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看清别人,认清自己

817 人参与  2020年11月08日 08:24  分类 : 自我教育_成人教育_素质教育_家庭教育_继续教育_爱的教育  评论

慈怀君说

《三字经》里,有这样一段话:“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里提到的“融”,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孔融。

说起“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父母们常常会拿这个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学会谦让,和为别人着想。

因此,孔融几乎成了“谦谦君子”的代名词。

但很多人却不知道,真实的孔融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温润如玉。

相反,他敢说敢做,桀骜不驯,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什么是“做自己”。

01

聪明机智,敢想敢做

公元162年的某一天,东汉名士李膺家门前,来了一个十岁的孩子。

那孩子对门人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

门人见孩子气度不凡,不卑不亢,一时之间拿捏不准事情的真假,又怕真的耽误了亲戚来访,就赶忙进去通报。

李膺让人请孩子进去一看,自己根本不认识他,就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十岁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的先君仲尼,和你的祖先伯阳有师生情谊,所以我与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啊!”

听了孩子的说法,李膺和在场宾客无不暗暗称奇。太中大夫陈炜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没想到,那孩子微微一笑,回怼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李膺哈哈一笑,大声赞叹:“此儿非凡品,将来必成当世伟器!”

这个能言善辩的孩子,就是孔融。

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从小就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四岁时就因为“让梨”的故事为人称赞,十岁时,又因拜见李膺的事名声大噪。

但真正让他名扬天下的,却是后来的“党锢之祸”。

名士张俭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被其记恨,诬陷他与同郡二十四人同为部党,张俭被迫开始了流亡生活。

在流亡途中,张俭投奔到了好友孔褒家。不凑巧的是,当时孔褒刚好外出有事不在。

就在张俭准备离开时,十六岁的孔融却说:“哥哥虽然不在,难道我就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

后来,这件事不知道被谁走漏了风声,孔褒和孔融都被官兵逮捕。

面对审问,孔融毫无惧色,和哥哥、母亲三人争相认罪,传为奇谈。

虽然最后朝廷定了哥哥孔褒的罪名,但孔融这种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却让他成为公认的顶级名士,被后人称为“建安七子”之首。

这世上,有太多人秉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警示,终此一生,安于平淡。

但也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看淡生死,敢想敢做,一生洒脱不羁,生如夏花般灿烂。

一如小小年纪,心胸见识就超于常人的孔融。

02

生逢乱世,忠于使命

有人曾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

对孔融而言,他的使命感就是忠于汉室,匡扶正义。可是此时的大汉江山,早已是战乱四起,风雨飘零。

先是有宦官专权祸乱朝纲,接着汉灵帝薨逝,年仅13岁的刘辩登位,主少国疑,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明争暗斗不断,最终引来了凶暴残忍的董卓。

董卓野心勃勃,想要废掉刘辩,总揽朝政。

此时,朝堂内外,人人自危,孔融却跳出来和董卓争辩,言辞十分激烈。

董卓因孔融名气太大,不好直接杀他,就把孔融派去了北海国为相,看上去像是主政一方,实际上是借刀杀人,想让孔融死在黄巾军刀下。

孔融到了北海国之后,建章立制,礼贤下士,设立学校,以儒学教化民众,被人尊称为“孔北海”。

当时孔融的名气有多大呢?

黄巾军攻城的时候,孔融不敌,情形十分危急,他火速派人去邻近的平原郡刘备处请求救援。

刘备受宠若惊,激动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自古道“大树底下好乘凉”,生逢乱世,人人都想要攀附强权,可是孔融偏偏不肯放下身段,尤其是对那些有谋权篡位之心的人。

有人曾好心劝孔融结交袁绍和曹操,孔融非但没有同意,还杀掉了这个劝诫的人。

这样的书生意气,虽然让孔融在后来吃尽了苦头,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铁骨铮铮。

或许这就是“宿命”吧,当孔融顶着“孔子后代”的名头出生的那一刻,匡扶正义的使命感就早已融入了他的骨血。

为此,他可以忍受不公,可以不怕危险,唯独做不到装聋作哑,明哲保身。

四十多岁的年纪,却依旧纯粹得,像个二十多岁的少年。

03

不畏权势,刚正不阿

公元196年,袁绍长子袁谭攻打北海,双方激战数日,战况激烈,血流成河。

最终,孔融战败,妻儿被俘。

孔融仓皇逃到许昌,被曹操收留,自此,开始了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

刚开始,孔融和曹操二人还是相安无事的。但是日子久了,孔融渐渐发现,曹操之所以收留自己,无非是看重了自己的名气,根本没有给他实权。

更让孔融郁闷的是,曹操压根就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忠君,他生性多疑,且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孔融心里,压根就瞧不起曹操。

和其他人对曹操的曲意奉承不同,孔融对看不惯的事情,总是要时不时地跳出来反驳一通。

公元197年,袁术称帝,因为太尉杨彪和袁术有姻亲关系,曹操便趁机想要杀掉杨彪。

孔融听说后,跑去对曹操据理力争,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件事最终以曹操让步而告终。

后来,因为饥荒和战乱,曹操为了节约粮食,下令禁酒。

孔融再一次跳出来反对,写下有名的《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他旁征博引,把孔子、樊哙、刘邦、屈原等等全部都扯了一遍,更是提出“自古就有因女人亡国的,怎么不禁女人”这样的理论,又一次在曹操心里系了个疙瘩。

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想要纳袁绍美貌的儿媳甄宓为妾,没想到被自己的儿子曹丕抢了先。

孔融自是不肯放过这个嘲笑曹操的好机会,他给曹操写信道:“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以为真有此事,就虚心请教孔融此事查证自哪本书。没想到,孔融回了一句:“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样的事一件接一件,让曹操对孔融的印象越来越不好。

再加上孔融还常常在军事政治上和曹操唱反调,甚至还提出“应该遵循古制,首都千里之内不封诸侯”,终于让曹操彻底动了杀心。

公元208年,曹操指使郗虑和路粹搜集了孔融的种种“罪状”,以“不忠不孝”的罪名逮捕了孔融。

孔融不怕死,只是可怜自己幼小的孩子,这么小就要被自己牵连,他对差役说:“希望罪过只加在我一个人身上,两个孩子能否保全性命?”

没想到儿子丝毫不怕,还对孔融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最终,孔融一家被处死。临死前,孔融写下一首《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字里行间,充斥着悲壮,也充斥着孔融对人性的透彻理解。

一代名士,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刀尖起舞的一生,至死都没有放下他的骄傲和倔强。

04

做自己,最难得

从谦让的君子,到刚正不阿的“老愤青”,后人对孔融的评价,褒贬不一。

喜欢他的人,说他正直、宽厚、敢于直言;不喜欢他的人,说他清高孤傲,太以自我为中心。

其实,纵观孔融56年的人生,他一直都活得纯粹而自由。

《历史原来是这样》这本书里这样评价孔融:

“为官几十年,其实就是一个性格棱角不断被磨平的过程。但孔融却是一个例外,他桀骜不驯,蔑视一切,即使是当时能掌握孔融命运的第一权臣曹操,也被孔融狠狠踩在脚下。”

千百年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算计,一直都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就连曾国藩也在官场屡屡碰壁后,闭关学会了“以退为进”“和光同尘”。

那些为官之道,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圆滑虚伪,满腹才华的孔融难道不懂吗?

其实,他一直都懂。

只是,比起圆滑世故地活着,他更愿意遵循内心,活得有血有肉,活得恣意张扬。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他从未背弃初心,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在他苍老的外表下,一直都是那个笑着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孩子。

这是孔融悲剧的根源,也恰恰是他身上最打动人的地方。

愿你我都能如孔融一样,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作者: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为茶。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jiaoyu/3049.html

本文标签: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的无奈和感悟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