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所谓养神,是让人身内的小宇宙之“人神”和主宰天地自然的“天神”达到和谐统一、和谐共振。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使心安神静,胸怀开阔,从容温和,乐观积极,即是养神。事实证明,善养神者往往可享高寿。现代人如何理解“养神”?神,是先天赋予你的,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是人的意志,也就是出生以后培养出来的理解力、觉知力是可以调设自己的神。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养神”。“心”是先天赋予你的那个本心,是本能,是不以后天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叫本心;“意”是出生以后,被灌输、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这种训练,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从而调节先天的本能以达乎与宇宙的和谐。01调神的最方便法:调呼吸那么,我们如何沟通心和意?进而又该如何养神呢?生
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在医疗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病人却越治越多,医者不自医的现象频频出现。回顾过去,人类从无史到有史,远古时代医者是如何治病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神医的传说流传至今? 一部《大医精诚》道出了祖先“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智慧和德行,告诉我们真正的医者为“上医”,上医可医天、医人。我们要想解决当下人类健康危机,必须返璞归真、去寻求祖先的智慧,发掘出传统中医的断层部分,中医文化的传承断层在魂魄,断在“失魂落魄”,自古“万物有灵以为生”,失去了这些“灵”,又以何为生? 没有魂魄的中医导致疾病无从医治,其治疗的方法犹如树之枯槁,只着力于树的枝叶,本末倒置,不能探究其根源。所以“魂魄与人体生命科学”是中医药领域必须深入发掘和探究的,科学认识魂魄对人体生命健康的作用、及其在医学上的应
作 者:水木然,转自水木然公众号(smr87000)一个人如果活的不开心,原因只有一个:智商不够高。世界上根本没有“高智商、低情商”这回事。如果有,那是因为智商还不够高。一个人最大的痛苦,是认知和欲望不匹配,每天只盯着自己想要的,却从不想着改变自己。如果一个人的智商(认知)到了一定层次,一定是一个洒脱又自在的人。1如今我终于想通了一件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开悟”。无论是孔孟、佛祖、老庄,还是瑜伽,上帝,它们存在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引导我们进入开悟的状态。“开悟”是“认知”积累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认知牢笼里,每天只想得到眼前的小利益,幻想各种无妄的好处,却从不想打开自己的思维牢笼。我们现在脑门上流的汗,都是当年脑子里进的水。下面这副图就是绝大部人的状态:他们每天疲于奔命,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健康长寿,百病不侵,是人们一直以来追求和研究的方向。中外研究人员曾对1420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研究。两者惊人发现,这些老人之所以能长命百岁,不是在于饮食,更不是在于锻炼,而在关乎有没有一个好心态。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养生的最高境界正是养心。01 情绪不好,所有养生都是徒劳的 世卫组织研究表明:世上90%的疾病都与自身情绪息息相关。无论是身上的病还是脸上残留的岁月痕迹,都是情绪打了败仗。《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坏情绪,是一切疾病的根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住贾府,衣食无忧,但总是悲天悯人,遇事总往不好处去想,最终咳血而死,泪尽而亡。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男子与邻居发生争吵,却把自己气出了心梗;妈妈陪孩子写作
来源 | 诗词世界公元978年,李煜死了。这位苦命的词帝,带着“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家仇国恨,命赴黄泉。那年,下了很多很多的雨,据说是李煜的冤魂在哀泣。李煜死后,手下有名旧臣柳宜,被迫在大宋朝廷为官。六年后,柳宜的第三子出生,取名柳永。正是这位柳永,接过李煜的大旗,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一柳永,原名柳三变,在家族排行第七,江湖人称柳七。柳七是名天才,不世出的天才。他十岁能文,十三岁能诗,十七岁能词,才华轻轻松松甩同龄孩子几十条街。他的名字“三变”,是《论语》中君子行为的标准:远望庄严可畏,接近时温和可亲,说话时严厉不苟。按照这个标准,柳七绝对是谦谦君子的杰出楷模。他长相俊美,风姿飘逸,才华盖世,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上天太偏爱他了,于是在创造他的时候,特意吻了一下他的额头。只是,柳七并不知道,
来源 | 百草园书店作者 | 佳馨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斗转星移,又一年。告别了寒冷萧瑟,冰冻荒凉;告别了寒林远山,疏枝老树;告别了瑟缩消沉,阴郁苦闷,春欣欣然走来。东风浩荡,拂去阴霾,大地返青,碧水涟漪,蓓蕾初绽,天地之间瞬间解冻,顿时明亮起来,转眼换了人间。你看,万物在初春的和暖里昂扬勃发——梅花聘聘婷婷,油菜花袅袅盈盈,桃花艳丽娇俏,杏花清丽雅致……无数生命涌动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生机无限,温暖无限,热烈无限。它舒展着,奔涌着,腾跃着,以一种改天换地的力量和灿烂明亮的美好,推动着我们向前,向前。在春阳丽日里开怀大笑、欣喜奔跑吧。无常是人生的常态,唯有从现在开始,好好去珍惜。在和煦温暖的春光里,细细品味亲情、爱情、友情——陪伴父母,闲话美食、踏青赏花;带着孩子,放风
来源 | 正能量作者 | 吴大爷身体不舒服,去看医生;心里不舒服,又当如何?有些病痛,吃药缓解不了;有些烦恼,你得自己消化。养成强大的性格,才能一生得喜乐!医学研究表明,人身体的很多疾病,其实都和情绪有关。保持好的心情去生活,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让你永不生病的三个字,看看你做到了几个!01、忙忙,可以治愈矫情,越忙越坚韧;忙,可以治愈焦虑,越忙越平静;忙,可以治愈乱想,越忙越卓越。忙起来的人,没时间胡思乱想,慢慢的人生的琐碎少了,生活的烦恼也减半了。当你忙起来,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有竞争力;当你忙起来,有更多底气面对生活的风雨。忙起来的人,反而脾气越来越小,因为能力大了,眼界宽了,心胸宽了,人也不会动不动就烦,心境平和,做到洒脱!02、笑笑,其实是与人交际,最好的良药。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尤其
来源 | 一号书院作者 | 书院君人生的旅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但要想达到远方的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自己的路,不合群。合群往往容易让人迷失在大众中,而真正的改变命运,往往需要敢于独立思考,坚持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1做自己,不合群,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与众不同,而是在大众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立性的追求,往往能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在大众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只有在独立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2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合群并非盲目逆反,而是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做到真正不被外界左右,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要有坚定的信念。在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困难时,坚定的信念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动力。只有相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才能在逆
作者 :儒风君 · 彩霞满天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一向有以读书为尊、为贵的传统。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南怀瑾先生说过:读书,是为了“读书明理”。这,是我见过最正确的答案。读书,一般有三种:碎片化吸收、整本书阅读、经典书钻研。胸无江海心难阔,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能够帮助我们回首历史长河,走出狭小的自我。1碎片化吸收以前,大家通过读书、看报纸杂志来进行阅读;如今,很多人通过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对于碎片化阅读,人们褒贬不一。有人坚决反对碎片化阅读,说什么收获也没有。其实,手机的方便携带性和信息覆盖面广,使碎片化阅读势不可挡。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实现全民阅读,许多本来不大阅读的人,也开
文 | 许倬云往里走,就是往内心的探索“往里走”这一说法是我自己常常用的,但却从未给它一个定义。这次得到机会,我想给大家讲一讲。“往里”这个“里”字,用通俗的话来说,也许叫“心”,也许叫“脑”,但不能用今天生理学上的“心”和“脑”来理解,它们应该是哲学上的名称。它们是主导人性格最内在的一个总机关,这个机关把外来的信息组织在一起;组织好了以后,将信息存储在一个总的数据库里。这个数据库是你的心态,包括感觉、知识、理解,甚至包括智慧的总和。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平常说的有“心”无“心”,大概就相当于这里面所指的“心”。像明朝王阳明讲的心学,也相当于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心”,跟今天生理学上所说的“脑”,可能在功能上有重叠的部分,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心和脑之间是有差别的:心,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