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来源 | 帆书作者 | 帆书 · 如登某一瞬间,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一起入职的同事绩效总是拿到最高,而你还在原地打转;一起开始健身的朋友已经练出马甲线,而你还是“原装出厂”;环顾周围,同辈已经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而你还是一无所有……正如项飚所说:“每个人都悬在空中,像一只蜂鸟,疯狂震动翅膀只为在空中保持静止。”我们不能放松,因为一放松就会掉下去;我们不能休息,因为一休息就会被其他人超越。就像“蜂鸟焦虑着渴望留在空中,只能拍打着翅膀无尽盘旋”。久而久之,心神交瘁。而这种现象,正是当下社会盛行的“优绩主义”。01哈佛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提出,优绩主义意味着:人们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各种有利的条件,滋养着人们的全能自恋,鼓励着他们去实现任何想做的事,并且去成为完
来源 |洞见作者 | 洞见·握书姑娘人生忽如寄,抱紧眼前人。小说《愤怒的葡萄》里,主人公乔德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的一位伯伯,想吃猪肉的时候,就会把家里的猪杀了,美滋滋地饱餐一顿。而自己的父亲,总要坚持把猪留到圣诞节再杀。结果,猪总是在九月份就因为瘟病或别的什么病死了,反正是不能吃了。生活中,很多人跟这位父亲一样,总是习惯于“延迟幸福”:想吃的东西不马上去吃,而是等着下次;想去的地方不马上动身,总等着有时间;想爱的人不当下珍惜,等着以后好好善待。结果最后,东西坏掉了,美景消逝了,爱人离开了……拥有的时候,总觉得日子还长。却不知岁月不居,世事无常,没有来日方长,只有时光匆匆。01好的东西不必留到最后莫言的一位同学,曾在整理太太遗物时,发现了一条崭新的丝巾。那丝巾是他们夫妻二人外出旅游时,在一家名牌
作者 :儒风君韦应物有诗云:“世事茫茫难自料。”人生百年,境遇总无常,前路多崎岖。谁也不可以一帆风顺,难免有低谷艰辛之时。但凡事有两面,生命中的诸多困境,是挑战,亦是机遇。如《格言联璧》中所说:“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换个角度看,原来老天让你生病、吃苦和受穷,其实是有这三个目的!1生病,是对你的警告茨威格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总以为疾病和死神只会光顾别人。”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时,很多人便肆无忌惮,透支自己的身体。为了钱财,四处奔波拼命加班加点;为了享乐,不分昼夜熬夜玩耍。而肆意妄为的结果,只会是病痛缠身,任你再追悔莫及也为之晚矣。但许多疾病在爆发之前,身体都会出现一些小病小痛,让人不适不安。如睡眠不足时,容易头晕目眩;一到换季时,容易受寒感冒;每到冬天时,就手脚冰冷......又或是平
作者简介:新垣平(1972—),历史爱好者、作家,曾留学欧洲,学杂中西。宋代国际形势与武术轴心世界的形成任何一位肯花五秒钟对比一下北宋全盛时期和唐代或元代版图的读者,都不难得出结论:宋代是中华帝国的严重收缩期,在各个方向上,它都遇到了强大的敌人而难以扩张。在唐帝国的废墟上,经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战乱建立起来的宋王朝,尽管在对其领土实际的控制和整合能力上胜过自玄宗时代以来的唐代后半期,但却从未恢复其鼎盛时代的荣耀。对西藏、新疆和蒙古地区,即使表面的宗主权也不复存在,甚至连北京和山西北部这样的传统汉族区域也被蛮族所占据。而更为糟糕的是,宋朝发现自己面对着的各方向边境上的异族——契丹人、党项人以及重要性较弱的南诏人——已经并非草原上或森林中的野蛮部落,而是充分文明化,建立起城市和半汉化官僚体系的国家
作者简介:袁静雪,袁世凯的第三女,其生母是三姨太金氏,与袁克文是一母同胞的兄妹。当我父亲宣誓就任临时总统以后,又过了一个时期,清皇室让出了中南海。我们就又从当时所住的铁狮子胡同陆军部(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宿舍)搬进了中南海。我父亲自从住进了中南海,就没有再出过新华门一步。这是因为“东兴楼”门前的爆炸案件使得他余悸犹存。而且,大约在我们搬进中南海后不久,府内也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说是有一个人把炸弹扔到海里,并未爆炸。这便使得他不敢轻易外出。可以这样说,我父亲是活着进的新华门,直到死后才被抬着出了这个门。 我父亲当时一直居住在居仁堂内,有人说他当时住在怀仁堂,是错误的。他的办公室,设在居仁堂楼下东头的一间大房间里。楼下的西部,是他会客、开会以及吃饭的所在。另外,在居仁堂的前院,还有一处叫做“大圆
作者简介:谢泳,1961年生,1995年入黄河杂志社任编辑,以知识分子研究逐渐闻名,2007年被厦门大学聘为教授。国内出版的关于钱钟书研究的书很多,我见到就买了,时间一长,就积攒下一大摞,最近我集中翻了一遍,忽然生出一点感想。现在国内外研究钱钟书的,以学术为主,即多数研究者的着眼点在于钱钟书的小说、诗词和他的学术论文,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但研究一个学者,如果光注意他的学术而忽视他的思想,时间久了,这样的研究总会越走越窄的,特别是像钱钟书这样经历了这么多风云变幻的学者,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当代历史。 前几年,我在一篇研究《观察》撰稿人的论文中,就想把钱钟书作为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类型看待,可惜由于当时所知材料有限,未能深入下去,但对于钱钟书作为一种知识分子的类型来研究,我觉得还是能
作者简介:鲍鹏山,善品堂国学院副院长,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卫视《新杏坛》等栏目主讲嘉宾。出版有《寂寞圣哲》《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孔子传》“水浒系列”(《鲍鹏山品水浒》《鲍鹏山新批水浒传》《江湖不远》)“孔子三来”(《孔子如来》《孔子归来》《孔子原来》)“经典导读系列”(《论语导读》《道德经导读》《大学中庸导读》《孟子开讲》)等著作三十多部。《光明日报》《中国周刊》《美文》《儒风独家》等多家杂志专栏作者,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民的强大是什么?是国民创造力的强大,是国民的价值判断力的强大,在大是大非的面前,国民能够做出正确的
在经典中间我很难说哪一部或者哪一个人对我影响特别大,但是比较而言,有几句话也许对我来讲是终身受用的,所以我觉得学习经典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一部分经典已经成为我的人生格言,这样来运用,成为我实际上的座右铭,使我终身受益。我就举个例子吧,我记得我在初中的课本里面曾经学了荀子的话,那么讲到“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又讲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个印象我非常深。等到1978年我成为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我的老师是有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我就跟他学,那么从1980年开始领导要我做他的助手,那么跟他接触机会就更多了。谭先生告诉我他认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当他献身于某一项事业他会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他加上这四个字“终身以之”,就是一辈子都奉献给它。以后我又写了他的传记,整理了他的稿子,我才认识到谭
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因此儒家思想不会走上宗教的路,他不想在外面建立一个上帝。他只说人性由天命来,性善,说自尽己性,如此则上帝便在自己的性分内。儒家说性,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上求。他们亦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们不反对人追求爱,追求富。但他们也不想把人生的支撑点,偏向到外面去。他们也将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肯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力。他们只肯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只肯说天人合一。他们有一个辽远的向往,但同时也可以当下即是。他们虽然认有当下即是的一境界,但仍不妨害其有对辽远向往之前途。……无限的向外寻求,
念休息。这可不是光睡觉,而是万缘放下。实际上真得休息就是禅定。真得休息,可以证果,为什么?《楞严经》也告诉你八个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国话“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证菩提。我们睡觉是假休息,身心皆空,万缘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谓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卧,随时随地,念念放下。《心经》上告诉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一路讲完了。你以为无明断了,才能成佛吗?错了!“亦无无明尽”,无始无终,你能这样懂了,悟了,就得到真正大休息的道理。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种种修持,种种办法,无非让你们把妄心放下,坐不知坐,行不知行,两手放开。放下,连放下的也要放下。本来无一物,执著本来无一物,早黏上了。“不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