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最经典十句,直击内心深处,点醒执迷人生

3473 人参与  2020年03月04日 13:49  分类 : 经典语录_语录大全_语录励志_励志短句_励志名言  评论

《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含义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人生的种种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真正读懂其中的精华十句话,就可以给你化解痛苦的源头,让你断一切苦。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译文: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世间所有成形成体的,都是以心执相、都是虚妄的。从大千世界到微尘,从国家到家庭,从感情世界到物质世界……无一例外,皆是因缘所生,并随条件之变化而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你若知道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了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如来法身。

所以六祖惠能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译文:如来者,没有处所,能从哪里来呢?没有处所,又能到哪里去呢?故而称名为如来。

“如来”是个通称,任何一个人成了佛都称如来。“如”是好像,“来”是来了,好像来了。南怀瑾先生说:“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么高远,其实是非常平凡的。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现身就是佛,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心平平静静,不起分别,当下就在如来的境界里。”

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俗世不扰;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红尘不惊。

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欢喜亦无悲。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译文: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

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行善积德。在佛门里,布施主要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分别对应用“钱财身体”、“智慧知识”、“勇气信心”去帮助别人的行为。

要进行布施,首先要学会舍得。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4、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以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的妄想分别心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教认为,人的烦恼都是因执着四相而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常说的“四大皆空”,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身体,和身外的一切事物。就像前面一条讲的布施,许多人做一件善事就图回报,对方不回个笑脸、不说句谢谢就会生气,心生嗔恨。

真正的布施,应当是用清净的心去做一切善事,是不分对象,是无私而不求回报的,布施后就忘记这件事了。而且布施的时候,是不会看对象的,只有这样,才能修得功德圆满。

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译文: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

苏轼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本来如大梦,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一个人若能领悟到一切万法的本质皆缘生缘灭,看透自我、苦乐、名利、美色等,世间万物之心便会生起,这样就能逐渐明白凡事不必过于执着,应以随缘的心态做事。

6、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译文:应当如何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觉悟?如何降伏妄心?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不安定的烦恼因素,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人若没有安定的心,给他再多的名声和财富他都不会满足。比如社会上有很多人,经过努力买房买车,衣食无忧,生活宽裕,却偏偏心不安著,非要跟那些坐拥豪宅豪车的人相比,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终日郁郁寡欢。

佛教认为,一念之间,人就会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善护念”,好好的掌控好自己的心念,千方百计把自己各种想入非非的想法停下,各种念头止住了,由此产生的各种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7、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文:过去心了不可得,现在心了不可得,未来心了不可得。(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产生的意识现象,相继不断使我们错谬的以为己心。)

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三心不可得,就是叫我们放下对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执着。不执着于三心,才能看得开,才能放的下,才能轻轻松松,才能了无挂碍。所以知三心不可得,解开心缚,放下执着,方能身心轻松。昨天的失意,明天的美好,都不如抓住当下来得实在。

8、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如果你认为《金刚经》是佛法(觉悟之法),则《金刚经》就不是佛法(觉悟之法)了,因为你着了佛法(觉悟之法)之相了。

佛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在佛陀看来,所谓佛法,不过是凡尘世界里一条不得已而为之的船筏,渡过河就要舍弃掉。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包含着佛法。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做饭吃饭,行走坐卧,鸟语花香,青山绿水。

真正的大成就者,是绝对谦和、平实之人,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佛陀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佛。如果有人自称开悟,则说明他根本没有开悟,因为他着了开悟之相。

9、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译文:若妄想执著想要看到佛的样子、听到佛的声音,这是世人错误的法门,执著于外相,心外求法,那他走的就是一条邪道,没办法看到如来的本质的了。

很多人把佛菩萨当成了有求必应的神,去庙里烧香拜佛都是有所求的,或是求子求老婆,或是求升官发财,并没有从内心去悟佛修佛。

其实,佛并不强调权威性,也不具有主宰性。如果说去拜佛,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做法。学佛不要迷信,而要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这才是学佛的真正精神。只有真正从心性上明了实相,明心见性的人,才能从性海中显现如来。

10、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译文:菩萨应远离一切相状发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心,不应执著色法生心,不应执著声、香、味、触、法生心,应不执著任何法生起真实无伪的胜义菩提心。如果自心有一丝执著,就不是真实的境界。

“无所住”三个字,被视为“金刚眼”,意思是《金刚经》中的核心。六祖惠能禅师,正是一次砍柴归来,路过一家旅店时,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激发了他的佛性。

住就是执着。无所住,就是要不生执念,安住真心。人人生来都有一颗清净无垢的真心,但因迷恋各种诱惑,生出执念,烦恼、苦累。佛告诉我们,要想悟道见性就要发菩提心,同时不执着一切而生其心。我们不执著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把一切都做好,但同时又不去执着一切现象,这种境界就是无所住的境界。

不偏执,不贪念,以空灵自在之心,应对一切,是为从容。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yulu/970.html

本文标签:金刚经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佛学经典  读书心得  佛学文化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