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李嘉诚之5大经营能力

919 人参与  2019年11月16日 10:42  分类 : 自我教育_成人教育_素质教育_家庭教育_继续教育_爱的教育  评论

经营能力 1

跟着市场脉搏跳动

市场的脉搏,是精明的商人非常注意把握的一个关键点,应该讲,最成功的商战都是紧跟市场而进行的一场智慧之战。

20 世纪 70 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 12 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 万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为 390 万港元。

1972 年,股市大旺,股民疯狂,成交活跃,恒指急速高攀。李嘉诚借此大好时机,令长实骑牛上市。长实股票以每股溢价 1 港元公开发售,上市不到 24 小时,股票就升值 1 倍多。

接着,1973 年大股灾突然爆发,恒生指数于 1974 年 12 月 10 日跌至最低点,1975年 3 月,股市形势好转,开始缓慢回升,深受股灾之害的投资者仍“谈股色变”,视股票为洪水猛兽。

这时,眼光独到的李嘉诚,看到了股市的升值潜力,因此,在当时低迷不起的市价基础上,亲自安排长实发行 2000 万新股,以每股 3.4 港元的价格售予他本人。

同时,李嘉诚还宣布放弃两年的股息,这既讨得了股东的欢心,又为自己赢得了实利———股市渐旺,升市一直持续到 1982 年香港信心危机爆发前。长实股升幅惊人, 李嘉诚后来赢得的实利远远超过了当年放弃的股息。

1985 年 1 月,李嘉诚收购港灯时,抓住卖家置地公司急于脱手减债的心理,以比前一天收盘价低 1 元的折让价,即每股 6.4 港元,收购了港灯 34%的股权。仅此一项, 就节省了近 4.5 亿港元。6 个月后,港灯市价已涨到 8.2 港元一股,李嘉诚以出售港灯一成股权套现,结果净赚 2.8 亿港元。这就是低进高出,两头赚钱。

1989 年64风波后,香港股市一度低迷。1991 年 9 月,李嘉诚斥资近 13 亿港元,购入一个有中资背景财团的 19%股权。稍后,此财团收购了香港历史悠久的大商行“恒昌”。4 个月后,这个财团的大股东“中信泰富”向财团的其他股东发起全面收购, 李嘉诚见出价尚可,便把手中的股权售出,总价值 15 亿多港元,李嘉诚净赚 2.3 亿港元,低进高出,关键在于扣紧市场脉搏,眼光准,出手时机适宜。李嘉诚每一次大进大出,几乎都能准确地把握时机,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

李嘉诚频频成为股市和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有什么秘诀呢?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或许只有李嘉诚自己心里清楚, 他的惊人之举含有多少赌博成分。

客观地说,李嘉诚的行为是带着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但是,李嘉诚的赌博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的分析之上的,绝非盲目冒险。

那么,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李嘉诚认为,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自己的高潮与低谷。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产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是不是还会有高潮来临的那一天。

如果这个产业仍处在向前发展的阶段,只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才暂时处于低潮,就应选择在这个“别人放弃的时候出手”了。这个时候出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

一般来说,风险与利益成正比。当别人算到不足五成胜算,而自己却算到有六七成甚至更高把握时,便意味着发大财的机会来了。李嘉诚正是靠着这种机会快速发展的。当然,这取决于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经营能力 2

假如 5 分钟后响起台风警报

什么是台风警报?对于李嘉诚来说,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保持一种警觉意识,避免被“台风”刮走。

由于股市一片利好之势,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香港各界产生了一股“要股票,不要钞票”的投资狂潮,掀起了一阵比一阵更高涨的“上市热潮”。

在这股强劲的“炒风”之中,人们像疯了一样。普通股民纷纷卖掉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金银首饰,业主也卖掉了自己的工厂、土地、房屋,甚至有的商人还卖掉自己的地产公司,将楼宇建造所筹集来的贷款,全部投到了股票市场,大“炒”而特“炒”,梦想着牟取暴利。

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疯狂状态之中,1973 年 3 月,恒生指数竟突然升至 1774.96 点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竟在 5.3 倍。这更使许多人乐得眉开眼笑,得意忘形,完全忽视了巨大风险的存在。

然而,李嘉诚在这个“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暴利所动,依然在稳健地走他早已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

李嘉诚把从股市上吸纳的资金,投放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却统率着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着股票, 一边将发行股票筹集到的资金成批地去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3 年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爆发,香港经济受到了巨大影响,出口市场萎缩,股票市场因此大受冲击。另外,一些不法之徒趁股市混乱伪造股票,混入股市。结果东窗事发,造成股东恐惧,纷纷大幅抛售,使得股市一泻千里。恒生指数迅即由 1973 年 3月 9 日的 1774.96 点跌至 816.39 点的水平,至 1974 年 12 月 10 日,跌破 1970 年以来的新低 150.11 点。

股市大灾突如其来,除极少数投资者抽身较快得以脱逃外,绝大部分投资者均铩羽而归,有的还倾家荡产。整个香港经济,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金融和地产业更是阴风惨惨,人心惶惶。

由于坚持稳重之策,李嘉诚成为这次大股灾的“幸运儿”。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已,实际资产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甚至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

上市之时,李嘉诚预计每个财政年度盈利 1250 万港元。结果,长实的年纯利竟达

到了 4370 万港元,为预计的 3 倍以上。

李嘉诚的稳健作风又一次使长实躲过了危机。

作为投资者,应该像李嘉诚一样,确定自己开拓发展的原则方略,并坚决按自定原则执行,而不应只顾眼前利益,为暴利所动,抱着捞一把再说的想法而偏离航向。

诚然,也有极个别精明的投机家牟取了暴利,但是,当我们在选择风险极大的投机时,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自己是否具备那般高超的本事,同时,还应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准备暴赚大利之前,首先要想到血本无归。

李嘉诚说过:“一直以来,我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 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 5 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也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李嘉诚的经商之法当然不是惟一可行的,但李嘉诚既然借此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  就,他的方法便完全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经营能力 3

尽量用别人的钱赚钱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除招股集资之外,他还努力博得银行的支持。他的格言是:尽量用别人的钱赚钱。

为了用别人的钱赚钱,李嘉诚想办法攀结汇丰银行。

香港经济界的人士常说:“谁攀上了汇丰银行,谁就攀上了财神爷;谁攀上了汇丰大班,谁就攀上了汇丰银行。”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所有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了友谊。

一个多世纪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20 世纪 60 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著称于世的一代船王; 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这样一个财神爷成了李嘉诚的合作伙伴,1978 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业界莫不惊奇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言行较为拘谨的李嘉诚,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亦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他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

李嘉诚靠的是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

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虽然没有给李嘉诚带来多少利润,但他在这场战斗中显示出的大智大勇,以及由此带来的声名和信誉,令汇丰现任大班沈弼对这位地产“新人” 格外关注,欣赏有加,并产生了合作意向。

除商场才干令沈弼赏识外,李嘉诚曾经卖给沈弼一个不小的面子,也是李嘉诚攀上汇丰的原因之一。

李嘉诚暗中收购九龙仓,逼得九龙仓向汇丰银行求救,于是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周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考虑到不但日后长实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而且即使不从长计议,如果驳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恰和,收购九龙仓将会是一枕黄粱,于是趁机卖了一个人情给汇丰银行大班,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

可见有了以上两条,才有了汇丰与李嘉诚的合作。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 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大厦面积 24 万平方英尺,楼高 22 层。外墙用不锈钢和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构成。室内气温、灯光,以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内装修豪华典雅,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整个工程耗资 2.5 亿港元, 写字楼与商业铺位全部租了出去。

1978 年 4 月 25 日,华豪公司举行隆重的华人行正式启用典礼,先于正式启用的 3月 23 日,长实集团总部迁入皇后大道中 29 号新华人行大厦。长实正式立足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地位更上一层楼。

新华人行被人们视为长实的招牌大厦。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 1985 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应该说,李嘉诚能有后来的辉煌,汇丰银行功不可没。

经营能力 4 

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经商需要冒险,但是更需要保险。“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最成功的保险法则。李嘉诚是一个坚持“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精明人。

上世纪 80 年代,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事业的发展,一般还是以本土较为稳妥,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这除了他生活在香港这个全面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外,还由于他充分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李嘉诚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大举进军海外的。在大规模行动前,李嘉诚已在海外投资小试牛刀。1977 年,他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

1981 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顿,斥资 2 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 6 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的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有 28 幢之多。

1986 年 12 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投资 32 亿港元, 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 52%的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拿大的港资,不但轰动加拿大,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李嘉诚对英国的投资,几乎与投资加拿大同步进行。

1986 年,李嘉诚斥资 6 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 5%的股权。该公司拥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并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

该公司股东们对李嘉诚大举收购英资的行动早有耳闻,因此他们对李嘉诚怀有戒心,担心他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于是便组织反收购。李嘉诚见势不妙, 便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 1.2 亿港元。

1987 年,李嘉诚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 3.72 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 5%的股权。尽管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在于该公司掌握大权的管理层,同样提防这位华人大亨。于是在 1990 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 1 亿美元。

1989 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 Quadrant 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 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继而,李嘉诚又出击美国。1990 年,他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 亿美元有价证券的 50%,这次行动涉及资金近 100 亿港元。然而,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诉讼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  搁浅。

1992 年 3 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牵线搭桥,携 60 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震动。

李嘉诚曾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

“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说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不过,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与其说是李嘉诚跨国投资这件事本身,不如说是他向国外投资的宏大气魄,而这一点,正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法则的具体体现,是一切商家所应该着重学习的。

经营能力 5

 买进东西最终是要把它卖出去

一个纯粹的投资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过分地执着某一项业务,不要被一项业务套牢,不管这个业务前景多么诱人。

李嘉诚在生意场中,有时坚持不懈,穷追不舍,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剑”,有时却不见一利,及时撤退。无论他继续进取还是退避三舍,都是从该项业务是否有前途考虑的,有利则进,无利则退。他从不偏爱任何一项业务。

最能体现李嘉诚投资风格的事例,是与华资财团欲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

当时,各种收购的传闻纷纷扰扰,众多财大气粗的华商大豪,均被认为可能染指置地:长江实业的李嘉诚,环球集团的包玉刚,新世界发展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郭得胜,恒基兆业的李兆基,香格里拉的郭鹤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股市狙击手刘蛮雄, 亦可能趋虚而入,狙击置地这个庞然大物。

李嘉诚在谈判中不想表现得太积极,同收购港灯时一样,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时机。此时,香港股市一派兴旺,很快便攀上历史最高峰,并非低价吸纳的最好时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扶摇直上的香港恒指,受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狂泻。1987年 10 月 19 日,恒指暴跌 420 多点,被迫停市后于 26 日重新开市,再泻 1120 多点。股市愁云笼罩,令投资者捶胸顿足,痛苦不堪。

香港商界惊恐万状,大家自身尚且难保,再也没有余力卷入收购大战了。置地股票也跌了约四成。李嘉诚的“百亿救市”,成为当时黑色熊市的一块亮色。证券界揣测, 其资金用途,将首先用做置地收购战的银弹。

正如一场暴风雨一样,这次股灾来得猛,去得也快。等到 1988 年 3 月底,沉人谷底的恒指开始回攀。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地产市况渐旺,股市也逐渐开始转旺。

一直善于等待时机、捕捉机会的李嘉诚,这次为什么没有借大股灾之际趁火打劫呢?须知股灾中置地股价跌到 6.65 港元的最低点,即使以双倍的价格收购,也不过 13 港元多,仍远低于李嘉诚在股灾前提出的 17 港元的开价。

原来,收购及合并条例中有规定,收购方重提收购价时,不能低于收购方在 6 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 月份的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 10 港元的。这就是说,假设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 10 港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就不得低于 10 港元的水平,而 6 个月后,将不再受这一限制。

4 月中旬,股灾发生后已过了整 6 个月。此时,置地股从最低点回升后,仍在 8 港元的水平上徘徊,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依然对收购方有利。

最后,由于置地强力进行反收购,使李嘉诚的收购成为不合算行为,于是李嘉诚毅然放弃了已经花费了大量心血、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收购。

这次收购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是李嘉诚的做法却值得称道。因为投资不可以意气用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两败俱伤中夺取微弱的胜利,在一般情况下不是真正的投资家应有的做法。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李嘉诚退出收购反而是一个胜利。

看来要做一个“纯粹的投资家”,首要的是要修炼自己的心性,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为杂念所动,而保持气息平和。

关注生活、服务百姓、凝聚力量、传递爱心、传播思想、......尽在前途系统,微信搜索:QT0759 关注(前途系统)点亮精彩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jiaoyu/103.html

本文标签:紧跟市场  随时变动  用别的钱为自己赚钱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