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提问方式各位读者朋友可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将选取优质问题由洪厚甜老师亲自解答,解答内容将在下期推送。上期问题解答Q洪老师您好,对临刻本,如何确定每一笔画的起收笔和笔势?洪厚甜:我们在对临刻本也好,对临其他碑版也好,还是所有其他民间这些碑、砖文,其实我们的一个前提就是熟悉它。不管它是刻什么,刻在哪里,还是风化过没有风化过的,它给我们直接的东西就是它的线质和它的结构。其实我们不是非得要通过这些一般的碑刻,风化很重的去学这种线的起笔、收笔,我们通过对墨迹本,尤其是现在印刷术这么清晰,通过墨迹本的观察学习去看古人的这种笔势和笔势的转换技术技巧。当然,有很多好的刻本、刻帖也能够传达出一些比较具体的技术内容,但是这些具体的技术内容,《书谱》、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这些,包括杨凝式的那些墨迹本,这种墨迹的东
提问方式各位读者朋友可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将选取优质问题由洪厚甜老师亲自解答,解答内容将在下期推送。如果我们把楷书当成一个通俗的,作为一个书写基础的认识,你永远走不到楷书的高层次、高境界。楷书是两个板块,魏碑和唐楷,我们说研究楷书实际上就是研究这两个板块,那么,仅仅停留在这两个板块,能不能够研究好楷书呢?不能。这也是唐以后中国书法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楷书从来就没有站起来的缘由。九十年代中期,有两所高校约我写中等书法教程,写楷书这一板块,那个时候我对中国书法史又进行了一个贯通式的学习和考察。我一下就惊呆了,从唐代以后要想找两个站得住脚的楷书大师,我看了一下,唐以后真正以楷书的成就走进中国书法史的只有一个赵孟頫。大家都知道,北魏以后楷书就基本上成了人们交流使用的主要书体,学习汉字书写的必经之路。每
、提问方式各位读者朋友可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将选取优质问题由洪厚甜老师亲自解答,解答内容将在下期推送。上期问题解答Q请问洪老师,如何理解“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是否更适宜于临帖,而非碑刻?洪厚甜:”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是孙过庭《书谱》里面的两句话,应该说是在指导学习古人、观察古人书迹时候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说没有察之的精,很难做到拟之的似,当然,察,体察,是由表及里、由粗及细、由具象到抽象的一个过程。那么这里面,帖学,也就是我们对照墨迹的时候,面对精细刻帖的时候,无疑是很实用的,但是呢,它在一些磨损风化比较厉害的碑刻学习的时候,还是同样适用的。我们从表象上的似可以通过揣度、揣摩,反复的推敲,去体察古人在调动笔墨,调动这些资源对字的空间造型这种把控的过程中很多精微、精细的东西,都是要通
临帖是个手段,我们以前说你要学书法,就买一本你自己喜欢的字帖去写,你写一辈子,自然就成为书法家了,有那么简单吗?那不是忽悠人吗?你看我们现在书法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我们这个体系是怎么建立的?是你买一本字帖买几本字帖自己写一辈子就玩得成的这样一个事吗?难道我们艺术学院去当老师的,你没有个教师资格,你能够进得去吗?没有个教授资格,你能进得去吗?副教授都不想要,就是要教授就是要博士,这就是门槛,这就是这个时代对学术的要求,而且你到了学院里面当教授没那么轻松,每年你要完成多少的科研课题,在国家规定的C刊上要有文章发表,发表多少篇文章,你要有你的成果,你要有你的科研内容,要有你的课题方向,哪里是你买一本字帖的事呀。 所以说,在座的各位不管哪个时代哪个行当,只要你想做书法
所以说,中华民族这个文化尽管优秀,但是在以前掌握它的人少之又少,那个时候你说有一个小学文化,有一个中学文化、大学文化,简直是不得了的事,一个县城里面,能够在省府上学的人,寥寥几个,多少代人才出一个翰林,在北京做事能够读大学的那种,几百年才出一个,而且都是大户人家,普通人家根本无望。在民国时期,一支上等的狼毫毛笔卖到15块大洋,但是你要知道,那个时候8块大洋就可以养活10口之家一个月的生存,哪一个贫苦人家敢一个月不吃不喝,拿一家人的生活去换一只毛笔,根本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所以说中华民族今天的进步,大家生活的改善,我们身边的学书法的都有这个条件,只有一个孩子学书法的家庭就有这个条件,社会的共同富裕,整个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应该说在这个社会的保障下,我们才能够安居乐业,只有解决
书法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板块里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板块,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就是汉字的书写,和汉字的书写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人文现象和艺术成果,成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不断、文化不灭、民族生生不息的链条,在历史上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能够穿越过来,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为有机的链条,一环不缺,我们的文字和文字的书写和书法的艺术,这里边应该说是功不可没,要延续中华民族的辉煌,铸就中华民族的新辉煌,文字的书写和书法艺术,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在今后未来的日子担当它更重要的作用。 当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AI技术突破,空前的突破,给我们整个社会的转型带来了这种冲击是不可小觑的,这个是一个大事件,尤其是当这种人工智能不断地进入我们的生活,进入我们的艺术,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来源 | 诗词世界作者 | 胡仕林《旧唐书》中言:“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他官至三品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候。他的成就让人艳羡,又有谁想到,五十岁之前,他食不果腹,一度以乞讨为生;而五十岁之后,他扶摇直上,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用一场华丽的逆袭告诉世人:只要不给人生设限,任何事情都不会成为阻碍。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公元723年,二十岁的高适带着少年的豪气来到长安。他坚信自己位达公卿指日可待,可他还是太天真了。在繁华的长安城,没有身份地位是呆不下去的,而他刚好就是这种情况。他本出生于渤海名门,祖父高侃立下赫赫战功,死后陪葬乾陵。到了他的父亲这一代便家道中落,自父亲去世后,他的生活便
来源 | 百草园书店作者 |谭旭颖《道德经》中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为上天对于世间众生公正不偏私,却常常眷顾着那些善良的人们。行走于熙攘人间,多存善心,多做善事,多结善缘,好运也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我们的身边。善良是一种修行,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好的风水。你所付出的温柔和善意,让别人受益的同时,自己也必会有收获。为别人驱寒,你也会迎春风的温暖,为别人撑伞,你也会有天晴的灿烂,为别人照明,你的前路也不会那么灰暗。世间万事皆有因果,种恶收恶,种善得善,你若一直与这沿途所遇温良相伴,那行路也自会有如神助,逢凶化吉路路畅通,顺风顺水所向光明。善良就在我们的身边,就蕴在这寻常的似水流年间,如果人人都能够多一些向美向善之行,我们的世界也将多了花开春暖。善良是那幽幽暗夜中的一盏明灯,善良是那迷茫困惑
来源 |日行一善共修平台作者 | 云谷师心理学家于德吉说过:“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斗争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内耗严重的人,往往心头杂念纷飞,对人对事反复思虑,过度纠缠,因而沉溺于情绪的囚笼,痛苦难耐。其实,内心简单了,事情也就变得简单;杂念放下了,生活也变得轻松。人生若想过得越来越好,从远离这3种内耗开始。1远离情绪内耗,才能专注做事有位作家曾说过:“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有时候,我们所遭遇的困境并非是真正困住我们的原因,而是我们内心思维的桎梏。沉溺于得失之间,将会举步维艰;计较琐碎细节,必然会导致心力交瘁。这种内耗的感受,犹如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激烈争斗,每天都感到身心俱疲,尽管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做。有学者做过一个心理学的情绪实验:两
来源 | 一号书院作者 | 书院君生病是人生中难免的一件事情,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更愿意隐瞒自己的病情,不愿让外人知道。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为什么生病了要尽量隐瞒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1保护个人隐私生病是一个人生活中的私人事务,有些人更倾向于将其作为个人隐私而不愿向外界透露。个人隐私在现代社会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权利,涉及到个人健康状况的隐私更是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边界,对于一些人来说,疾病属于私密的个人信息,不愿与外界分享。尤其是一些私人性质较强、与个人尊严和自由息息相关的疾病。例如性病、精神疾病等,更是需要得到保护。因此,选择隐瞒病情就是在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维护个人尊严和自由。2避免不必要的关注和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