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全部中国思想史,亦可谓即是一部教育思想史。至少一切思想之主脑或重心,或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则必然在教育。中国一切教育思想,又可一言蔽之,曰:“在教人如何做人”,即所谓做人的道理,如儒、如墨、如道,何尝不是都讲的做人道理。中国一思想家,同时必是一教育家。中国人看重一思想家,不仅是看重其思想与著作,同时必看重其人,看重其实际人生中之一切行为。故凡属一大思想家,则必然同时成为一大师。后人读其书,必知师其人。此所谓能自得师,尚友古人。若把其思想从实际人生中抽离,即不成为思想。此不仅儒家为然,即墨家道家亦无不然。孔子在教人作一儒,墨翟在教人作一墨,庄周老聃在教人作一道,更要在以身作则。其他如陈仲子、许行,莫不皆然。如孔子言仁,今人群认为是孔子思想之最要中心。然孔子告颜子则曰:“克己复礼为仁”,此乃一种人
文 | 钱穆极端反对孔子的,是墨子。孔子讲仁,墨子讲“兼爱”。“兼爱”之反面是“别爱”。墨子认为儒家言仁,虽说是一种博爱,而此种爱仍是有分别的。爱自己的父母,必胜过爱别人之父母。爱自己的家庭,必胜过爱别人之家庭。爱自己之国,必胜过爱别人之国。如是则国与国相争,家与家相竞,人与人相别。不必个人主义才始产生人类之自私自利。儒家言仁,也将助长人类之自私与自利。故墨子主张兼爱,此是一种无分别之爱。孔子是把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所以主张仁。墨子则从天的立场、天的标准来讲人道,所以主张兼爱。换言之,孔子从人生界立论,墨子却改从宇宙界立论。主张兼爱,一切平等,视人之父若其父,便不该有礼,礼正代表着一种人与人间之差别。在墨子看来,礼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尤其是儒家主张的葬祭之礼,剥夺活人的生活资料来
文 | 钱穆孔子生在春秋晚期,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有最高领导地位的人。但孔子思想并非凭空突起,他还是承续春秋思想而来。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世界上一切宗教,似乎都想根据人死问题来解决人生问题,孔子则认为明白了人生问题,才能答覆人死问题。世界上一切宗教,都把奉事鬼神高举在奉事人生之上,孔子则认为须先懂得奉事人,才能讲到奉事鬼。这一态度,使孔子不能成一宗教主,也使中国思想史之将来,永远走不上宗教的道路。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孔子的思想态度,全偏重在实际人生上,即所谓“务民之义”。而对宗教信仰,以及哲学形上学的玄想,牵涉到人之生前和死后,以及抽象超越的精神界,如鬼神问题等,
钱穆(1895—1990),史学大师、国学大师。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婉约孙女:读你来书,使我十分欣慰,你们的古典文献专业,据你报吿,课程应该是注重在本国历史文化的大传统上,这是正确的。苟非对历史文化传统有认识,即不易了解到一切古籍深处;但不了解古籍深处,亦不易认识到历史文化传统之真意义真价值所在。此事艰难,望你努力以赴,勿求速进,亦勿望小成,庶有远大之希望。《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不宜早读,《论语新解》则尽可读,读后有解有不解,须隔一时再读,则所解自增,最好能背诵本文。积年多读,则自能背诵,能背诵后,则其中深义自会体悟。《庄子纂笺》亦宜看,亦该重复看,不必全能背诵,但须选择爱
文 | 钱穆清晨披读报纸,国内国外,各方电讯,逐一浏览,你若稍加敏感,你将觉得世界任何一角落,出了任何一些事,都可和你目前生活相关。中国诗人用的世网二字,现在更见确切。世界真如一口网,横一条,竖一条,东牵西拉,把你紧紧捆扎在里面。目前的科学愈发达,世界愈挤得紧了,人生因此愈感到外面压迫,没有回旋余地。个人小我的地位几乎要没有了。只有在傍晚或深夜,当你把当天业务料理粗完,又值没有别人打扰,偶尔觉得心头放松,可有悠然的片晌。否则或暂时抽身到山水胜地或乡村静僻处,休假一两日,你那时的心境,真将如倦鸟归林,一切放下,一切松开。你将说这才是我真的人生呀!让我们记取上面一节话,把想象提前一两个世纪,乃至七八百年、一两千年,那时的人生又是怎样呢?不用说,在那时,现代科学尚未兴起,世界是松散的,不紧凑,人生
文 | 钱穆我且再讲一讲美国。我拿我自己八十年的经验来讲。我生在前清的乙未年,前一年是甲午。我小孩时,就有八国联军打进中国来。有英国、法国,有德国、日本、俄国,美国只是跟在后边的,不重要的。其他各国都早同中国有关系,有侵略地,有租借,美国没有。所以当时中国人的心里,恨的是英、法、日本、俄国。还有一个德国,这事件是由德国开始的。美国不在内。庚子赔款,八个国家一国一份。忽然美国人把这份钱退还中,教中国人派留学生去美国读书。这还了得,当时中国人的心里对美国是应该和对英法诸国大不相同了。当时的美国,在世界列强中,最多算得是第二流,或许只能说是第三流的国家。可是世界第一次大战兴起,美国参加了,他便一跃而为世界第一流的大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又变成中国最亲密的战友,而他又变成了世界第一大强国,这是全
文 | 钱穆王船山曾说:《通鉴》能于十七史之外,旁搜纤悉,以序治忽,以别贤奸,以参离合,以通原委,盖得之百家之支说者为多。这是说:政事之治乱,人物之贤奸,事情之原委离合,往往在添进去的那些小文字中见出。若譬温公《通鉴》如绣成的鸳鸯,船山这番话,却把绣鸳鸯的针法线路指点出来了。我们要研读《通鉴》,船山的话,不失为一绝大的指示。但诸位试想,一部十七史一千三百六十多年,他只用两百九十四卷都拿来写下;可见他的重要工作,不是在添进史料,更重要是在删去史料。但在他删去很多史料以外,还添上两百几十种书的新材料进去。这工夫当然是极大的了。善读《通鉴》者,正贵能在其删去处、添进处注意,细看他删与添之所以然,才能了解到《通鉴》一书之大处与深处。然而真讲起来,他所更重要的还是在删掉史料方面。因为在宋仁宗时,他开始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趣味深,好做你的榜样。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书中遇见的人可不同,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是由于他们的做人。当知论做人,应别有其重要之所在。假如我们诚心想做一人,“培养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各位如能在各自业余每天不断读书,持之以恒,那么长则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培养出人生情趣,提高了人生境界。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与最高享受了。说到此,我们当再进一层来谈一谈读书的选择。究竟当读哪些书好?我认为,
一朱子注论语,在卷首序说中,引有史记与何氏语,最后复引程子语四条。日前有数字同学手持我着新解来,求我题字。我多录程子此四条语中一条: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条之前一条为: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最后一条为: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子四条中以上引三条为更重要。在本所最近一次月会中,我很欣赏马同学之报告,可知他已能读论语。或许他现尚未能领略到论语中之意味深长处,然其用心则颇可取。马君提出问题,如:「圣人是否可学而致?」换言之,圣人学到与学不到,也即是我们有志学圣人,能力足不足的问题。如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依孟子意,似乎我们学圣人,力非不足。但孟子
钱穆曾在《朱子新学案》开篇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足见钱穆对孔子、朱熹的景仰与敬慕。我们翻看《钱宾四先生全集》目录,即可知孔子、朱子研究在钱氏的学术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倘若只推举一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钱穆的答案无疑会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而记载孔子生平和思想最真切具体、最活泼有味的,莫过于《论语》。因此,要学习、认识孔子的思想,最佳途径毋庸是细读《论语》。如果说对《论语》的研读贯穿了钱穆的一生,绝不为过。钱穆晚年不遗余力地宣扬孔子思想,给人的感觉是恨不得“把孔子的旗帜插遍全世界”(李零语),为此他十分卖力地劝读《论语》:“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