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我经常的一个观点是一个学科的教育状况,决定这个学科未来的希望和状况。一个学科的教育如果是状态不好,这个学科就没有未来。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这个学科的明天,在做储备,在做努力,在做准备,所以说你们今天在学校,你们明天将会走向社会,你们今天是学生,未来是主人。任何时代都是青年的天下,也就是说,凡是有识之士都会把学科建设,作为一个学科未来的发展和把控的根。其实在中国,我们的书法教育起步很晚,规范的学院书法教育始于60年代初,潘天寿先生在中国美院任院长的时候,主持专门聘请了陆维钊先生到当时的浙江美院去组建书法的高等教育专科本科,招收的第一届本科生,到现在也就是60年。这期间又由于文革耽误了将近20年,一直到1978年年底又开始招了几个研究生,浙江美院的本科也是从八五年才开始招,而且当时隔一年
墓志必须是大篆,造像必须是大篆,碑版必须是大篆,摩崖更要是大篆,离开大篆没有北魏。唐代里边写褚遂良,不需要大篆,但是写颜真卿必须要大篆,引篆籀入书;写欧阳询不用大篆,有隶意就够了;你写虞世南不需要大篆,有小篆的意思就够了,所以说你进入这两个体系就通了,你说如果又不是小篆,又不是大篆呢?那肯定是小篆里边略存大篆的笔意,大篆里边略存小篆的笔意,我不是黑,也不是白,它肯定就是深灰、中灰或者就是浅灰色,就是说这两个技术是可以无限地交融,不断地分解,分而和,和而分,它就这样,你看黑白照片,就是黑白灰三个,把世间万物全部搞定,就是这个意思。 篆书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地学习,这个学习你说学几年呢?洪老师给你三个字:一辈子,除非你不写字,只要你一写字,当你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就写篆隶;你说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