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昨天讲到《感应篇》的第一句: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这句话是说明感应道交的原理,文字虽然简单,道理非常深刻。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所谓是心电感应。心是真的,电是比喻,比喻总不能比喻到恰到好处,只能比喻彷佛。因为在世间物理的现象,似乎是电的速度最快,跟光速度相等。而心感应的速度,比光、比电不知道要快多少,简直是不能比。电波的速度一秒钟才三十万公里,心里面念头的速度,念头才生就遍虚空法界,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多次跟诸位报告过,这是说感应的原理。《汇编》里面这个内容非常丰富,举出许多的公案故事来做证明。其实这些例证是举不尽的,只要我们冷静观察,我们一生当中,自己跟周边的环境,就能够体验到感应是真实的现象,西方人所谓是真理。 《汇编》里面第五段,举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段话,这一段话说得很
诸位同学:大家好! 感应的道理很深,感应的事迹很广,古人对我们的勉励很多,爱护备至。古书里面教导我们,世出世间法,尤其是善法,信心是成就第一个因素。无论是希求在一生当中,得到幸福美满的果报;或者是学佛,希望这一生当中能够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也都在信心。尤其应当警觉到,佛在经上常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人的寿命非常短促,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所以我们有一念信心就是一念善根,念念信心就是念念善根成长,应当及时努力,决定不能够等待。如果你以为还有明天、还有明年,这个样子悠悠忽忽,一生往往就空过,到临命终时后悔莫及。所以要建立信心,要精勤努力。佛法无论是哪个宗派,显教、密教,祖师大德都教导我们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 所以在世法里头管子说过,“喜气迎人,亲如兄弟”,这话说得有道理
诸位同学:大家好! 《太上感应篇》,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社会上一般大众都非常重视,依这个方法修学的人非常之多,得到的感应也不可思议。《感应篇汇编》,就是搜集许多感应的事迹,绩效非常的显著。古人劝导我们,人心地要厚道。这一次我到澳洲,虽然时间只有四天,同学们还是不放过,要我将这四天的时间,将《了凡四训》的大意给大家做个介绍。感应的道理,开宗明义就讲得很清楚,《易经》上所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存心厚道的一定有后福,存心刻薄的,纵然目前环境很兴旺,但是不久也必定衰退。这个理论与事实,古今中外,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都能够见到,而且非常明显的见到。 所以无论是个人、无论是家庭、社团,或者是国家,要知道兴旺全在存心厚道,断恶修善。 所以古人讲,凡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应当将这
诸位同学:大家好! 中国古老的《易经》,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必”是必定,是非常肯定的词句。也就是说因果报应是一定的事实,世间人所谓的真理,这就是真理。 个人如果能够修善、积德,这个人一定发福,福报自然会现前。如果一个人造作都是不善,纵然他家庭有福报,祖宗、父母有福报,生在富贵之家,必定也会有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这些事迹不但在古代历史当中记载得很多,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现前的社会,无论在中国、在外国,稍稍留意你都能够见到,证明古人所讲的话决定是正确的。感应的道理,就是要我们认识因缘果报,了解因缘果报,肯定因缘果报的事实,做为我们这一生做人的准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能够收敛,就能够约束,知道趋吉避凶,知道断恶修善,这是圣贤人的教化,这叫做教育。现在人,现代
诸位同学: 今天开始,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太上感应篇》。这篇文章不算很长,只有一千三百多字,题目叫“太上感应篇”。“太上”这两个字是尊称,含义很深。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某个人讲的。如果我们要以为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那就错了。我们在许多经论里面看到,佛自己说他一生没有讲过经,他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这个话是真话,不是谦虚,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凡夫执着有我,所以说法,我说的、你说的、他说的。诸佛菩萨无我,《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念头都没有,所谓是“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那个见是见解、念头,不但不着相,念头都没有。他这是从哪里说的?真性的流露。真性不是别人的真性,是我们自己的真性,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自性
各位同学:大家好! 最近有些同修要求我将《太上感应篇》再讲一遍,希望送到电视台去播放,这是一桩好事情。可是再讲一遍也要相当长的时间,最近我们在此地,开讲的是《华严》、《无量寿经》与《地藏经》,这三部经同时讲已经就够多了,再加上一种,感觉得分量太重。所以想来想去,利用早晨这个时间,这半个小时,我们预定两个月到三个月将这个课程讲圆满。 这一门课程实在说是非常重要!清末民初,印光大师特别提倡这个法门。 清朝末年的时候,印光大师住在普陀山,当时定海的知县,清朝称知县,到山上礼请印光大师到定海县来讲经弘法。大师因为家乡的口音很重,他是陕西人,所以在当时语言上有隔阂,他就派了一位法师到定海县去讲经。去讲什么经?好像是讲《文昌帝君阴骘文》。 我们在文献上看到这些资料都非常惊讶,地方上的长官请法师讲
兰叶常绿斗春寒,花开幽香隐空山。冷翠芭蕉修竹笑,何处寻觅水潺潺。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也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它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国画兰花一直以来都受到我们国人的追崇,是花鸟画众多经典题材中的一种,其素洁雅致的品性也深受广大文人墨客的亲睐。李立新先生的这幅作品,构图严谨,笔墨生动,淡然飘逸,充满情趣。画面中的三丛盛开的兰花,正如蝴蝶般的翩翩起舞,浓淡、疏密相间的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显得既层次丰富又洒脱飘逸。虽然主题是幽兰,而又以山石、芭蕉和翠竹作为衬托。作者用意是说,幽兰虽然生长于危峰兀立的山中,却依然有着明洁芳馨、正直清高、不畏险阻、德行高尚的高贵品行。为此,作者十分巧妙地以山石表示险峻,以兰花表示明洁,以芭
养生的要诀在于养好精气神。精气神能全方位地看出去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养好精气神的第一步就是着重调理好最消耗精神的五个地方。一般来讲,就有五个,第一,眼睛,第二,耳朵,第三,舌头,第四,鼻子,第五,就是大脑妄想。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而内三宝为生命之根,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长寿,少生疾病。可是我们毕竟是凡人,生命不过数载,不可能做到无欲无求。要是真学鹿龟鹤,那岂不是人人都成了苦行僧?凡人自有凡人的办法,该吃吃,该睡睡,然后学点中医养足精气神,永葆青春美貌,这才是我们多数人的追求嘛。《黄帝内经》上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意思是人的精神要保持恬淡虚无的状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我们的精神状态安守祥和
曲阜孔府内院墙上画有一个叫“四不像”的怪物,龙头、狮尾、驴蹄、麒麟身。据说,世上本没有这种东西,它是孔圣人为教育后代想出来的。这个怪物,经不住外界的诱惑,看见宝贝就想夺,先后抢了8种宝贝,仍不满足,张着血盆大口要去吞太阳,结果掉进汪洋大海,丢了性命。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何在这些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四不像”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学会“知止”。(一)老子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告诫人们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一味索求,贪得无厌,直到泥足深陷,待到幡然醒悟想要回头时,才发觉为时已晚。商人之财,多败在“不知止”上,总想以贪婪之心,占尽天下大小之利,大有满盘皆收,赢家通吃的冲动。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年发达,但
【一】南怀瑾先生的书中有很多验方,包括调病养生的功法、做功夫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医药、饮食、等等。1心肾气交的睡觉法我们常常讲,人老有几个相反的现象:哭起来没有眼泪,笑起来眼泪就出来了;现在的事情告诉他马上就忘记了,小时候的事情都会记得;坐着就睡觉,躺下去睡不着。人老了很多古怪的事情,都是相反的。医学的道理,心肾不交就是水火不交了。道家有个办法,不管老年中年或是少年,失眠时,把身体蜷起来睡,变成婴儿状态,两个脚缩拢来,两手也抱起来,容易睡着,这是勉强使心肾的气交。交就是连起来接上电了,这样可以睡着。——《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2治疗高血压、失眠的两个法1、我当年学道时,有一个年轻的和尚朋友,教我一个外道法子——顽空修法。一边念佛号,一边观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这个虽然是外道法,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