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时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
作者简介:张宏杰(1972-),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一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二十一日,重庆通远门外的广场上,三万七千名明军聚集。他们被编成百十个长队,鱼贯前进,到队伍前的木案处,伸出右手,放在案上。站在木案前的士兵手起刀落,那只手应声而断。这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在处理被俘明军。六月二十日,张献忠攻破重庆城。这是他入川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全军上下,兴高采烈。张献忠特别指示,虽然明军曾经顽抗,但“八大王”(张献忠自号)此次宽大为怀,俘虏一个不杀,仅剁手为戒。这些俘虏没有理由不庆幸。但还有人希图进一步的侥幸。农民军明令伸右手,有人却伸出了左手。一刀下去,左手掉了,然而又被拦住:“右手!”于是两只手都废掉了。这些断手的士兵被放出城,逃奔各自老家。他们把恐怖像瘟疫一样传播到
作者简介:桑兵(1956-),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学术界每每有些类似“围城”的悖反现象,譬如有些专业治史者觉得史学无用,不能影响社会,总想逃离,而不是研究历史的反而好讲历史,且大受欢迎。前者喜欢说理,又并不擅长,引新知借别科,越说越不在理;后者专讲故事,不免添油加醋,杜撰太多,形同演义,虽已非历史,却栩栩如生。坊间喜其生动,无所谓真伪,一般而言也无伤大雅;或者痛心疾首,以为天塌地陷,实则《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并驾齐驱的情形由来已久,各司其责,无须划一,也无法统一。作为专业人士,倒是应该反省一味说理的流弊,事实说不清,道理讲不明,历史著述读来味同嚼蜡,坊间毫无兴趣,业内也不以为然。史学首重纪实与叙事,纪实的功能触碰公私各方的隐私,后来受到多方
作者简介:葛剑雄(1945-),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媒体上关于读书的文章不少,但相当一部分是误导。比如有人提倡快乐学习,大体上,读书是快乐的,但读书不能只要快乐,有些枯燥的书也要读。也有人说,书应该写得让大家都懂,这种观点也不对,一些科学原理或深奥的思想很难写得人人都懂,阳春白雪注定是少数人的。文学史说白居易写诗通俗易懂,连老太太都能懂,我不太信——这老太太也许就很有学问,一般的老太太,《卖炭翁》或许听得懂,《长恨歌》也能听得懂吗?还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我不反对读图,21世纪有很多有意义的图,但绝不是所有东西都能通过图来反映。有些事画图的确看得懂,可有些事画图不但看不懂,可能还会引起误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每个人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为政治
作者简介:吕思勉(1884-1957),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讲《三国志》,大家所最喜欢听的是战事。我现在说了许多话,一点战事也没有提到,读者诸君一定要不耐烦了。且慢!战事是可以讲的,《三国演义》式的战事却不能讲,因为这根本是文学,不是历史。文学固然有文学的趣味,历史也有历史的趣味。充满了离奇变幻的情节,使人听了拍案惊奇,这是文学的趣味,但意义实在是浅薄的。因为文学是刺激感情的东西。要求感情满足,其势不能使人多用心。所以演义一类的书,所说的军谋和外交手段等,看似离奇变幻,神出鬼没,要是我们真肯用心,凭着事理想一想,就知道他所说的话,都极幼稚,只好骗小孩子罢了。讲历史却不然。历史上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其中如军谋和外交问题等,关系何等重大!应付这些
养胃应注意饮食细节,比如饭前喝汤、定时定量、少油炸、细嚼慢咽等等都是让胃部工作更高效,同时又可以延长胃部寿命的方法。 1饭前喝汤 到饭点先别忙着狼吞虎咽,来一小碗汤可以开胃,让胃液分泌充分,有助于后续进食的消化吸收,应避免饭后喝水,会影响正常的食物消化。2定时定量三餐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因为这样可以让胃部和大脑形成条件反射,一到饭点消化腺就会开始分泌,可以更好的助消化。到饭点时间,无论肚子是否饥饿,都应该主动吃点东西,让胃部有规律的运动起来。吃饭记住7分饱,早上吃好,晚上吃少,夜宵少吃。因为睡觉前进食导致胃酸分泌,产生大量的热对胃部不利。如果晚上吃太多了,也可以多拍拍肚子和做卧位拉筋,非常有助于消化,这样就不会影响睡眠了。3少油炸因为油炸食物不易消化,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血脂升高,反
来源 | 诗词世界作者 | 胡仕林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众所周知,李白爱酒也爱写诗。若要在他所有的诗中,挑出最好的一首,大家也许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而诗词君认为这首写得最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诗是李白送别叔叔李云的即兴之作。虽是送别,却不写送别,诗中虽郁闷不平,却又见豪情逸兴,相信读完会让你释然一些愁苦。这首诗的标题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谢朓楼,是为南朝诗人谢朓修建的楼。校书叔云,是指他的族叔李云。李云是唐代散文家,
来源 | 百草园书店作者 | 梅江晴月水往低处流,山往天上擎。总有一个方向,吸引着山水的前方。风有方向,吹过云淡天高,吹过春暖花香。爱有来处,通过频率相通的磁场,通过两心相吸的桥梁。山水有路可寻,情爱有心可越。爱的抵达,是生命中一场场盛大的欢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世间凡事总有因果。若不曾相遇,何来相识;若不曾相识,何来相知;若不曾相知,何来相爱。爱,并不是茫无目的地飘来散去,总有一些缘由相系其中。有些爱,缘由血脉亲情,自然滋生;有些爱,因于动心,情之所至;有些爱,始于交往,惺惺相惜。若有缘,人和人之间,总有磁场,相互吸引着彼此的接近。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其中有一个人不再珍惜,心和心之间垒上了厚厚的一堵墙。爱,便无法跨越。思念所在的方向,是爱;牵挂所在的地方,是爱。爱,让人和人之间有了心
来源 | 老子道德经作者 | 逍遥子人生长路,布满了选择和抉择。在这个繁忙而多变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而在这过程中,真正有头脑的人往往懂得一种智慧——三不管。这三不管分别是不管闲事、不管别人的眼光,不管得失。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这三不管的智慧为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向幸福与自由的康庄大道。1不管闲事,是一种高度的情商和处世智慧。生活中充满了琐事纷扰,琐碎的小事往往会干扰人们的思绪,使人心神不宁。真正有头脑的人懂得选择性地忽略那些与自己无关且无意义的事务,把有限的精力专注在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物上。这种不管闲事的态度,让人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生活的起起伏伏,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2不管别人的眼光,是一种自信和独立精神的表现。社会舆论和他人的评价往往是人们心头的一块巨石,阻碍
来源 |日行一善共修平台作者 | 云谷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蒋勋说:“成年人的沉默,是岁月生出的茧。”年岁越长,阅历越深,越发现保持沉默,专注于自己的人生,才是回应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活得通透的人,都不管闲事,不听闲话,不生闲气,如此才过好了自己的日子。01闲事不管,宽心俗话说:“人有热心肠,招惹是非多。”生活中,总有人,不明事理,随意插手他人的人生。他人有难,搭把手是好事,也是美德,但若事事插手,便是越界。助人需要有尺,帮人需要有度。处事的边界就在于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有一头无所事事的老牛遇见了一匹驮着货物下山的马。老马小心翼翼的赶路,因为山路陡峭,一不留心便会粉身碎骨。牛见状,十分热心地对马说:“老马,照你的速度,太阳下山也到不了家,我来帮你吧。”老马说:“不用了,这山路太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