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问:王老师您好,我下面的两个问题可能对您有点冒昧。您一直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榜样,您之所以成为今天我们所有人心之向往的老师,您是怎样一步一步成就的?第二个问题是,您的人生从开始到现在,您对自己是怎么评价的?王财贵教授:说明白也不容易,因为生命是很多方面,是很整体的,很难说是哪一个机缘造成如此。有一些记者在我演讲之后采访我,他问说是什么样的特殊机缘让你这样坚持推广读经。我说,你不要把我看成是洪秀全,因为洪秀全在一次大病昏过去三个月之后醒过来了,他就开始胡言乱语,他说他的父亲是上帝,耶稣是他的哥哥,他是耶稣的弟弟,然后开始招募很多人,就开始了太平天国。我不是因为大病一场之后才开始推广读经的。(众笑)!我为什么会推广读经,为什么会做这些事,这是很自然的,怎么说呢?因为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活的,只要
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在家连续读经一小时,常常担心孩子太辛苦而把一小时分成几次完成。就是坚持了一小时读书,也是说说闹闹,边喝喝水,边吃吃东西。更不要说让孩子连续读三个小时的书了。如此,读经的效果虽明显,但很浅薄。故此,我分析一下连续一小时读经与连续三小时读经的不同效果给大家。所谓连续读经,就是不间断的读经。连续读经一小时可以训练一个孩子心智上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左脑的能力,比如孩子会很聪明,能说善辩,记忆力可以提高普通孩子的两到三倍。但对孩子的心性上的提升几乎没有太大帮助,比如承受力,内在的敏感,高度的记忆力(比如一目十行),对生命的感悟力也很难出来。这就需要用连续读经三小时的方式来训练。连续三小时读经真的可以在心性上提升孩子的进步吗?我分析一下连续三小时的读经的心态变化过程。一个人(不管大人孩子)
刚才说你用很多的时间去做功课,功课会进步这是加法,这个加分的比例越来越弱。而读经呢?用一段时间读经,他的成果是乘法,读经对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性情的陶冶,其效果是很快速的,读经长进之后,再回头过来做其它的学习,做学校的功课,就非常简单了。所以刚才才说用十分之一、二的时间精神,就可以把学校功课完成。那些功课也不必老师教,因为私塾是混龄教学,而老师最主要的工作是教读经,其它的功课只好让学生自己做。凡是自己做功课,每个孩子都非常高兴,因为从他自己心里明白过来,所以高兴。功课的进度怎么安排呢?没有一定进度,每个人做到他不会做的地方停下来。每一个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聪明努力了,做到哪里算哪里,有的人比一般同龄的孩子超前,有的人落后,你都不要急,急也没有用,他在不能做的地方停下来,等他再长大一个月长大一年,他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一百零四节,只有一句:【嗜酒悖乱。】酒在佛法里面是列入重戒,虽然不是最重的,最重的戒,我们看比丘戒、比丘尼戒,四重戒│杀、盗、淫、妄;除了四重戒,最重的就是酒戒,所以五戒末后有酒戒。世尊为什么把这个看得这么重?实在讲佛家的戒律,「杀、盗、淫、妄」是性罪,本身就有罪,不管你受不受戒,犯了本身就有罪。可是酒,如果你不受这条戒,没有罪,所以酒是属于遮罪,跟前面四条不一样。世尊把这个看得这么重,就是凡是犯四重罪的,大概是先犯酒戒,酒能乱性。好饮酒的人,酒醉了,智慧不能作主了,才会干「杀盗淫妄」。因此佛家戒酒,就是防范不要去犯「杀盗淫妄」这种重罪,是这么一个原因,我们要懂得。所以清净比丘,滴酒不沾。可是在戒律里面,酒的开缘也最大最广。所以世尊教人修学,合情、合理、合法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一百零三节,这是全文第十五大段,讲到「家庭之恶」:【贪婪无厌。咒诅求直。】这两句。第一句这个意思就是贪心太重了,批注里面我们把它念一遍,「以口取物曰婪,言人之贪,如口之食物,无有厌止,无有穷极」,这几句话已经就说得很透彻了。贪而无厌,这个罪过极重极大。下面引老子一句话,「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世人贪求数盈,终归耗散,固不必言,且又落下一场祸孽,更难了耳」,这段话我们要多念几遍,细细的去体会文里面的意思,再仔细观察现前的社会,我们就了解古圣先贤确实具足真实智慧。今天这个世界,贪婪之人为什么多?这是造罪业,这是祸端,罪根祸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做,不晓得回头?原因在什么地方?没有人教导。我们在讲堂上,时时刻刻提醒同学,我
诸位同学,大家好!台北「观世音净宗学会」,他们很认真办了一个弘法人才培训班,赵宗居士要我为大家讲几句话。在近代可以说将近一个世纪,佛门的大德,无论出家在家,都呼吁赶紧培养弘法人才。由此可知,造就弘法人才是大众的共识。古人说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兴替关键在人才。我们从历史上看,隋唐时代高僧大德辈出,所以佛法就有无比兴旺的气象。再看看我们这一个世纪,过去这一百年当中,佛法衰微,到今天衰微到极处了。衰微的原因在哪里?弘法人才没有了。再给诸位说,弘法人才没有了,修行证果的人也没有了,这是一定的因素。为什么说修行证果的人没有呢?人不明佛法,不懂教理,甚至名词术语的意义都不能明了,试问问他怎么修?他怎么证?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解《华严经》,将全经分为四分│信、解、行、证,信解尚且不得,哪来的行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一百零二节:【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这两句在我们现代社会里面,几乎是很常见的。这是「不仁恕之恶」最后的两句。我们《感应篇》读到这个地方,深深的感触到现前社会造作恶业所感果报的可畏。为什么现在社会一般大众,对于造作恶业习以为常,丝毫警觉的念头都没有,几乎把造作恶业当作正常,偶尔行善会令大众感觉得奇怪,好象那是反常,这个现象决定不是好现象。由此可知,现前社会,中国、外国都一样,善恶的标准没有了。换句话说,人不知道什么是善,不知道什么是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善行不屑为,恶业竞争着去做,所以世界才会有末日,前途并不可观。西方宗教家说这个世纪末是世界末日,「世界末」,诸位要知道不是一九九九年,是今年,二十一世纪要从明年开始算起,不能把两千年算到二十一世纪,你算帐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感应篇》第一百零一节。这个书总有一百二十四节,我们希望早一天把它讲圆满,许多问题耽误了很多时间,问题我们另外找时间答复。这一节有四句:【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批注一开端就讲,「四句,皆小人贪利之事也。尺度升秤之类,所以平物价,一人情。世人或二样,大入小出,重入轻出,其设心,只要便宜耳。孰知得半分便宜,却损一分福德,况益我损人,必有天殃雷火之焚,未必非为此也。或有主人不知,而司出入之子弟臧获潜为之,其罪终归家主,不可不察也」,这一段已经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世间人,现代的社会,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几乎是不胜枚举。至于以伪乱真,古时候有,但是很少,现在就是连药物买真的都不太容易了。我记得我有一年在美国,中药店里面去买两粒片仔黄,回来之后一看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个地方有两封信,第一个问题是台湾的怀之,我不知道是在家还是出家的。他问的问题关于众生吃肉这个困惑,因为他曾经听悟夆法师讲经,听他讲过有吃素的念佛人改学密,学密之后就开始吃肉,说吃了他就超度它,帮它早离苦。这个话讲得没错,但是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本事超度它,你要没有真本事超度它,将来还是「吃它半斤,还它八两」,你要真有本事。换句话说,这个本事是你决定是先超度自己,你才能超度别人。如果自己不能超度自己,说是能够超度别人,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如果说是不吃肉补充营养,人就会生病?这个我不相信。我们此地有一位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一岁,她是从胎里就吃素,吃了一百零一年的素,她的身体就像三、四十岁的人一样,没有人能跟她相比。可见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素食健康长寿
诸位同学,大家好!桌上有几位同学提了几个问题,我们简单的做一个解答。第一个问题,同学问的是离四相、超六道、破四见,入一真法界,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入一真法界,还要不要念佛?要念佛,这算不算是执着?算是执着,有执着则不是一真法界;若不执着,念佛会不会是无想定、断灭空?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有,不只一个人有。离四相、超六道、破四见,入一真法界,这里头有功夫浅深的差别。功夫浅的破四相,还出不了六道。怎么晓得?我们在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读过,须陀洹破了四相,没出三界,他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出得了六道。可见得破四相有功夫浅深程度不一样,破四见当然亦复如是。四圣法界里面就是破四见的,四见破得深,入一真法界;破得浅,那还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入一真法界还要不要念佛?你去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