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古人写书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往往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前面。你读《老子》,最重要的是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你读《庄子》,庄子向往的境界就是第一篇《逍遥游》;你读《荀子》,荀子一直苦苦劝导世人要好学,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篇》。 当你读《论语》读到某一章,觉得这智慧真高啊!这就是你智慧长进的时候,你的心中充满智慧,你以智慧来过生活,以智慧来充满你的生命,这就是仁者的境界。每个人去读《论语》就会有这种感受,只不过有时持续一小时、一天或二天。最有智慧心灵越清明的人,就感动得越深越久。 在孔子的学生中,被智慧所感动得最深远长久的是颜回,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感动三个月,三个月整个生命都在充实、饱满
01眼界决定境界什么是眼界?眼界是所见事物的范围,借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宽度或广度。什么是境界?境界本为土地的界线,常指人们思想认识上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基于其对客观事物的见识、理解与认知,表达的是其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的视角与层次,并蕴含在其为人处世、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的各项活动之中。境界与眼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用“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狭窄,用追求“蝇头小利”比喻境界低微,用翱翔于万里长空之上的雄鹰比喻目光远大、志向高远,所表达的,正是眼界对境界的意义。没有开阔的眼界,就很难拥有崇高的境界。眼界决定境界,眼界是境界的前提。“夜郎自大”,也是因为崇山峻岭阻碍了夜郎国君的视线,不知丛山之外汉之辽阔。视野所及,心之所思,行之所至,体现出的是眼界与境界的统一。02境界决定成
1、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本来一个孩子,他就是那样的天真纯洁,他的品德,我们只要不破坏他,就很好了;本来一个孩子生下来潜能无穷,我们只要不障碍他,就不错了。2、人除了身体的长大之外,还有内在精神的、心灵的、文化层次的成长。3、一个中国人不能读文言文,就代表他不能了解自己的祖先,只好被当作一个从零开始的原始民族来看。4、我们不是跟着孔子走,而是通过孔子的教导,比较容易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不是来压迫你,不是来宰制你,不是来奴役你,千万千万要认识这一点,不要错认了圣贤,耽误了自己。5、一个儿童的记忆力,是一辈子最好的时候,所谓黄金时代。从出生开始,记忆力就开始成长,这个时候如果训练他的记忆力,可以成长五倍到十倍,有的人甚至
老实读经:没有故事,没有游戏,没有花俏,只有读,就是这样读,一天读八个小时,没有故事,没有游戏,没有花俏。这样才能把他的生命尽情地开发出来,他的现实生命才能够跟内在生命打成一片。一个人如果要读知识的书,非常容易,但要读经典,时机难得,而现在正是读经的时候,应该赶快读经才是上策。如果一个孩子六七岁时,没有看过白雪公主的故事,他读经到了十七八岁,想要看白雪公主的故事,那时满肚子都是学问,来看白雪公主的故事,会了解得更好,而本来的七个小矮人不会变成八个。但是,六七岁的时候不读论语,到十七八岁才读到,就不一样了。虽然「学而时习之」五个字读起来声音一样,但意义就不一样了。原来知识和智能的学习方式不同,读经典跟读课外书的时机不同。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提倡阅读,我们中国只好跟着提倡。一般人以为学生喜欢读课外书
记者问:读经教育推广了十多年,现在是不是形势喜人?先生答:百年教育思潮的反正不是那么容易,听到这种理念的人付出实践的少。不过随着思想的开放,从2001年开始,民间与政府都对读经教育日渐重视,西方中文热的推波助澜也助长了读经的推广,政府也在提倡传统文化,一些地方国学教育进入校园。读经是国学的一部分,狭义的读经是以读《论语》开始,以诵读的方式教学,广义的读经指的是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等,更容易让人接受。这种国学启蒙虽然跟我的理念有距离,但风气之下也带动了读经的推广。如果将这种国学启蒙的诵读也算作读经教育的话,那么大陆读经的学童已超过一亿了。在台湾,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校在实行读经教育。记者问:您怎么看待深圳人的读经热度?先生答:读经是智慧有相当高度的人才做的事,北京、上海一些
家长问:读经从易经开始?还是从论语开始?教授答:说读经从易经开始读起,本也没什么不可。因为读经只是小和尚念经,只要是有经典性的价值,都可以读的,都可以由之开始,这是我的基本主张。只是考虑到如果只能读一本的话,则从文学和哲理教育的长远效果考量,宜读论语。或许您,或许其他人有别的看法,以易经之效为高,先读,就像有人以老子为高,先读。这是个人的见解,不是我能左右的,我没有那权利,也没那野心,要人遵照我的意见,更没那么笨,以为人人会遵从我的意见,所以这是开放的。我提倡先读论语,没有提倡先读易经,我认为并不会造成我的局限性。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为先,那可以是主观的,因此也是是自由的。但如果要讨论何者为先的理由,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它有相当的客观性,那客观性就是学术与教育的道理,那是要从人生的全面的道
《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有本事的人不炫耀,有涵养的人不高调;有素质的人不计较,有修为的人不暴躁。认清自己,摆正自己,脚踏实地,戒骄戒躁,人生才能行稳致远。摆正自己的位置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把握人生前进的方向。如果位置错了,方向偏了,就像一艘远航的船,不仅无法到达目的地,还会有沉没的危险。齐国丞相晏子,以贤明著称,他德高望重,地位尊崇,但为人却十分低调。然而,晏子的车夫却不然,他坐在车上的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十分得意。有一天,车夫的妻子看到了他赶车的样子,十分不满,要跟他离婚,车夫不解,询问原因。妻子说:晏子贵为宰相,做人却十分谦逊。而你不过是个车夫,却趾高气扬
说到高情商,人们总是与八面玲珑,圆滑世故联系起来,其实最高级的情商,不是替自己牟利的心机,而是替别人着想的善意。高情商的人说话做事,懂得给人留份体面,也让自己保持体面。判断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往往就藏在为人处世的细节里。不把口无遮拦当直率有一种没教养,是总拿自己的口无遮拦,当作伤害别人的借口。经常有人说:我这人说话直,说话难听,你别往心里去。问题是,你又不是小孩,你说话直,别人凭什么就要迁就你呢?所以,不要以说话直为借口,口无遮拦,去肆意伤害别人。如果你真是豆腐心,那何必刀子嘴呢?《资治通鉴》记载了一则故事:一次会餐,宰相寇准的胡子不小心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不但没说声谢谢,还出言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直白的讽刺挖
作者:Leyla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红楼一场梦,半部沧桑史。纵观荣国府内,风流人物数不胜数,但无一不活得很累。无论是泼辣能干的凤姐,还是圆滑世故的宝钗,亦或是伶牙俐齿的黛玉。都是在各自的位置上汲汲营营,对待人际更是如履薄冰。其中的人事纠缠、勾心斗角,无疑比现代职场更胜一筹。但唯有一人,在玄机暗藏的大观园里,活出了本性、得到了善终。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位家境穷酸的乡野老妪,在大观园里游览时,闹出了许多笑话。但她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将所有的困境逐一化解。学会她的处世心态,你上班就再也不会内耗了。01在城东朝阳门外,住着一个乡村菜农刘姥姥。七十岁的她,同女婿狗儿一家生活。这年冬天,因为天灾导致庄稼收成不好,女婿一家过冬的物资难以筹备。狗儿躺在
作者:司恬来源:读者(ID: duzheweixin)指责别人最容易,认识自己最难,爱最伟大。作家冰心说:“‘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灭。”在家中,我们可以真诚地交流情感、消融情绪,相互依靠和包容。家,是我们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莫过于勤翻书、少翻脸、懂翻篇。01勤翻书,塑家风清代姚文田曾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沉甸甸的书香,是每个家庭最好的传家宝。一个生长在氤氲着书香的家庭中的孩子,将来必定拥有更广阔的人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出生在一个古韵传承的书香家庭。她的爷爷、父亲、母亲等,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长辈们都非常热爱中华文化,读书吟诗更是他们的日常。叶嘉莹从小便耳濡目染,在家中,人人都是她的老师。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