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看人长处,记人好处,帮人难处。人与人交往,缘分很重要,但方式更重要。有的人,初见就如深交的好友;有的人,久处依然形同陌生人。最舒服的相处方式,莫过于记住这三句话:看人长处、记人好处、帮人难处。在相处中,我们常常对身边的亲人、朋友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想着对方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所以总抱怨别人不够好。但有时候,过于期待、过于计较,只会让自己心力交瘁。前段时间,思敏向我倾诉,说自己下定决心要离婚,即使孩子都快初中毕业了。她说:“我喜欢家里干干净净的,可他一回到家,就把屋子弄得一团乱;我喜欢把深色和浅色的衣服分开洗,跟他说了很多次,还是给我放到一起扔进洗衣机。我喜欢逛街吃吃喝喝,他就一直唠叨我乱花钱败家。总之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太难忍。有时候想想,相处得这么累,也许我们是真的不合适吧,我想放过彼此
人,都习惯于把别人的错误放大,把别人的好处缩小。一旦他人无心犯了过错,就会把别人的错误放入心中,耿耿在怀。然而人生在世,想要与他人相处得轻松愉快,就要学会如何说话。就要说别人想听的话,说好听的话。守得住口业,就是成佛的一半!如果想管好自己的嘴巴,那么就记住这三句话:“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01、看人长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无缺的事。每个人身上都着各自的不足,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改。然而若你总是无限放大别人的缺点,而不是去放大别人的优点,就会影响到与人的关系。学会真诚的包容,学会换位的思考,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当你把别人的缺点遗忘之时,就会发现自己对谁都充满了欢喜。懂得与人相处的人,才能结识更多的善缘。02、帮人难处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坎坷与挫
《易经》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但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其实,整部《易经》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话。细细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终生受用不尽。一、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其实“自”并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自天佑之”是告诉我们,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自助者”。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所证实。当所有中原大国之君都沉溺太平时,是秦王嬴政“内修守战之具,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西域偏僻之弹丸小邦,一夜之间崛起为问鼎中原之万乘大国。终以日,金戈
第一句:做人没心机,活得最开心。情绪全写在脸上,坦诚全挂在心上。喜欢的就告白,讨厌的就离开,爱我的不辜负,不爱我的不同路。活着, 就要活出自己的模样!钱财、名利、地位,我们追求的东西,一个都带不走。属于我们的除了经历,就是回忆。所以,活着开心最重要。第二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人生两大幸事:读好书,交高人。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能登上巅峰。所以,别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趁现在我们都还活着,别辜负了光阴,别糟蹋了人生。 第三句:控制脾气,才能留住福气。人生的大修养,全在控制你的脾气。你的脾气里藏着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甚至你的教养和品格。可见: 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也就是大本事。脾气好,凡
第一句:做个善良的人,活得最幸福。不看你穷,不攀你富,对任何人都好善良不是愚蠢,只是给人留脸面,善良不是不聪明,只是看破不说破善良的人,乐与助人,是希望人人都幸福善良的人不计较,是把得失看得很淡,把友情看得很重。善良的人简单,快乐,获得最幸福。第二句: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会越来越优秀。人生两大幸事:读好书,交高人。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不会消沉;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会越来越优秀。与智者同行,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能登上巅峰。选择什么样的圈子,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三句:控制情绪,才能留住福气。看一个人有没有修养,看他是否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一个人的言行藏着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你的教养和品格。 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当一件突发事件摆在面前时,就看你能否控制
有一些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小体会,今天拿出来和正在学习书法的朋友们来谈一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不要刻意追求点画特征,微妙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有一次,我在练习腕力的时候,由于执笔书写相对比较放松,不像临摹字帖那样一笔一画规规矩矩的书写,不经意间体会到了碑帖上的一些笔画特征(微妙的变化)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而是在书写的过程中由于速度、力度、角度、笔锋的状态等各个方面因素的不同变化而自然形成的。我当时是在一个竖画的起笔书写上,突然有了这么一个体会。一下子想起了柳公权《玄秘塔》中的竖画的起笔处,有的是一个点,有的却是一个面,仅就此而言,我们在临习的时候,一般都是刻意的去调整笔锋,想尽办法写出它的模样来,甚至是有描、画的嫌疑。速度、力度、曲直、角度、斜度、笔锋的状态等等,可以说每时每刻都是在变化着的,毕竟不是机器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说:“叶圣陶文笔长处在于观察力。在《两法师》这一篇有名的文章里,叶圣陶写下了他对两位同样知名的人物的印象:印光法师与弘一法师。在他仔细的观察之下,后者是个真正谦卑信佛的人,而前者则是个道学家,甚至是个欺名盗世之徒,不能超脱于傲慢与气焰之外。” 《两法师》文 | 叶圣陶在到功德林去会见弘一法师的路上,怀着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也可以说带着渴望,不过与希冀看一出著名的电影剧等的渴望并不一样。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国初年;那时上海有一种《太平洋报》,其艺术副刊由李先生主编,我对于副刊所载他的书画篆刻都中意。以后数年,听人说李先生已经出了家,在西湖某寺。游西湖时,在西冷印社石壁上见到李先生的“印藏”。去年子恺先生刊印《子恺漫画》,丐尊先生给它作序
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更加显赫了。但是,他为官不久,便辞官返乡了,开始经商。在晚年的时候,他虔诚拜佛,为人宽厚,乐善好施,被人称为“李善人”。而这就是我的父亲。我是光绪六年,在这个平和良善的家庭中出生的。生我时,我的母亲只有二十岁,而我父亲已近六十八岁了。这是因为我是父亲的小妾生的,也正是如此,虽然父亲很疼爱我,但是在那时的官宦人家,妾的地位很卑微,我作为庶子,身份也就无法与我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相比。从小就感受到这种不公平待遇所给我带来的压抑感,然而只能是忍受着,也许这就为我今后出家埋下了伏笔。在我五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没有了父亲的庇护和依
我曾经以为,苏轼是一个光芒万丈无人企及的存在。他是诗词书画几大领域的通才,其杰出的才华,磊落的人格和豁达的性情,无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直到我认识了李叔同,了解了他跌宕起伏而又惊世骇俗的一生,我才知道,论大才子者,论人之智慧登峰造极者,古有苏东坡,今有李叔同。李叔同的前半生,是鲜衣怒马、极尽绚烂的翩翩公子;他的后半生,是皈依佛门、清静修为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前的好友夏丏尊,评价他说:“(叔同)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傲娇如张爱玲,也曾说:“不要认为我是一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谦卑。”一、津门巨富,原是向佛之家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富庶的盐商家庭。他的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任过吏部主事,但因年岁
慈怀君说作为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晚清名臣左宗棠才华盖世,他自诩为诸葛亮,常以“今亮”自称。他的一生,建立了不朽功业,于国于民,竭尽心力,乃真正的忠臣良相,国之栋梁。1885年(光绪十一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左宗棠告别人世。慈禧太后为之流泪,并给了他汉人官员的最高荣耀:追赠左宗棠为太子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予谥文襄,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命于湖南原籍及各立功省份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立传。从此“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成为一幕永恒的历史。有人说,人生的幸与不幸都是天命,天命不可违;人,就是被天命摆弄的一颗棋子,位置早已定格。但天命之下还有“运”,即所谓“命运”。人生,是三分天注定的命,七分自己拼的运。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命不算好,但运实属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