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面对同样的事情,有的人能用较好的心态去面对,遇事平静淡然,在困境中善于调整自己,也有的人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严重影响心情和状态,导致生活和工作效率低下。每个人都想有一个好的状态,但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长时间影响我们的状态。那么,有没有一种好的方法帮助你快速调整状态,在遇到心灵困境时快速走出来呢,《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或许可以给你答案。这是一本日用心理百科,包含了从情绪管理到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从如何经营长久的爱情和婚姻,到如何教育不同成长时期的孩子,如何面对人生不同年龄段的各种考验和心理困境等等。本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也是法国认知行为疗法的领军人物。他著有多本心理学畅销书,
不动声色的优秀,远比那些金光闪闪的人,更令人尊敬。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如湖水般宁静致远,内心却似大海般波澜壮阔。他们在人群中仿佛置身事外,但那双深邃的双眸早已将一切了然于心。他们不动声色地厉害着,似一位寡淡的看客,总是一副大智若愚的模样,自然而不矫饰,低调而不张扬。1、有实力的人,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真正厉害的人,都会给人一种距离感,他们看上去孤僻不合群,实则是一种应该被人欣赏的孤傲,他们懂得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种最舒适的姿势安放自己,找到一种最好的方式与自己相处,从不为难自己。老子的《道德经》曾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学会和自己相处,不争不抢,不急不躁。快乐自会由心而发,快乐将如影相随。知道如何和自己相处的人,内心的自我非常强大,他们做事想的是如何取悦自己,而不
孤独的价值01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事实上,无论活得多么热闹,每个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独处时间
01、越合群,越平庸。《世界奇妙物语》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事业有成的金融精英成宫宽贵,某天忽然发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清晰可见。那些夸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变成了蓝色贴纸;那些骂他目中无人、从不合群的,则变成了红色贴纸。这些贴纸牢牢地粘在他的西装外套上,无论他怎么撕都扯不下来。成宫宽贵的噩梦就此开始。他意识到,原来,在别人的眼中,自己是如此的不合群。为了扭转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他开始从方方面面改变自己的行为:舍弃午间的充电时间,跑去和同事吃饭玩乐;因为想融入大家的圈子,就袒护做假账的员工;无论做什么事之前,都要仔细观察别人的想法;……可结果呢?他并没有如自己预想的一般,成为每个人都喜欢的朋友,反而沦落为唯唯诺诺的废柴,还被同事在背地里指责为“容易上当的单细胞生物”。这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我们都
01、谨言慎行。不知你是否发现,如今很多人犯错,要么是说了不该说的话,要么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有一句话说:“我们用三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学会闭嘴。”其实,有些话,不能说的,不要说。有些话,没必要说的,就不说。话到嘴边,不要脱口而出,再三斟酌后再说。还有一句话说,凡事三思而行。一个人成年以后,就要为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所以不要因为一时冲动,也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要不顾后果地去做,会让你悔不当初和遗憾终生的事。02、低调谦逊。许多时刻,一个人越是无知,越是浅薄,越是见识少,就越容易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其实当你越来越年长,见到了越来越多的高人,以及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事后,才会发现,原来一山还有一山高,原来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低调的,不炫耀,不张扬的。钱钟书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
著名诗人曾卓在其代表作《悬崖边的树》中,曾这样写道:“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比起那些生长在园林庭院中的树,悬崖边的树似乎更有一种动人的力量。虽身处困境,却从未向命运低过头;虽历经风雨,却依旧向往着自由。贫瘠的土壤,孤独的环境,无情的风雨……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始终打不倒它那颗顽强向上的心。心若向阳,又何惧暗夜。01、站得稳,看得远。生长在悬崖边上的树,时常会遭到狂风骤雨的侵袭。因此,要想生存下去,站得稳是至关重要的。其实,人生亦是如此。人生的路并不好走,脚下坎坎坷坷,头上风风雨雨,没有人知道意外与困难何时降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沉稳一些。只有变得沉稳,才有力量去面对前路的磕磕绊绊,才有
人生在世,我们需要接触一个又一个圈子,为了融入,显得“合群”,可能会让自己遍体鳞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慢慢发现,独处、“不合群”,才是后半生最高级的活法。1、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易经》有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三观相同的人,才会相处不累;圈子不同的人,只会遍体鳞伤。曾看到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青蛙和一只老鼠,结为了好朋友。它们为了一生一世生活在一起,就决定把双脚绑住,这样就不再分开了。一开始,他们生活得很快乐,每天吃吃谷子,晒晒太阳,如胶似漆。但后来,青蛙决定回水里生活,也带老鼠一起。青蛙回到水里很开心,但老鼠却可怜,因为不会游泳而被淹死了。老鼠淹死以后,被天上的老鹰发现,就这样老鼠和青蛙都成了老鹰的盘中餐。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青蛙跟老鼠本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硬要一起生活,反而害人害
今天,微信已经成了人们最常用的联络方式。不过,不知你是否有留意到,当你点开微信,便会跳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小到只能看到背影的小人,独自面对着一个硕大的、发着幽幽蓝光的地球……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孤独。不知从何时起,“孤独”二字悄悄地爬上了城市的夜空,笼罩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那种感觉,既说不清,又道不明……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好的孤独》。这本书就像旱后甘霖一样,解答了许多人对孤独的困惑,帮助人们找到了与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1、当寂寞找上你,你却选择了孤独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想在深夜里痛哭流涕;想对着空旷地声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中拼命狂奔;……你感到无可慰藉,无所适从,甚至是深深的恐惧。这时,该怎么办?你是渴望身边有人陪伴?还是想去旅行“散心”?
前几天看有人吐槽说,关在家里的这些天,让我体会到了后宫妃嫔被禁足的滋味。有的人被憋“疯”了,在家里搞起客厅阳台N日游,在鱼缸里钓鱼,给狗子讲微积分。有的人甚至被憋出“病”来,暴躁、焦灼,像是个随时会引爆的火药桶。情绪到达顶点时,和家人大吵一架,然后双双痛哭。在家里“禁足”的这些天,我总是想起周国平的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生活中,我们总强调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要在复杂的关系之中游刃有余,却忽略了如何跟最重要的人——自己相处。在外头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回到家用娱乐和信息填充所有时间,连上个厕所都放不下手机,时时处处跟外界产生着联系。我们抽空了所有独处的时间,以至于无法面对宅家的几日,难受得不能自己。我始终觉得,在浮躁的社会里,独处,有时候甚至比社交能力更重要。01、不会独处,生
古时候,有位全国著名的棋手。 一天,他在院子里钻研棋局,有人前来拜访他:“听说你是世上最懂围棋的人,你能看出,棋盒里有几枚棋子吗?” 棋手笑了笑说:“黑子181枚,白子180枚,总共361枚。” 谁知对方反驳道:“不对!只有360枚。”然后拿出手里藏着的一枚棋子。 棋手的学生认为对方侮辱老师,便和他争吵起来,声音越来越大。 棋手观察那人一阵后,答道:“确实是我能力不足。” 来人说:“哈哈,我赢了你”,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学生不忿道:“这明明是上门找茬,老师凭什么认错。”棋手解释道:“既然你知道他是来无理取闹的,为什么还要理呢?如果不让他满意,争个三天三夜他也不会走,反而浪费了时间。” 层次不同的人,无需与其争辩。 《圣经》中有句话:“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只要自己是对的,面对那些无端指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