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01 世间之人皆希望自己被他人认可,但是,被他人认可,首先必须被他人理解。可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历,受到的教育,及追求的目标,也都是各不相同,各有特点的。而那些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可能就是孤独者。孤独者只因为曲高和寡,与别人不同,而没有人为之喝彩,更无人追随。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有一句话说:合群是堕落的开始,优秀的开始是独行。世上大凡优秀者,皆是独来独往的,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让自己有独立的时间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他不受别人干扰,不为他人的语言所左右。自由的思想让他任意驰骋和徜徉,创造力惊人地爆发。狮子老虎从来都是独来独往,只有弱等动物,才喜欢群居。阿桑说过一句话: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我曾经的
花开花落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洪应明《菜根谭》幽幽花木,文人所钟,其中却有一种疏离的个性,每每教人深悟,那便是「孤独」。一枝梅或一株孑然独立的兰,予人清冷之感,往往具有一番孤标傲世的意象之美。先人有谓: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心境淡荡之士,虽无人为伴,以孤独自诩,但不觉空虚寂寞。松竹花草,夏荷冬梅,四时常伴,可以排遣虚寂;枯荣语默,可以澄怀味象;生生不息,可以照见大千。孤独不是寂寞,而是一种独与天地往来的精神。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唐代最有孤独意识的诗人陈子昂,写起兰花来也是举重若轻,「幽独」两字,将兰花的幽雅清秀写得卓然而出。当这种孤绝的神情落于纸上,绽放出的便是性灵至美。南宋遗民郑思肖,号所南,一生画兰
对很多人来说,独处是一种真切的折磨。但对另一些人而言,独处却是无比的享受。因为脚伤,今天是没有出门的第10天。在家闭关这10天里,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坐在阳台的藤椅上,一面感受阳光洒在脸上、肩头、身上的温热,一面读着手中被光影照得斑驳的书。每个白天我都是一人一猫,于是渐入孤独之境。就连手上的书也不自觉变成了那些孤独之书。 重新再读的《雪洞》、《空谷幽兰》和《瓦尔登湖》;第一次阅读的《在西伯利亚的森林里》和《好的孤独》。书,真是最真实也最可靠的朋友。不论何时何地,都是手上有书,心中不慌。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好友或师长对话,他说的话正是你想说而说不出的,于是两颗灵魂仿若来自不同时空的闪电,隔空相遇,痛快淋漓。所以,书绝对是独处时的最佳伴侣。还有猫,永远在独立与粘人间保持着与人的最佳距离。那么,独处
01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由于胃疼,中午的时候想点一份清淡点的午餐,可是一看整个办公室的同事都点了辣的,她怕自己特殊,于是也一起要了辣,结果害得自己胃疼了一晚上。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只看是什么场合而已。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当中,难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于是,做事小心翼翼,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先合群,甚至有人以“不合群”为耻。《奇葩说》就曾有过这样一个辩题:我不合群需要改吗?当时马东问王菊:你生活中是一个合群的人吗?王菊说,她在大学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合群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喜好,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于是她就开始模仿周围同学,模仿一段时间后,发现既不像对方也不像自己。最后她知道,这并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自己硬要融入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群体当中。都说“圈子不同,不必强
有人说,30岁以后的你站在哪里,其实早就注定了。对于这样的话,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我们常会给某个人贴上「潜力股」的标签,看好他的未来;又常会很不客气地断言某个人这辈子就这样了。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其实就是看这个人当前的状态,看他是在走上坡路,还是在走下坡路。一个人如果是在不断向上走,哪怕现在处于比较差的境地,结果也往往是喜人的。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在向上走呢?主要有这三种迹象! 01 、不动声色的努力,享受独处只要在向上走,总是辛苦的,总是需要努力的。咋一看,这世界似乎不缺努力的人,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但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人是「光明正大」的努力,看了一会书,加了一次班,全世界都会知道;立下了一个鸿鹄之志,就一定会昭告天下。有人则是「偷偷摸摸」的努力,不动声色地看了几十本书,晚上下班后
众所周知,努力能使人进步,努力可以实现梦想,人人都将努力视为改变自己的魔法。可是一味闷着头努力,结果反而不如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句话说,如果选择错了方向,你只会越努力越崩溃。也就是说,在努力之前,有个前提条件,要选对方向。那么,如何选对方向呢?这就是“深度思考”!美国成功学家、作家拿破仑·希尔写的一本书《思考致富》,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大家一定了解“拔苗助长”的故事,主人公在地里忙活了一阵天,却因为违背了农作物的自然规律,自己的努力,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深度思考。01、为什么你总是混不好?先讲个故事。张三和李四相约一起进山里砍柴。为了第二天能早点到山里,张三在前天晚上早早地就睡下了,而李四睡的则较晚一些,因为他花了点时间将斧子给磨了下。第二天早上,张三很早就
我把灵魂与头脑、心灵生活与智力生活区别开来。人有一个头脑,这是可以看见的,而灵魂是看不见的,你问我灵魂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我说不出来。但是,我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用头脑来解释,我只能说来自灵魂。套用柏拉图对于知、情、意的分类,可以说头脑是知,也就是理性,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道德性质的,与此相应,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心灵,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自觉的信仰。精选问答问:老师好,我想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怎样才能使心灵丰富呢?周国平: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很重要。除此之外,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一
众所周知,勤奋是一种很好的品质,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达成一个好的结果,往往都离不开这种品质。但是,勤奋是有前提条件的,若是大的前提出现了问题,那么再勤奋往往也没有任何价值。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拔苗助长」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算是很勤奋的,在田地里忙活了一整天,但因为他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自然规律,结果就是再勤奋,也没有用,反而损失惨重。那么,勤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答案是:深度思考。有价值、有效的勤奋和努力,往往都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没有深度思考的勤奋,通常都在做无用功。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一聊「深度思考」这个问题。 01、不愿深度思考,难怪你混的不好张三和李四相约一起进山里砍柴。为了第二天能早点到山里,张三在前天晚上早早地就睡下了,而李四睡的则较晚一些,因为他花了点时间将斧子给磨了下。第二天
岁月匆忙,时光易老,诗人余光中亦写过,“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很多时候,我们对日子还未曾食髓知味,便已人到中年,千帆阅尽。中年人往往会对年龄有着几丝爱恨交织的错觉。在年迈的父母面前,自己仿佛仍是那个稚嫩娇憨的娃娃,可在孩子眼里,我们却早已成为那个身披盔甲无所不能的平民英雄。世间五味,酸甜苦辣咸,中年人一一尝过,渐渐的也懂得了,所谓苦楚与欢喜,皆是生活的表象。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人生下半场,我们最好的活法,便是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守住自己原本澄净朴素的真心。1、心态豁达作家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写到,“世间无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逢艰难而不慌乱,处困境而心豁达,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境界。2020年庚子鼠年春,一场疫情令万人蒙难、山河皆惊。但在这样的
作者:江月综艺节目《奇葩说》曾讨论过一个话题:“我不合群,我要改吗?”辩手颜如晶说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独;我合群了,就是真的内心孤独。”你想下班后安安静静欣赏一部电影,看一本好书,却因为不好意思推脱朋友邀约,而去聚会;你想工作之余提升自己,学习技能,因为周围环境都是刷短视频、刷微博,想想也放弃了坚持努力;你讨厌八卦、不喜欢看狗血剧,却为了和爱看剧的同事拉近距离,而熬夜看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为了合群,勉强过自己。但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只是为了融于一个不合适的群,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消耗。优秀的人,不需要合群,Ta在独处时强大自我、增进力量,像一团光芒吸引着其他同类型的人向他靠拢,Ta自身就是稳定的光源。01、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作家刘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