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法言》有云:“言,心声也。”言语是思想的发声,从一个人的话里,往往可以听出其内心的声音。从而初步判断出一个人的人品如何,是否值得交往。那些人品差的人,开口闭口都离不开以下三种话,身边若有此类人,请注意提防,一定不要深交。01胡说八道的闲话前段时间网上有一段话很火:“你在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凭空想象、凭空捏造……”生活中,爱胡说八道的人,大抵如此。说人闲话,正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日子过分空洞与苍白,所以他们需要用别人的茶余饭后,去增添自己的色彩。他们常常口无遮拦,用一己之见揣度别人的心思,总见不得身边的人好。添油加醋是他们的本事,“心直口快”是他们的说辞。热衷于把嘴欠当耿直,把刻薄当幽默。他们只看得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从来看不见自身的鄙陋与没教养。佛说:“管自己,是佛;管别人,是魔
祸福无门,为人所召。《吕氏春秋》有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意思是说,把池水抽干可以抓到鱼,只不过第二年就没鱼了。竭泽而渔必无鱼,人也是如此,透支自己的人,注定走不远。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一味地用力透支,就是一场灾难。任何时候,都能把握好尺度,不透支自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自律。01不透支健康哲人叔本华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因为健康,才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最大本钱。人生不过百年,穷也好,富也好,名利富贵都是过眼云烟,更何况,钱再赚得多,也要有命花。 曾任Google、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和梦想,拼命工作,频频熬夜。可在患上淋巴癌,得知自己生命可能只剩100天的时候,他才顿悟,人生最贵的,就是健康。如果你透支了自己的健康,
作者:洞见yimo,来源:洞见(DJ00123987)事来则应,事过不留。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学者王士祯曾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王阳明和孔子一样,未立文字。《传习录》为阳明弟子所作,书中收录的是阳明师生日常对话和信件。今天,国学君从中精选王阳明和弟子8段对话,让我们一起领悟哲人智慧。01关于情绪弟子曰:有所忿懥,如何?阳明曰: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译文:弟子问:情绪不好,愤怒怨恨怎么办?先生说:顺其自然,不要沾上主观意气,就能保持本心的平静。国学君说:愤怒的情绪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如果任由自己发泄
《增广贤文》中有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不属于你的,终会消散于人海。人这一生,相聚是缘,缘尽也是命里的安排,根本无法强求。人与人之间,合不合,久不久,其实命里早有安排。01合得来的人,无需讨好行走于世,同频共振的人,自然会互相吸引。有的人聚在一起,就像是天注定的缘分。不用刻意的讨好和维系关系,也能走得长远。能与合得来的人来往,相处舒服,久处不厌。不用故意找话题,也不用刻意回避什么,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沉默不语。因为合得来,他懂你的言外之意,也懂你的欲言又止。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你自己,没有顾及地放开自己。因为无论是什么样子的你,对方都能懂你,也不会轻易离你而去。合得来的关系,都是双向奔赴的。不用一味地讨好,也不需要一直主动付出,彼此珍惜,互相成就。
人到中年,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左手事业,右手家庭,肩上担着责任,烦心事一箩筐。我们无法彻底摆脱生活的压力,却可以为身心减负。中年以后,这九种极简生活习惯,值得大家践行。01目标极简对于精力处于巅峰的年轻人,可能在多个方面同时发力不是难事。但对于精力逐渐下降的中年人,目标越大、选择越多,反而更容易产生无力感,最后事与愿违。贪多嚼不烂,人过了四十就要开始做减法。作家毕淑敏曾攻读过心理学博士学位,原本只差一篇毕业论文就能顺利毕业,可她却放弃了这个学位。因为她外语基础薄弱,想要完成论文,就需要花大量时间学外语。她清醒地说道:“生命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不值得拿出时间专门去念外语。”再三权衡后,她放弃了博士学位转而埋头创作,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导演樊小纯说:人不需要活太多样子,你
《庄子·渔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走在路上,无意间看到自己的影子与足迹,以为遇到了鬼怪。他飞快地跑起来,不料跑得越快,留下的足印就越多,影子也追得越紧。于是他更加拼命狂奔,直至筋疲力尽而死。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感到痛苦,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内心的冲突。就像故事中的人,对外界过于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激起了情绪上的波澜。最终在自我的纠缠与焦虑中,将自己彻底压垮。闻一多先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千百年来,庄子的智慧,不仅藏着为人处世的学问,更是内含修补心灵的良药。当你活得纠结痛苦的时候,不妨就读一读《庄子》。01不抱怨生活的苦学会转变心态《庄子·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名叫孙休的人,年纪很大,却一事无成。他在家乡种地,每年收成都很差;外出谋求一官半职,又四处碰壁
一家企业如何系统化地加速发展?在做战略时,应怎样对技术、市场产品的交集做好判断?奇绩创坛创始人陆奇,曾在湖畔大学课堂上做过一次主题为《技术在经济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的分享,从使命愿景价值观、战略、运营机制、产品、市场、技术、人才与组织、文化、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10个方面,系统性地讲解了技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商业机会。以下与你分享。作者:陆奇,奇绩创坛创始人01使命愿景价值观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挑明了企业的动力和方向,而技术正在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像苹果、微软、谷歌,都把技术放在使命愿景中比较重的位置。以微软为例,微软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微软一定不会开餐厅、做社交,但它有可能会做农业、通信。为什么?因为微软的核心是——通
来源 |日行一善共修平台作者 | 云谷师当下拥有的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苦难,是上天出给每个人的一份考卷。面对未知的状况,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顺境时养好身体,逆境时吃得下苦头,平境时留得住福气。01顺境养身曾有一位弟子前去拜佛,一进门,高僧就看出他的肝脏有病,病入膏肓,已经无药可救。高僧面露难色,只感慨道:“临老投僧,临死抱佛,又有何用啊。”疫情当下,一场无妄之灾,就让不少人身陷痛苦。无病无灾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身体康健,殊不知,健康也遵循“守恒定律”。我们对身体付出了多少,身体也会给我们多少回馈。最好的养生之法,就是重在平时,贵在坚持。103岁的“国医大师”颜正华,长期保持着六个习惯。他从来都不让自己闲下来,一直保持着均衡的饮食,合理的运动,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
来源 | 帆书原樊登读书作者 | 六月安夏人生多歧路,读书是归处。俞敏洪在一次访谈中说,自己有个保持多年的习惯——约作家聊天。不过,他这么做并非为了社交,而是“倒逼”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保持一定量的阅读。虽然这会带来压力,但他觉得读书能带来人生的改变,再累也要坚持。培根曾说:“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每本好书都是一扇门,通向更加辽阔高远的世界。一个人想要快速成长,就要看一流的书,跟一流的思想交谈。01读书,是灵魂的高级妆造。有网友问蔡澜:“平时和朋友一起嬉笑打闹感觉很快乐,然而平静下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怎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快乐呢?”蔡澜回答:只有多读书。作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的博学,多年来被津津乐道。朋友赞他“风趣”,因为他总能靠丰富的知识,将平
来源 | 每晚一卷书作者 | 每晚MK知乎上有人问:“怎么接受和以前的朋友关系疏远的事实?”有个网友回应道:“人和人的相处,本质上是互相筛选的过程。日渐疏远,说明你们已经不再匹配,默默离开就是最好的告别。”是啊,在人生这趟列车上,有人上车,自然也会有人离开。一站有一站的相遇,一岁有一岁的风景。成年人交朋友,最好的态度就是大胆筛选,别怕走散。 01圈子不同的人注定渐行渐远正所谓:“人间枝头,各自乘流。”在岁月的渡口,我们划着各自的小舟,驶向了不同的支流。曾经再要好的朋友,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了新的圈子和不同的归宿。作家@阿何,讲过自己的一段往事。他有个发小,小时候两人经常混在一起玩。他们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形影不离,好得像亲兄弟一般。渐渐的,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发小成绩不好,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