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佛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有的人擦肩而过,有的人携手一生,有的人恨了一辈子,有的人爱了一世。缘起缘灭,世间的因果,都是命中注定。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怀揣感恩对待遇见的人和事,才能达到圆满的境界。1、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茫茫人海,相遇是缘。若无因缘,何以相遇;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与人相遇并非偶然,而是上苍为你们谋划已久的一场美丽邂逅。遇见了,就好好珍惜缘分,不要把来日方长当作借口;离开了,就好好送别,不必一直耿耿于怀。每个人,都在聚散离合中品味百态人生。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人,相识的人不多,相知的人甚少。有的人相见恨晚,却无法在时间的推移下存活;有的人兜兜转转来来往往,却相伴了一生。有的人是生命中的欢喜,见证了我们或好或坏的时刻;有的人是生命中的悲哀,恨不得避
什么是一个人的气场?李筱懿在《气场哪里来》中说:“气场”实际上是女人对自己的内在要求,用心力支撑外表的气度,用行为约束内心的奔流,她们处变不惊并不装腔作势,身居高位并不盛气凌人,才华满身并不咄咄逼人,明明可以秒杀路人,却依旧和风细雨,让人相处舒适。因为一个真正有气场的人,不必花太多力气,便能在这世上游刃有余,在困苦中坦然然自若,在无聊中用心生活。所以,学会掌握气场修炼的心法,便可轻松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1、没有健康,谈何气场?想要拥有强大的气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一个病恹恹的人,往往很难让人心怀敬意。即使有再美的容貌,再高的才华,再好的修养,若是身体虚弱,没有活力与生命力,便终究没有气场可言。而一个健康活力的人,身上洋溢的生命力,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气场。比如刘涛,在光鲜亮丽的娱乐圈,她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幸福的生活极其相似,而不幸的生活,其实也大同小异:无外乎工作遇到难缠的客户、老板或者刁蛮的同事;生活遇到无解的关系、迷茫的未来;抑或人生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和打击。这些处境带给我们的压迫和伤害,让我们陷入情绪的泥沼,无法自拔,于是我们抱怨生活,想尽办法宣泄情绪。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彻底改变现状呢?《想开点,别和自己过不去》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伤害我们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转变你的心态,用全新的方式去看待事物,我们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思想的主人,从而看见美好的人生。本书作者何权峰,被称为最贴近人性的心灵作家,曾著有百万畅销书《格局》。本书则是作者深入探究心灵层面的又一力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面对情绪,如何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维,打
01、佛界易入,魔界难进宋代有一位禅宗大师,叫青原惟信,他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这其实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人生的第一重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生最初的时候,看问题简单,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是一种童真未泯的表现。然而人越长大就越觉得世界复杂,很多事情,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一是一、二是二。社会上纷繁的表象背后,暗流涌动,有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规则和秘密。看到的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并且不一定是真实的,这就到了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人生最后的境界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看似与第一境界一样,实则饱含了人生的大觉悟。日本的一
文 :圣玄法师有时候听人说,因为佛教教人放下,告诉人们一切皆空,信佛是生活中失败者的安慰。这不仅仅是对“空”的误解,也并未了解佛教所说的“放下”。要说“放下”,《禅林宝训》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北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为了超度英年早逝的儿子王雱,把建康的田宅供养,兴建了宝宁寺,并礼请真净克文禅师住持,王安石一次设斋供众,特意供养了一匹名贵的素缣给真净禅师,用来做袈裟。真净禅师看了,并不以为宝,反而说:“我寻常批此,见者亦不甚嫌恶。”(我平常披着这件粗布做的衣,见到我的人也没有嫌弃我穿得难看。)无独有偶,因为批评王安石变法的苏东坡谪居黄州之时,作《黄州安国寺记》,记载了当时亲近继连和尚的经历,继连和尚为僧首七年,得皇帝赐衣,又七年,神宗皇帝拟加封赐号继连和尚,他却婉言谢绝,并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文:慧律法师把法入心,升华内在要将法消化成自己的生命,必须把法往内心里面融化。如果这个法只是在心外,我们说心外无法,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所有的法都在启动我们内心的这颗觉性。什么是佛性?佛性就是觉性,觉性就是众生的心。所以,一定要把法入心,才能彻底改变佛弟子的生命,也才能升华我们的内在。我们的内在里面存在两股力量:一是真如的力量;二是无明的力量。如果我们的真如的力量胜过无明的力量,我们就得解脱,就得自在,就开智慧,就能够体用一如;要是我们的无明胜过我们的真如,那么我们就回归原点,继续做凡夫,继续做六道轮回的众生,也继续过着忧郁、烦恼、无明的日子。万法不离心,心即是万法所以,要把法融入我们的生命,所有的法都不能离开这颗心。十方三世一切佛,如何叫做度众生?度众生就是度掉内心里面的那颗贪心,从贪度到
文:铃木大拙一个禅僧自认为修为不错,但就是经常被烦恼困住,以至于无法正常修学下去。他的师父说:“你看人们爬山,都是怎么轻便怎么来,不怕走得慢,才能真正走得远。”很可惜,我们一直都看不起行动慢的人,固执地认为他们要么是懒汉,要么就是傻子,其实,或许他们才是真正能够走得长远的人。一切对立面都是可以消除、融解的。比如快与慢,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不停地忙碌就必然能够有所获得,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慢下来、放松下来,说不定才能得到更多。毕竟,人只有学会如何放松,才能懂得如何加速。培养安详、随和、自然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并不是某个特别的人赋予你的,这是你自己在有过人生经历之后应当沉淀下的一种内在。有了这样的心态,你遇事时才不会张皇失措或者怒气横生。多看自己,向内看自己的念头和习气。当一个人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观
杭州灵隐寺内,挂着这样一幅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语言虽朴实无华,却饱含着人生哲理,写尽了人生。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常常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林语堂先生说,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半称心”并非消极无奈,而是一种人到中年后的豁达与智慧。“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假如事事尽如人意,那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故称“百味人生。”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就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只有平心静气胸无太多的杂念,才能及时把握机遇、化险为夷。万事只求“半称心”,是胸襟宽广,是淡定从容的处世哲学。万事只求“半称心”,是不设置太玄的目标,不
你知道吗?呆在家吃饭、睡觉、带娃娃的养老观念已经开始老化了,而作为这个时代的新老人,需要最新的养老观!新的养老观告诉你:当个乐在享受暮年的新老人,秋天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而新的养老观并不难实现,只要你身体强健、有点小钱、有点空闲、有些朋友,并且有自己专属的空间就可以了。 01 、最新的养老观:要有16个“老伴”1、你知道什么是老伴吗?这里的老伴不是指婚姻关系里的配偶,而是泛指老来一起做伴的亲朋好友。2、你有几个老伴?假设你的答案是只有1个,显示你的生活十分退缩封闭。如果有10个,不错,相当充实;20个,恭喜你,这会保证你的生活多姿多彩!3、你离不开老伴吗?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如果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对方陪伴度过晚年生活,这是在把生命窄化,而且对彼此的压力都太沉重。万一有一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心不平,气不顺的事。不是所有的事,都值得我们费心费力一争高下。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权衡利弊,知道哪些事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哪些事根本不值得。人生如一场修行,有些事真的不必太在意。就如一句话所说:不争不抢不代表我不如你,不说不笑不代表我不知道。聪明人都懂得不争这四样:01、不争面子人生在世,有“三碗面”必不可少:人面、情面、场面。我们常常为了面子上好看,难免委曲求全,甚至打肿脸充胖子。记得,有一个小品《有事你说话》里,说尽了面子的虚情,让自己和家人受尽苦楚。朋友买不到过年回家的车票,他一夜不睡,搬着被褥替人家排队买票。同事找他借钱,他不顾实际困难,自己东借西借,也要给人凑齐了钱。越是要面子上好看的人,越是因为缺乏里子。《争面子不如靠里子》的书中,有一段话非常好:“人不一定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