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安静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上,我尝自问: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不属于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那么,我根本不属于这个热闹的世界吗?可是,我决不是一个出世者。对此我只能这样解释: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
孤岛断想(节选)心灵的空间我读到泰戈尔的一段意思相似的话,不过他表达得更好。我把他的话归纳和改写如下——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
人一旦沉迷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痛苦会激发出人最脆弱、无力的一面,使人沉溺,自哀自怜。痛苦既让人沉沦,我们又能如何自救?也许只有在自觉软弱,就要一头栽倒的时候,勇敢承担起痛苦,像个勇者与自身的脆弱作战。——米兰·昆德拉年少之时,我们往往容易无病呻吟,夸大自己的痛苦,甚至夸耀自己的痛苦。究其原因,大约有二。其一,是对人生的无知,没有经历过大痛苦,就把一点儿小烦恼当成了大痛苦。其二,是虚荣心,在文学青年身上尤其突出,把痛苦当作装饰和品位,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只是到了真正饱经沧桑之后,我们才明白,人生的小烦恼是不值得说的,大痛苦又是不可说的。我们把痛苦当作人生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下来,带着它继续生活。如果一定要说,我们就说点别的,比如天气。辛弃疾词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个结尾意
《中庸》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诚”,“至诚”更是儒者的最高境界,一个“诚”字,究竟有怎样的玄机?所谓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然中庸之道,亦在于“诚”。中庸所谈的“至诚之道”,从修身养性中看来,其实也是“真诚之道”。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则无人不信,以诚处事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以诚待人则无人不信清人方苞曾言:“感人以诚不以伪。”用自己最真实和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没有半点虚情假意,不以诳语欺人,这是做人必须具有的品格。诚之者,人之道也。以诚待人有诚意,君子之交淡如水。诚意的多少并不会以金钱衡量,也不会以功名去较量,以诚相待的双方,是指彼此有一颗互相谐和的心,没有攀比,没有嫉妒,只有
我把灵魂与头脑、心灵生活与智力生活区别开来。人有一个头脑,这是可以看见的,而灵魂是看不见的,你问我灵魂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我说不出来。但是,我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用头脑来解释,我只能说来自灵魂。套用柏拉图对于知、情、意的分类,可以说头脑是知,也就是理性,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道德性质的,与此相应,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心灵,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自觉的信仰。精选问答问:老师好,我想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怎样才能使心灵丰富呢?周国平: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很重要。除此之外,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一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道家文化是以天地大道为本,研究形而上的思想体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德经》、《周易》、《庄子》、《鬼谷子》 《列子》和《黄帝阴符经》是道家著名的传世奇书,囊括了人生的智慧精华。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 《道德经》中的这句话说的是人生的许多灾祸往往是因为不知足,而人经常犯的过失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俗话说“知足常乐”,现代人之所以活得疲惫而焦虑,除了不得不为了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足。我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饱暖思淫欲”,为了虚荣的面子,为了难以实现的梦想,不惜透支身体,寅吃卯粮,甚至铤而走险,直到一切都无法挽回,才发现悔之晚矣。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易经》《易经》中的这句话是对善和恶最精辟的
古人云: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做人要有良心,不因有利可图,而因这样做是对的。然,只凭良心做事,忽略良知做人,也是本末倒置的。如果说,良心是人最基本的原则,那良知,则是人生最好的底线。1、人人生来有良知《刺客信条》里说过一句话:人生在世,皆有良知。正合了阳明心学的“人人都有良知,且生来就有”的思想王阳明在龙场担任驿丞时,抓捕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子。强盗受审时说:“我死罪难逃,杀我痛快点,但别跟我谈些道德良知。我们这种人,从来不谈这个,甚至连想没想过。”王阳明说:“好,今天不谈道德良知。但天气炎热,审案前,我们先把衣服脱了吧。”于是,两人相继脱掉了上衣、内衣和外裤,光着膀子只剩内裤站在堂上。“干脆我们全脱了吧,岂不自在。”王阳明提议道。强盗急的直摇头:“这可使不得!”王阳明问:“为何使不得?”无
孤独的价值01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事实上,无论活得多么热闹,每个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独处时间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总是有太多的诱惑,使我们的内心感到烦躁与不安。有的人急于功名,有的人热衷利禄,却少有人肯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到头来,想了很多不切实际的东西,一无所获。人生不能太浮躁,不能太焦急,只有静下心来,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处处得意。01、静心换初心古语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守住自己的初心,才能有始有终。而要想不忘初心,就必须要做到心静,只有心静了,才能不被喧嚣的世界打扰,才能时时刻刻守住自己最初的理想。苏洵少时也曾立志要发奋读书,考取功名。可没学多久,他心里就有一股躁动,觉得外面的世界如此美好,不出去游玩一番,实在是白白浪费人生的大好时光。于是,苏洵就开始放弃读书,出去外面到处游荡,终日嬉戏,一直到了十八岁还不会断句和作诗文。后来第一次应
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兽和神大约都不会无聊。兽活命而已,只有纯粹的生存。神充实自足,具备完满的存在。兽人神三界,唯有夹在中间的人才会无聊,才可能有活得没意思的感觉和叹息。无聊的前提是闲。当人类必须为生存苦斗的时候,想必也无聊不起来。我们在诗经或荷马史诗里几乎找不到无聊这种奢侈的情绪。要能闲得无聊,首先必须仓廪实,衣食足,不愁吃穿。吃穿有余,甚至可以惠及畜生,受人豢养的猫狗之类宠物也会生出类似无聊的举态,但它们已经无权称作兽。当然,物质的进步永无止境,仓廪再实,衣食再足,人类未必闲得下来。世上总有闲不住的阔人、忙人和勤人,另当别论。一般来说,只要人类在求温饱之余还有精力,无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席勒用剩余精力解释美感的发生。其实,人类特有的一切好东西坏东西,其发生盖赖于此,无聊也不例外。有了剩余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