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决断能力 1
把失败的教训变为成功的经验
千万不要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你的命运,要仔细研究失败的实例,如果你失败了,那么继续学习吧。李嘉诚的成功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也有过惨痛的经历。
正当李嘉诚在塑胶花生产中春风得意之时,突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风浪。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承认质量有问题。他知道他太急躁了,在经营决策上一味贪大求功,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问题。
李嘉诚手中仍攥着一把订单,客户不断打电话催货。李嘉诚骑虎难下,延误交货就要罚款,连老本都要赔进去。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要确保质量谈何容易?又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成型,就已是很不错了。
而这时,塑胶制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户变得挑剔起来。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也日益激烈。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粗劣的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做老板的难处。他曾做过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全盘掌管日常事务,可重大决策仍是老板拍板。现在身为一业之主,就要承担一切风险责任。
企业的主人,就像一船之长,任何失误,都可能给航船带来灭顶之灾。李嘉诚承认, 他创业之初不是个出色的船长。他说,人们称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秘诀的。
李嘉诚又一次陷于人生的大磨难中。仓库里堆满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退回的玩具成品,这些客户纷纷上门要求索赔,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形扭头就走。业中人常说:“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长江厂正处于后一种情景,李嘉诚急如热锅上的蚂蚁。
产品积压,没有现钱,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交原料货款。李嘉诚上哪去弄这笔钱? 他被逼急了,就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人带走。”
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又是一道杀手锏。
墙倒众人推。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派职员来催贷款。给弄得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笑接待,他恳求银行放宽期限。银行掌握企业的生杀大权,长江厂面临清盘的边缘。
长江厂只剩下半数产品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开工不足,不得不裁减员工。部分被裁员工的家属上门哭闹,有的赖在办公室不走,车间和厂部没有片刻安宁。留下的员工人心惶惶,为长江厂的前途,更为自己的生计忧心忡忡。可想而知,李嘉诚为平息这场人为的灾难付出了多少努力。好在他终于挺过来了。
经历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又成熟了许多。他知道,长江号航船,只能说暂时避免了倾覆之危,只能说取得一次小小的胜利。今后的航程,还会遇到急流险滩、暗礁风暴,作为船长,切不可陶醉在小小的胜利之中,须胸怀大志,头脑冷静,行为稳重。因此,他给自己立下座右铭:“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李嘉诚遭遇的危机说明,成功者并没有天生的把握机遇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在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善于积累知识、总结经验教训而已。
决断能力 2
爆发出赶超对手的雄心
没实力的商人,总是想办法强化自己的实力;有实力的商人,则善于在关键时刻爆发出赶超对手的雄心。
这个问题说起来极容易,如果可能,谁不愿使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谁甘心老守田园呢?可是真正的问题却是:怎样才能做到“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李嘉诚是一个伟大的实业家,他以 5 万港元起家,如滚雪球一般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直到建立起遍及亚、美、欧三个大陆的庞大的商业帝国,其举手投足已经足以影响全球。那么,他是怎样一步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呢?
李嘉诚不是好高骛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亦不会鲁莽行事,每一个重大举措,都要经过长时期的深思熟虑、周密调查———除非是时机不等人的非常时期。
1958 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两座 12 层的工业大厦。1960 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 万平方英尺。
当时,地产业已经开始实行按揭销售,这种办法使那些没有多少资金的百姓也买得起楼,所以楼宇销售很是兴旺,而李嘉诚宁愿盖楼收租,取得经常性稳定收入。
但是,李嘉诚绝不是一个谨小慎微、魄力不足的人,到了资金充足、形势看好的时候,他不但敢于冒险,而且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1971 年 6 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财力精力发展房地产业。在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踌躇满志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习置地的成功经验,还要超过置地的规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当时全港最大的公司,跻身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列,在香港绝对处于霸主地位。除地产外,置地还兼营酒店餐饮、食品销售,业务基地以香港为重点,辐射亚太 14 个国家和地区。
李嘉诚话音刚落,股东响起一片嘘声,李嘉诚手下的部门领导则面呈疑虑。其中一位站起来质疑:“与置地等地产公司比,长江还只能算小型公司,如何竞争得过地产巨无霸?”
“能!”李嘉诚充满自信地说道,“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我们做任何事,都应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远大目标,才有压力和动力。
当然,目前长江的实力,远不能与置地同日而语,但我们可以先学习置地的经营经验,置地能屹立半个多世纪不倒,得益于它以收租物业为主、发展物业为次的方针。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长期投资。今后,长江也将以收租物业为主。
置地的基地在中区,中区的物业已发展到极限,寸金难得寸土。以长江的资金储备, 自然还不敢到中区去拓展,但我们可以到发展前景大、地价处较低水平的市区边缘和新兴市镇去拓展。待资金雄厚了,再与置地正面交锋。”
李嘉诚并非夜郎自大,说大话空话。他有的放矢,把置地当成靶子,在心理上先把置地“吃”透。
然而,李嘉诚这席有理有据的话,并未使在座的各位全然信服。长江和置地,悬殊委实太大了,李嘉诚要实现其目标,除非真有“超人”的本领。
对不了解李嘉诚的人来说,他提出赶超置地的口号,只能说他勇气可嘉。但后来的 事实证明,李嘉诚这一口号,绝非异想天开。
决断能力 3
做个不飞则已,飞必冲天的英雄
成大事者都有一飞冲天的勇气,没有这股勇气,任何人都无法打开成功的局面,商人也是这样。最能说明李嘉诚投资气魄的一件事,是地铁工程竞标。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计划 8 年完成,需耗资 205 亿港元。
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有人说,中环金钟两站,就像鸡的两只大腿,上盖将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地产商莫不“垂涎欲滴”。
李嘉诚涉足地产已二十春秋,盖了不少建筑,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觉得是到了改变形象的时候———进军港岛中区。
早在 1976 年下半年,香港地铁公司将招标车站上盖发展商的消息,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1977 年初,消息进一步明朗,地铁公司将于 1 月 14 日开始招标,地段是邮政总局原址。原址拆卸后,兴建车站上盖物业。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话:“撼山易,撼置地难牎”李嘉诚估计,参加竞投的将会有置地、太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华资地产建筑公司实力稍逊。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长实参与竞投,就必须把置地作为竞争对手,与这个庞然大物对撼。
置地一贯坐大,也习惯于坐大。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那么,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
李嘉诚通过各种渠道获悉,港府工务局将中区邮政总局原址用作中环、金钟两地铁车站上盖。另加上九龙湾车厂地皮估价,两者合计约 6 亿港元。港府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由地铁公司发展地产,弥补地铁兴建经费的不足。
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曾与港府多次商谈。地铁公司的意向是: 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港府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
李嘉诚首先明确这一点,竞投车站上盖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地铁公司 与港府在购地支付问题上产生分歧,说明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购地款,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的盈利。
李嘉诚在投标书上,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这仍不足挫败其他竞投对手。任何竞投者,都会想到并有能力兴建高级商厦物业。李嘉诚的“克敌”法是:首先,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次,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 51%,长江实业占 49%。
这对长江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现金负担。李嘉诚决定破釜沉舟,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作一次冒险。
1976 年冬,长实通过发行新股,集资 1.1 亿港元,大通银行应允长实随时取得 2
亿港元的贷款,再加上年盈利储备,李嘉诚可调动的现金约 4 亿港元。
1977 年 1 月 14 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竞投。各竞投公司频频与地铁公司接触,刺探地铁公司意图,准备投标书及附件,在限期内呈交上去。
1977 年 4 月 4 日,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与长江实业李嘉诚首先签订中环站上盖发展物业协议,金钟站上盖协议,则于日后签订。
舆论界称长实中标,是“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产新秀李嘉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决断能力 4
善于从积累“起跳”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很厚实的积累,所有的变化过程都会成为一个空壳。李嘉诚特别推崇“在稳中求发展,发展不忘稳健”的发展方式。
在 1973 年大股灾前,官地、私地拍卖场上,风头最劲的人物数老船王赵从衍的公子赵世曾。兼有花花公子之名的赵世曾,是众人心目中的地产强人,只要他出现在拍卖场,除洋人外,似乎无人敢与其竞投争锋。股灾翻船后,赵公子淡出拍卖场。人们渐把目光投向华资地产五虎将。五虎将中,除低调的陈曾熙,人们更关注的是郭得胜、郑裕彤、胡应湘等人。
1977 年后,公众焦点聚在李嘉诚身上,只要他出现在拍卖场,记者会盯着他穷追不舍,采访拍照。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拍卖场上擎天一指”。
这一年,他不仅力挫置地,夺得地铁中环金钟上盖发展权,还于挫败置地的当月, 通过发行新股和大通银行的支持,斥资 1.3 亿港元,收购了美国人控制下的永高公司。
该公司拥有香港希尔顿酒店和印尼巴厘岛凯悦酒店的经营权。希尔顿酒店位于中环银行区,占地约 3.9 万平方英尺,房间达 800 间;凯悦酒店房间为400 间,占地约 40 英亩,酒店四周是开阔的热带植物园。
1977 年中期,李嘉诚购入大坑虎豹别墅的部分地皮———15 万平方英尺。虎豹别墅为星系报业胡氏家族的祖业,据介绍该家族的一篇文章称:
“所谓别墅,其实不是一座私人花园住宅,而是规模宏伟、饶有特色的公园。有巍峨屹立的七层白塔,红墙绿瓦的亭台楼阁、展览馆,碧波荡漾的游泳池,动物雕塑装饰着崖壁,还有叙述警世故事的泥塑及假山、山洞等,参观、游乐、购物、休息场一应俱全,到过虎豹别墅的人,无不称赞它的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到此为止,李嘉诚所拥有的物业和地盘已由 1976 年的 635 万平方英尺跃升一倍,达到了 1020 万平方英尺,距置地所拥有的 1300 万平方英尺物业与地盘相比,只差一步之遥了。
环球大厦和海富中心两座发展物业,为长江实业获得 7 亿多毛利。长江实业的盈利, 低于地产高潮时地产业的平均利润,但李嘉诚获得无法以金钱估量的无形利益———信誉。这也是他参与竞投的主要目的。长实不再只是一个只能在偏僻地方盖房的地产公司。长实中标,为它取得银行的信任、继续在中区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最重要的是,1977 年,李嘉诚参与了地铁遮打站、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 并赢得了胜利。这一竞标活动又给李嘉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1978 年 5 月,中环车站上盖建筑———环球大厦分层发售,时值地产高潮,用户购楼踊跃,广告见报后 8 小时内全部售完,交易总额 5.92 亿港元,创香港楼价最高记录。
1978 年 8 月,金钟车站上盖建筑———海富中心开盘,物业总值 9.8 亿港元,创开盘售楼一天成交额最好业绩。
地铁首期工程,于 1979 年 9 月底竣工,中环金钟两站上盖物业产生的利润,大大缓解了地铁公司的财政困难。地铁公司主席唐信,对与长实的合作非常满意,他说:“中 环、金钟地铁车站上盖地产发展,为本公司二期、三期工程的车站上盖合作,树立了样板。”
1977 年是李嘉诚事业上迅速发展的一年,这种发展不是偶然而至,而是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的结果,是多年来由量的积累造成的一次质的飞跃,值得认真研究。明日请看:决断能力 5 多元化是不败之基
决断能力 5 多元化是不败之基
不善于多元化经营的商人,头脑都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意识更是不能缺少。
经过数年的艰苦磨炼,李嘉诚积累了许多经验,眼界更加开阔。他制定了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大力向海外和内地开疆拓土,另一方面把眼光投向了高科技产业。
1988 年,鉴于西方有线电视的发展,以及香港电讯的垄断地位,港府计划设立第二电讯网络,这一网络将提供有线电视和其他非专利电讯服务(如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已经拥有非专利电讯业务的和黄集团,捷足先登,迅速与英国大东电报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团组成新财团,力夺第二电讯网经营权。
1988 年 2 月 24 日,和黄、中信、大东合组的亚洲卫星公司成立,宣布投资发射、操作经营第一枚专为亚洲提供电讯服务的人造卫星,计划利用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送入东南亚上空同步轨道。
李嘉诚双管齐下,一手欲夺第二电讯网,一手放卫星覆盖亚洲。1989 年初,港府初步选定有实绩的和黄为第二电讯网的经营者。另一个强大竞争对手,是包玉刚的九龙仓与郭得胜的新鸿基地产合组的新财团。
港府要求的投资承担最低线是 55 亿港元方可取得有线电视经营牌照。和黄集团的首脑,对是否在港重点投资举棋不定。结果,港府转手把牌照给了九龙仓有线传播公司。
然而,李嘉诚并未退出角逐。按亚洲卫星公司与中国航天部的原有协议,“亚洲卫星一号”人造卫星,于 1990 年 4 月 7 日成功发射上天。“亚洲卫星一号”的原用途是以电话服务为主,由和黄通讯负责经营。李嘉诚“移花接木”,把未尽其用的卫星改用在刚刚起步的电视计划上。
后来,卫星电视不仅为李嘉诚、李泽楷父子赚了大钱,而且成就了李泽楷出山的第一功。1989 年,李嘉诚在英国和黄电讯注资 84 亿港元收购了一家英国电讯服务公司, 开始涉足英国的电讯市场。然而此番出师不利,新购公司处于长期亏损状态。
其后,李嘉诚又于 1994 年将电讯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Orange),推出GSM 流动电话服务业务。起初也不被业界看好,但后来渐渐被接受。
此举不仅使和黄获得 1130 亿港元的巨额收益,而且成为德国最大流动电话公司曼内斯曼的单一股东,待两公司合并后,和黄更可直接控制市值 7000 多亿港元的曼内斯曼,而曼内斯曼亦将成为欧洲最大的跨国电讯巨人,远远领先于第二名的意大利电讯。
和黄财务顾问指出,此交易为全球有史以来的第 22 大合并收购,香港舆论则称其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国际并购交易。
为了完成这桩交易,李嘉诚亲自指挥和黄,与曼内斯曼公司进行了一周时间的紧张谈判。一周时间虽不长,但也令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大大紧张了一番。为了随时获得最新消息,李嘉诚临睡前特意把手提电话铃声调高,把电话放在自己枕边,以免延误战机。
此役之后,李嘉诚控制的资产市值暴涨一倍。根据美国《财富》杂志 1999 年底的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诚的排名由第 12 位跃升至第 10 位,成为世界前 10 位富豪排名榜上的惟一一位华人。
关注生活、服务百姓、凝聚力量、传递爱心、传播思想、......尽在前途系统,微信搜索:QT0759 关注(前途系统)点亮精彩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jiaoyu/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