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名言【1】、 人必中虚,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著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曾国藩家书》。【2】、 胸襟必能自养其淡定之天,而后发于外者有一段和平虚明之味。——《曾国藩家书》。【3】、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家书》。【4】、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曾国藩家书》。【5】、 于“畏慎”二字之中养出一种刚气来。——《曾国藩家书》。【6】、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曾国藩家书》。【7】、 当于
《曾国藩家书》好句好段摘抄1、 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曾国藩家书》。2、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曾国藩家书》。3、 好谈己长只是浅。——《曾国藩家书》。4、 语人之短不日直,济人之恶不日义。——《曾国藩家书》。5、 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曾国藩家书》。6、 构怨颇多,将来仕途易逢荆棘矣。——《曾国藩家书》。7、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曾国藩书信》。8、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曾国藩家书》。9、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曾国藩笔记》。10、 平日辩论夸诞之人,不能遽变聋哑,惟当谈论
《曾国藩家书》名言名句1、 立志与自强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曾国藩家书》。2、 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的。——《曾国藩家书》。3、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曾国藩家书》。4、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常轻于一发。——《曾国藩家书》。5、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家书》。6、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曾国藩日记》。7、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曾国藩家书》。8、 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曾国藩家书》。9、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
提起曾国藩,大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肃清晚清行政风气,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晚清又延续了六十多年,虽然最后清朝仍然无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但曾国藩的伟大功业无人效仿。梁启超先生曾评价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公不仅在官场上克勤克己,在文学修养上也有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留下许多文字,比如说:“莫问收获,但为耕耘”,“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等,细细品读,这些金句名言依然能警醒后世之人。在翻开《曾国藩家书》前,我以为这本书依旧延续曾国藩其人官场上雷厉风行的风格,但实际不然。这本家书像是日记,来描述他的日常。晚清时期,交通只有驿站,快马加鞭的只有官信
作为清朝末年的一位封建王朝的卫道者,出身农门的曾国藩凭着克己修身的毅力,从科举落地变成国人之典范的大人物。曾国藩是当时文韬武略的代表人物,他以文人学士的身份,投笔从戎,组建了当时战斗力最强的湘军,穷追不舍十余年之久,硬是打败了最令清朝头疼的太平军。但是,攻克太平军、活捉洪秀全儿子及众多太平军将领,并不足以让后世之人敬仰曾国藩;反倒是他一字一字写出来的、囊括了家事琐事和国家大事的家书、日记等文字材料,让后人赞叹不已。古人都有立书著书,传示后人的习惯,曾国藩的家书也有这方面的想法,因此它才能全面而精致地展示曾国藩。了解曾国藩,看他的家书自然是最合适不过了,在反复读了曾氏家书后,更觉得曾国藩确有过人之处了。在曾氏家书中“慎独”和“自讼”是核心。君子慎独,是儒家一以贯之的学问,一时一地慎独并不难,难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又称四子书。《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这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纪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者说是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
我们这个时代是不利于读经的时代。古代整个社会都懂得尊重经典,尊重圣贤,孩子走到哪里都是一种加持。孩子在学堂里读经,回到家里还是读经,因为家里没有电视、网络,家长甚至都不允许孩子看小说,甚至都不允许读诗词歌赋,怕影响他读经。而今天不是,今天孩子无论走到哪里,不但得不到加持,反而受到质疑或打击。有人看到一个孩子不愿意读经,就说老实大量读经出问题了,他没有想到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有人专门问读经的孩子,你在读经学堂开心吗?老师有没有打你啊?你喜不喜欢学堂啊?喜不喜欢读经啊?喜欢读经还是喜欢回到原来的学校上学啊?……你为什么要这样问他?!本来好好读经的孩子,你这样一问,他马上就动摇了,就会想到,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的爸爸妈妈那样认可读经,人家不读经我为什么要读经?你想想他心里是什么感受?所
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 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 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 孩子身上的问题,是自己的投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 “有问题的孩子”是如何出现的?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是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投射在孩子身上。
——写在和孩子读经两年之后自从孩子接受读经教育以来,每一天,每一个月都在长进,在收获,都没有白过!而作为孩子的母亲,除了不断获得这份惊喜和成就之外,还有一份个人成长的收获,乐意与大家分享。以前,我是个很感性的人,很较真,追求完美。对家庭如此,对工作也如此。我希望自己职位不断提升,收入更高。希望孩子能体会做妈妈的辛苦。希望老公能时刻体会我不用言明的细微心思。偏偏一切都不那么如愿。因此我时常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离抑郁不远了。自己不开心,家人也不开心。随着孩子在学堂读书越来越多,我怕自己跟不上孩子的脚步,以后不能跟他对话。我内心里还是很希望孩子长到25岁、30岁的时候,我这个妈妈还能有本领做儿子的知心朋友,能够跟得上他思维的脚步,给他指点,陪他进步。当我看到孩子背了很多书,相比之下,我自己就显得腹
中华《圣心学苑》智慧 | 文化 | 经典 |文礼书院| 我出生在1966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的年头。我的回忆清晰,但是充满着不和谐的剧烈的冲突。小时候,我住在烟雨江南的一个中等城市里,小巷幽深,墙角长满了青苔,院子里有一口古老的井,还有一棵古老的无花果树。只要不走出去,那么,就宁静得就像历史本身,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历史的动感。可是,只要一出门,就是市中心,那就是另外一个世界:满耳都是语录课、高亢的口号声;满眼都是大字报,一片鲜红鲜红的颜色。 童年喜欢热闹的,可是,我并不喜欢走出去。 童年快乐吗?我不知道。 那个年代的“经典”严格说只指“红色经典”,除此之外,是没有其他经典的容身之地的。今天可以昂然列入,或者说重新归入“经典”的种种经典,在当时,不是有“封、资、修”的气息,就是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