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人有三宜:事宜多,话宜少,人宜厚。事宜多做,多做则顺畅;话宜少说,少说能避祸;人宜厚道,厚道则路宽。1、事宜多做曾国藩公务繁忙,却将日常事务安排得很有条理。不论做官办事,他总是亲力亲为。他毕生坚持每日自课八件事: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复信。曾国藩说:“天下事总是在局外呐喊无益,必须躬身入局。”事都是越做越顺的,总是站在局外空喊口号,得不到半分进益。必须自己亲身入局,才能在实践中积累真知。在写给李芋仙的赠言中,曾国藩谈到做事要讲“五法”。所谓“五法”,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到,就是要亲身去实践,凡事唯有做过才知其中深浅;心到,就是遇事要用心分析,不可随意妄加猜测;眼到,就是凡事认真观察,切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手到,就是事后勤于记录整理,用以总结经验教训;口到,
以前,当我们没有过多的人生阅历时,长辈们会常常教导,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还记得那句耳熟的言子儿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年轻,没过多阅历时,还不听从老人的建议,那必定会吃亏。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辈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应当从公正角度去分析,长辈们固然阅历丰富,但时代变迁,这并不意味着,长辈们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有时,我们要学会区分。人到中年后,我也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这三件事,还真不能听,不管任何人反对,你都按着自己想法去做,别不相信,看完你就会明白。第一件事:“关系大于一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老人们常说的话是:没有关系,你再努力也没用,不要再白费工夫了。我承认,在如今的生活中,关系固然重要。但如果说关系是唯一左右我们命运的把柄,那并不见得,除开
朋友就算再好,总会有一段时间互不理睬互不关心。不是因为厌烦了,也不是喜新厌旧,只是因为大家都忙于生计。真正的朋友是冷漠一段时间后,还依然在你的身边关心你和你一起打闹一起吵架,许久不见后再相聚也不会尴尬,还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心事。其实,朋友就是这样,无需想起,因为从未忘记……时间,带不走真正的朋友;岁月,留不住虚幻的拥有。时光转换,体会到缘分善变;平淡无语,感受了人情冷暖。有心的人,不管你在与不在,都会惦念;无心的情,无论你好与不好,只是漠然。走过一段路,总能有一次领悟;经历一些事,才能看清一些人。真正的朋友;无需想起,因为从未忘记;不离不弃的,才是真朋友;不见不散的,才是真守候。人在落魄时,才知道谁的手最暖;情在吵架时,才明白谁的心最软。一个只懂流血却为你流了泪的人,是肝胆相照的朋友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也经常被卷入争论的漩涡。发现这个现象有其“规律性”:中国式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争论,多数都是因为话语的不对等,陷入抬杠的尴尬境地。人与人之间一旦开始抬杠,就必然在情绪上严重升级,继而开始出言不逊。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日本人的教养,就有一位同学大为不满,他数落我给日本人涂脂抹粉,长日本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我没有理他,因为我仅从他的话语中,就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了。我依然采取了不理睬的态度,直到他销声匿迹,不再挑衅。几年后,我们偶遇,他给我带了一顶“瞧不起人”的大帽子。当时我欣然接受,并且告诉他:我真的瞧不起你,当然不是因为你的钱少,更不是因为你的车不好,而是你白长了一个脑袋,一个只知道吃饭、不知道思考的脑袋
我曾经以作者的身份讨论过福贵的人生。一些意大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十分有益的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的分界在哪里?”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他们之间轻微的分别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身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出于上述理由,我在其他的时候也重复了这样的观点。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你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的,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莼菜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点赞最高的回答是:“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以前总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风流枉少年。随着阅历的增加,会渐渐发现:每一个不自律的行为,都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痛苦。人的本性难移,要做自己心的主人,只能靠自律。什么是自律?就是将这两件事做到极致的能力。01、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情。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所以,要做到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
人活在世上,难调众人之口,你再怎么善良,在讨厌你的人眼里,你就是假惺惺,你再怎么付出,在不懂感恩的人眼里,你也只是个外人。你再怎么努力,优秀,在喜欢妒忌的人眼里,你就只是运气好,你再怎么大方,在锱铢必较的人眼里,你就是小气。常言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懂你的人不用解释,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释,我命若有终会有,我命若无不强求,生活本就不易,不必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别人想什么,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强求不了。我们的唯一可以做的是,便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则,静静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01、懂你的人不言而喻,不懂你的人百口莫辩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悲喜并不相通,理解你的人并不多,有时候,做人做事不解释,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如今,我们的交通便利,我们的通讯发达,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认识这么多人,有的时候有了心事,却发现无人诉说。我们慢慢长大,这一路走来,何尝不是一只跌跌撞撞的小猴子,很多时候,喜欢做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情。随着认识新朋友,慢慢忘了老朋友。微信中,有些人从熟悉到陌生,再也不能联系了。01、感情,不联系,就淡了不联系就淡了,不关心就远了,不见面就散了。水烧开了,如若不升温,慢慢的就会变凉;人有了距离,如若不联系,渐渐的就疏离。不联系的感情,时间长了终会陌生的。我们的人生不会一成不变,我们的三观会随着时间的磋磨,发生改变。当初你频繁联系的那个人,未必今日你还会当成挚友。有些人处着处着就散了,其实不是彼此没有感情,而是话不投机了,而是彼此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心躁动,源于陷入太深,不是陷入迷乱的欢爱,就是陷入欲望的泥沼。“冲动是魔鬼”,轻易被言语刺激,被不平所伤,失去理智、乱了方寸,或许适得其反,于事无补,在茫茫天地中寻不见灵魂的皈依。在熙熙攘攘的红尘里,静下来,用心呵护一朵花开,聆听一段梵音,对外界的吵嚷喧杂不置一言,安祥地享受平淡的幸福,是最好的自我修持。一位禅师说,当修行修到一定的境界,连说话都显得多余了,因为话语聒噪,污染了内心的清静。静是一种悦纳。悦纳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人和事,悦纳虚度的那些“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以平常心看镜中浪掷的岁月和潦倒的时光。心是一条小河流,一块石头便激起千层浪,心是一片大海,吞巨轮战舰亦无息无声。静,是一种不慌不忙、游刃有余的从容,是在内心深处抛一个锚定,在深海之中稳稳地沉下去,八面来风,不为所动。有时,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