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生活中,难免会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生气,便成为了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情绪。殊不知,生气正逐步毁掉我们的幸福人生。生气,是我们健康的头号杀手;生气,是抹杀一切情感的元凶。善待自己,改善生活,一定要从不生气开始。01、生气,是慢性自杀。人在生气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甚至有时感觉肺都要气炸了,气的浑身发抖,气的呼吸不上来等等......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夸张的形容,其实都有科学依据。生气对人五脏六腑的伤害极大,生气,就相当于是在慢性自杀。中医说:百病源于气。生气是很多疾病的起源,发脾气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美国一位生理学家爱尔马,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情绪效应”实验。他的实验显示:人在生气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毒素,这种毒素会使水变成紫色,在身体内很难排除。而每次生气时排出的毒素,足以使一只小白鼠致死。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年轻时,大多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向往热闹与浮华。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渐渐懂得,许多人,许多事,其实没必要去紧握。 人生是一场断、舍、离,做加法那叫成长,做减法才叫成熟。就如衣服再多,你最爱穿的就那几件。朋友再多,能聊得来的就那几个。人只有变得成熟,才会明白哪些是最爱,哪些是多余,要去断舍离。 正所谓,人一简单就快乐,一繁杂就变老。人活到一定的时候,需要给自己做做减法,丢掉几样东西。01、无休止的忙碌。走过半生,已经到了安身立命的年纪,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身体也开始经不起折腾,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不顾一切的拼命。 如果你一味忙忙碌碌,不拿身体当回事,最终得到了名利财富,却赔上了自己的健康,可谓得不偿失。 身体是一切的根本,不要等到失去时才明白它的重要性。人到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艰难跋涉的修行。”初出茅庐的少年,血气方刚,自觉前程无量,天空才是极限。人到中年不一样了,经历了十几年二十年在社会上的浮浮沉沉,一路修行的洗礼,明白了世界上的事情不是自己所想象,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个时候的人不但要去拼,还要开始慢慢读懂人生。成熟的人,从不在朋友圈显摆这些。01、炫耀自己的财富。林语堂先生曾写过一篇《今人的十大恶俗》,第一条便是,“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林语堂这句话,在今天其实可以改为:腰有十文钱,必朋友圈显摆。古时人们普遍贫穷,难觅富者,所以,某人兜里稍微有几个小钱,便有意识弄得衣兜像小河流水哗啦啦响,以引起别人的羡慕。在几十年前,手腕上戴一块上海手表就是有钱的象征,于是有人一定要将衣袖高高卷起,即使严冬之时,腕关节冻得通红也在所不惜。现在有许多
徐克的电影《青蛇》,十几岁时看的脸红心跳,以为是情色片;二十几岁看的时候,为白蛇的爱情唏嘘不已。如今再看,我却什么也没看到。浮生一场,无缘无劫,说是修行都显得俗了。看了诸多影评,都不是我所看到的东西。说白蛇在人间,将许仙作为归宿实在可笑。她有千年道行,为了泡仔,一杯清酒撒入西湖,便能变化出了风摇雨急;她随手造出飞檐画栋,轻幔荷池;她开药房,手到病除,造福一方百姓。她自己就是自己的归宿,根本不需要什么归宿。许仙跟了她,反而过上了富贵生活。再说人世间短短几十年,在她的千年经历中,算的了什么呢?有人说那是爱情,但那是纯粹的,没有被世俗沾染了功利心的爱情。更是白蛇借以修行的情爱之旅。不然的话,她有千年冷眼,许仙什么思想她不知道?怎么会爱上那个不忠不义无胆无骨,烂泥一样的男人呢?在西湖的船上,看着那个
“有修养”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做一个好读者,还是知道怎么谈论一本你从没读过的书,或者拥有智慧而儒雅的性情?这正是备受喜爱的俄国作家安东·契柯夫,在给他的长兄米科莱——一位艺术家的信中所思考的问题。这封信写于契柯夫26岁、米科莱28岁的年纪,收集在《安东·契柯夫给他的家人和朋友的书信集》中。这封信,开出一剂友好而又严厉的爱的药剂,勾勒出有修养的人的八个品质,包括诚实、利他和一些好的习惯。你经常向我抱怨人们“不理解你”!歌德和牛顿没有这样抱怨过……只有基督抱怨过,不过他说的是他的教义,而不是他自己……人们非常理解你。然而如果你不理解你自己,这就不是他们的错误。我视你为兄长、为朋友一样理解你,全心全意地同情你。我就像了解我的五根手指一样了解你的品质:我看重并且深深地尊重这些品质。为了证明我理解你,我
我自己也走到了暮年,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我身上。不过,二十多年经历教会我的,是一门相当悲伤的学问;相比之下,还是一无所知比较好。毫无疑问,逆境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但是它要求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益处往往并不对等。况且,早在我们掌握这些姗姗来迟的经验之前,利用经验的时机已经错过了。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老年则是运用智慧的时期。经验总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这一点我承认;但是经验只能在将来发挥指导作用。待到死之将至才懂得该如何度过一生,还来得及吗?我们从一出生就踏入了竞技场,直到死亡才能离开。学会了如何娴熟地驾驭马车,却发觉自己已经跑到了赛马场的尽头,这有什么意义?都已经走到了尽头,唯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退场才对。一位老者如果还有什么需要学习的话,那只有学习如何对待死亡
当年轻人向我感慨不知道将来做点什么时,我会给他们两个建议: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这两点对你将来都有用。个人如何改变社会?这话听起来有些雄心壮志,因为它暗中断定“个人可以而且能够改造社会”。通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个人势单力薄,无法与社会抗衡,改造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此,我的判断是,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你也可以改造社会。不是夸耀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虽然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总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有句话说,你的价值在于你的敌人的分量。对于我们而言,我们的价值在于这个时代苦难的分量,以及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有多大的改造决心与勇气。就个体而言,你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你发生改变时,意味着社会也随之改变。虽然这种变化很微小,但不管有多小,它在客观上都是
苏轼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家都知道王维的“诗佛”之名,却并非每个人都清楚他在文人画上“一代宗师”的地位。他年少成名状元及第,惊艳盛唐,但是却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山水田园,融于笔墨丹青之间。王维晚年有三幅最重要的山水画,看懂一幅,你便看懂了人生。《江干雪霁图》局部 01 江干雪霁图:后半生,给人生做减法与盛唐的壮丽景象不同,这幅《江干雪霁图》已经完全脱离了其他画派的影响,画中建筑不再规整繁复,山石线条轻松,没有浓墨重彩,一切从简。这便是王维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做最简单的人,吃最简单的饭,过最简单的日子。年轻的时候王维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公元750年。十五岁出游,五十岁依然郁郁不得志的王维赶回家中探亲,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
人在世间,各有不同。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格局分层次的。一个人能够到达哪个层次,有两个因素。一是天资的区别。不可否认,有的人天资聪慧如珠玉,有的人天资粗鄙如瓦砾。天资聪慧的人,世间万物都能让他有感受,生活细节都能让他有领悟。天资粗鄙的人,风吹不进,雨淋不进,纵使家庭出身很好,从小被父母悉心培养,也是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二是后天的努力。人最后登上了人生的哪个层次,与后天的努力学习,不断反思自己,勤奋思考息息相关。不幸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领悟力强,越能体会到学习成长的快乐,越愿意努力。天资粗鄙的人,领悟力费劲,却往往消极堕落,不懂精进自己。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三十岁,是个分水岭。人在三十岁之前,都没有完全长成。知识结构没有确立起来,三观也在摸索中。各方面的能力,感知力都在成长中,人和人区别不大。父母注
古圣人的一两句话,就够普通人受用一辈子。可惜我们平时老挂在嘴边,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他们的真正意思。小时候读《论语》,每个人都记得这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然而,什么是坦荡?问心无愧,自己的事不怕人知道?不,那只是坦荡的表面现象。中国古代智慧能够流传千年,绝不是后人理解的表面意思。不然的话,孔子也不会是照耀古今的圣人了。孔子思想之深邃,需要我们仔细揣摩。《论语》中之所以常常提到“君子”二字,有他的实际意义。因为这是让人生顺利圆满的根本。“君子”的风范首先是“坦荡荡”,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和格局。有了这样的思维和格局,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给自己铺出一条光明大道来。如果一个人做事,总是从自己当前的利益出发。用欺骗或勉强他人的方式,不考虑他人利益,来达到目的。那么,结局只有两种。要么日后谎言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