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一生著述颇丰。他用英文写的《生活的艺术》不仅成为全美畅销书冠军,更是稳居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五十二周。在美国曾印行超过四十版,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作为一代翻译大家,他的英语水平十分高超。在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中,1941年他接受NBC采访,面对美国主持人高高在上的论调,林先生不卑不亢地用英文论证了“中国与美国的影响是相互的”。林语堂谈学英语1. 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学习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要只记单词。在学英语句子的时候,要把句子的语法、语调和发音腔调完整学起来。2. 学习英语不可以以认识单词为主,要记住单词就要会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机会,有些人一拍大腿,就去做;有些人,经过深思熟虑,才开始做。1、提升自己的维度,才有时机凡事三思而后行。成事的几率,不到三成。宁可错过,不要做错。《易经》乾卦,开门见山就说:“潜龙勿用。”潜龙,代表时机没来之前的状态,要潜藏,蛰伏,韬光养晦,不可轻举妄动。当时机不利于自己时,就要潜伏,隐遁,等待。这种“潜”,是主动的,自主选择的,叫:以静制动。时不利我,我不动。以不变应万变。如何判断时不利我?很简单,就是做事不顺手,举步维艰。当你感到压力时,可能是你不够强大,也可能是你正在前进。凡事前进,都有阻力。我们要做的,就是顶住压力,做你眼下应该做的事人是万物之精灵,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每一件事,你都可以主动选择,让自己进入一个什么维度的世界。智者说,你怎么过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舞台上,曾经涌现出不少的先贤,孔子就是这群先贤中的一个。孔子去世之后,其生前言论被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总结成了书籍,这部书籍就是后来名列“四书”的论语。一直到今天,《论语》都是国学班小朋友的必读教材。为了让弟子们悟透自己所讲的道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贤们往往会讲课时运用对立统一的观念,在他们的教学内容中,经常会刻画一个正面形象和一个侧面形象。孔子就经常采用这种对比教学法,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君子”和“小人”这两个词,“君子”与“小人”就是一对观念。受小人之心、谦谦君子等词汇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君子”和“小人”仅仅代表道德上的一种对比,君子一定是讲道德的,小人一定是品行不端的。其实,这种想法多少还是有些片面的,如果完整地读完《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
在读经教育未能纳入体制之前,让社会上每个角落都有“读经班”,是我们初步的理想。古人说:“易子而教”,自己单独教自己的子女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要教自己的儿女,连他人的儿女也一起教,与其一家独乐独学,不如大家一起来读。意思也就是:要开成一个“读经班”,则儿童读书有伴,其兴趣将会增长,而且参与的人多了,也较易形成风气,对社会造成较快较大的影响。你如想开一个读经班,其步骤可以参考以下的解说:第一步:宣导理念。因为儿童无自主力,所以要读经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同,而现在认识读经理念的人并不多,因此宣导理念是很必要的。宣导理念的方法很多,可以以您个人所知的去宣说,譬如校长可对全校老师说,老师可对学生家长说,一般人可以对其亲友说。现在最简单的方式,您可以用这本小册子分发给人看,应该可以说明清楚了。假
一说起开私塾,许多人马上就会说,你是在拿孩子做试验。这时,我会纠正他的观点,私塾教育,不是尝试。只是效仿,效仿已经成功的经验。试想:私塾教育,从我国自有教育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都在进行私塾教育,四五千年的教育,都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在这样的私塾教育中,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汉代的史学家、唐宋八大家、明清小说家,皇帝、宰相、将军,医生、技师等等,哪一个不是私塾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私塾教育绝不是尝试。只是,把我们的眼光放长,让我们的眼光越过我们所切身感受的一百年,回到一百年前,效仿当时的教育模式。效仿四五千年来成功地培养过无数人才的教育模式。效仿的结果,同样能成功地培养人才。原因很简单,私塾教育本来就已经是成功的模式。有人在说,古代的私塾教育不重视科学教育。其实,这
01为什么要学习《易经》1、我们读《易经》有什么用呢?大体上我们都会笼统地说《易经》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人生的智慧。2、我们从读《易经》学会一种“感应”的能力。因为《易经》讲感应,“感”是由外来而触动你的心灵,“应”是由你的心灵发出一种合理的应对。感应是一种很巧妙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必须是活泼的,也可以是说柔软的,对于周遭的人事物才会有所感,心中也才会有所应。3、《易经》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象征的意义是无限的,所以读完一部《易经》就仿佛经历了一辈子,读了六十四卦,就仿佛把人类的命运走了一趟,过了一个地球史,甚至可以过了一个宇宙,这比看小说还要精彩。4、阳代表积极、阴代表消极,所以当我们读《易经》的时候可能会领受到一种启发,就是要有积极的、阳刚的精神;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陈从周(1918——2000),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大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人。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对国画和诗文亦有研究。尤其对造园具独到见解。 陈从周:读书的回忆《语义学习》杂志的编辑要我谈谈治学之道,惭愧得很。“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编辑先生的盛情我何能恳辞呢?说经过也罢,算陈述也罢,“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不过在我将近七十年的逝去年华中,来谈谈我的读书与自学罢了。我是五岁破蒙,读的是私塾,又名蒙馆,人数不过七八人,从早到晚就是读书背书,中午后习字,隔三天要学造句。没有暑假、寒假、星期天,只有节日是休息的,到年终要背年书,就是将一年所读的书全部背出来方可放年学。当时的生活是枯寂的,塾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是强
作者:东方和尚贫僧每天过午不食,每周一般辟谷两天,也有几次连续三天辟谷的经历。从今年起,我打算隔天辟谷,就是吃一天,不吃一天。我觉得辟谷是一个对于修行非常有帮助的好习惯,所以写一个帖子,说一说我自己的经历,供有志者参考。我说的内容都是我自己的切身体验,不是什么气功书上看来的,所以是可信的。首先,对于不同人,辟谷的难度是不一样的。盖人跟人不一样,有的人身体好,胃肠功能特别好,又很喜欢吃东西,这种人就很容易肥胖,俗称“喝凉水也会胖”,事实上只喝凉水当然不会胖,他只是把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吸收掉了,摄入能量超过消耗能量,当然会胖。反之甲亢或有消化疾病的人就不容易胖,容易胖是身体好的证明。胖人最适合,也最应该修炼辟谷之道。要注意一点:辟谷是不饿的,很饿的话那是绝食。辟谷有益,绝食则有害。一般需要修炼较长
《阴符经》有一句话,叫「食其时,百骸理」。仅仅六个字,就将饮食讲的很清楚了,大道至简啊!这六个字可以理解为:食这个地方,在这个时令,本身具有的东西,绝对是最好的。一切遥远的山珍海味,都没有这个本地的「它」好。我们再看看目前市面上卖的水果,具备了上面的条件吗?▌第一,必须是当地产的。目前物流发达,很多水果都是外地的水果,不是本地的水果,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地的水果,最适合产地的人食用,因为当地的气温、土质、环境,造就出来的东西,就是养当地人的,吃异地的水果,就很容易伤身体。比如海南冬天产西瓜,湖北冬天不产西瓜,如果将冬天海南的西瓜运到湖北来,在大冷的冬天食用,与食毒药无异。▌第二,必须符合时令。夏天天气炎热,大自然赐给我们西瓜,清凉解暑;秋天天气干燥,大自然赐给我们雪梨,滋阴润燥。如
第一位医生姓矫的告诉季梁,“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这是医学的道理哦,一点也没有错。这位姓矫的医生说“汝寒温不节",是指气候的变化,暑湿寒热,有冷有热的天气,这是属于外界,所以有寒温不调和现象。人有七情六欲,思想、知觉与感觉随时随地可以使人生病。……一般人讲卫生是西方的文化观念,中国人讲养生,养生就是修道。要想懂得养生,第一先懂得这两句话,寒温要晓得节制。譬如冷气,像昨天这个同学跟着我做事,我说打开冷气吧!他说不要啦,老师你不是讲流一点汗舒服一点吗?我说对啊,可是现在你一流汗,昏了头就不能做事了。我说打开最弱的,两个钟头以后关了就够了。他照我的办法,蛮好,凉快一下就好了嘛,何必一定要冷得非穿毛衣不可,那就是“不节",不晓得节制;那就叫做“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