到大没洗过衣服,甚至都没进过厨房,因为爸妈觉得女儿要“不粘烟火气。” 高中假期,同龄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职赚外快时,她只能宅在家里学习、看书、写东西。 后果显而易见,她的自理能力、决策力、行动力都远远
"妈妈,我能玩一下手机吗?"不同的答复,决定孩子的未来 1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爸爸)我想玩手机。 不同的家长面对孩子同样的请求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而大部分的家长都会回答孩子“那就玩一会儿”。 所以,一到放假,很多孩子会因此沉迷在手机世界里,上瘾而不能自拔。 近来,有数据显示,孩子每天连续玩半小时手机,平均每分钟会眨眼超过7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小于5秒,长此以往,视力将急剧下降。 数据一出来,令不少家长感到诧异并且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的确,面对孩子要求玩手机的请求时,不同家长给出的不同回复,有可能会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那就玩一会儿” 很多年轻的家长,因为需要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孩子一旦放假在家,没有家长的陪伴,手机
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文/琰琳 1 麦麦是我的同事,也是我认识的妈妈中对孩子最上心的一个。 她和老公都是外地人,父母和公婆都留在农村务农。 麦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老公则是军人,分配在大西北当兵,很少能回来。 有了孩子后,麦麦下定决心“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带孩子”,婉拒了父母和公婆把孩子带回老家的提议。 麦麦从老家找了个沾点亲带点故的亲戚,白天帮她带孩子。 一下班,麦麦就赶回家,给儿子读书、陪儿子玩耍、给儿子洗澡、陪儿子睡觉,全都亲力亲为。 为了亲戚能对儿子好一点,麦麦说她“简直把亲戚当亲妈一样对待”。 每月给她发着工资,经常嘘寒问暖,时不时地还要给她发点小恩小惠,还答应了亲戚的很多无理要求。 比如,亲戚的老公每年都要借夫妻团聚为名,在麦麦家住上好一段时间。 盼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 文/凭阑 “孩子不喜欢就别逼他。” 周末,朋友来家里做客,赶巧遇上儿子练琴的时间。 坐在钢琴前的儿子一脸不情愿,一首简短的曲子还未弹完,就开始找各种借口逃避练习。 这是他惯用的伎俩,当然我不会吃这一套。 在我强硬的态度下,儿子又哭又闹,最终还是坐回了琴凳上,眼中含泪练习今天的曲目。 朋友看不下去了,对我说了开头这一句话。 他建议我别逼孩子,应该选一件他喜欢的事情让他做,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而我想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适合成年人,更不适合孩子。 1 喜欢是本能,喜新厌旧也是本能 让孩子练习钢琴并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有天路过琴房,看见里面摆放的黑白钢琴,孩子驻足望了好久,然后拉着我的手说喜欢,想学钢琴。
所有父母,都要败给他们的孩子 文/刘娜 1 姨约我吃饭。 姨并不是亲姨,只是10多年前,我们在一次采访中相遇。我见她性格耿直,乐善好施,她见我独自一人,在外打拼,我们就成了忘年交。 姨以她的儿子为荣。 每次与我见面,姨都要提及儿子,眉眼间带着藏不住自豪,俨然介绍此生最大的骄傲: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企,实习工资就超过了干一辈子革命工作的她的退休工资。 那时,姨才57岁,儿子28岁,姨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赶紧结婚,给她生个胖孙子。 但眼看着,儿子30多岁了,还没有谈女朋友的意思,姨着急得团团转,四处托人给儿子介绍对象。 儿子却不着急,谈一个崩一个,再好的姑娘到他跟前都是路人甲,掀不起内心的一丝涟漪。 眼看着同龄人都当了外公外婆,气急了的姨第一次在儿子面前号啕大哭,绝望质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1 孩子们终将很平凡,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 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做个厨师,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
再爱孩子,也要他承受这4种苦 文/塞柏 《战国策》说:“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 战国时期,秦国大举进攻赵国,赵国不得已向齐国求救,齐国却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才肯出兵,但赵太后溺爱长安君,不肯答应。 于是左师触龙就劝她:长安君现在俸禄丰厚却没有功绩,那待您百年之后,他又该靠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这个故事虽然过了两千多年了,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一直适用。 父母之疼爱子女,不应该只体现在一时的溺爱上,而是应该为其计划长远,让孩子能在离开父母的庇护之后,依旧可以很好地生活。 作家屠格涅夫说: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 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 有远见的父母,即使再爱孩子,也舍得他承受这4种苦。 1、独立的苦
孩子,我希望你学会说“不” 1 上次送儿子返校去车站的路上,他和他妈妈说:“妈,我要向你道个歉。你刚才装在我行李箱里的牛奶,出门前我又拿出来放到客厅的桌子上了。我真的不想喝。”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妻子开始唠叨。我截断妻子的话头,对儿子说:“你做得对!既然不想喝,就别喝。不管是对妈妈还是对别人,你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拒绝。” 其实这件事我自始至终都知道。儿子快开学了,妻子像许多母亲一样,给儿子买了许多吃的,总想把“爱的行李箱”装得盛不下才心满意足。那箱牛奶,儿子一直说自己不想喝,而且路上带着也沉,想留在家里让我们喝。但妻子坚决不同意,执意把牛奶都塞到了儿子的行李箱里。 买东西的时候我就对妻子说,儿子已经成年,我们也给了他足够的生活费,他的学校在大城市、繁华地段,什么东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长晚年必吃苦 文/京博国学 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有句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放眼望去,许多父母自己节衣缩食,但给孩子买高档名牌时眼都不眨; 对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丁点家务活也不舍得让孩子干; 父母都没舍得出去旅游几次,但孩子要钱参加出国游时,就算借钱也要报名。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都怎样了呢? 1 越溺爱孩子,越令人心寒 以前有则新闻,看过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32岁的杨某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他是独生子,从小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父母舍不得让他受半点委屈,省吃俭用供他读完大学。 由于从小就没吃过什么苦,在步入社会后,杨某才初次尝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想到自己受的冷落和遭遇的白眼,他的心理逐渐扭曲,每天都在自己脑海
作者:国文 朗诵:高梦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老了,学会更精彩的生活。——兹心点击上方即可收听高梦朗诵李白曾言:“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时光转瞬即逝,眨眼已到人生下半场,人这一生前辈子总是为他人而活,现在正是真正人生的开始。《论语·为政》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五十,明白了什么是天命,什么是不能随心所欲,整个人变得平和,懂得了一切顺其自然。五十岁以后,想要安度晚年,最好的依靠,正是以下这三人。01最好的依靠,是自己常言道:“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人到五十,最好的靠山是自己。很多人认为后半生便可坐享清福,其实,无论年龄多大,无论辈分多高,风雨中真正能撑伞的人,只有自己。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