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易经》这本书。毫无疑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易经》。《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是占卜的书,还是历史的书?是哲学的书,还是科学的书?是管理的书,还是养生的书?或许它什么都是,又或许它什么都不是。当你静下心来,真正走入《易经》,你会发现这部距离今天这么遥远的古书,原来离我们是这么的近。在不经意的一餐一饭、一呼一吸、一言一行当中,或许你已经在运用《易经》了。正如《易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易经》,但自己却不知道。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其实都与这部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们对它却有太多的不解和误解。其实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从这种不解和误解中慢慢走出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研读,我发现:《易经》是一部“天书”,一部蕴藏天道大规律的书
祖国的医学宝典《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从养生防病的角度提出的预防学思想,随着各代医家临床的不断实践,“治未病”的卓越思想已成为中医预防学、诊断学、治疗学上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有四种含义:一、未病先防。具体方法为“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灵枢·本神篇》)。再就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意为生活中,要及时避开外在的致病因素——邪贼之风,同时在情绪上要安宁恬静,无贪欲妄念,身体的元气就和顺,精神不乱耗而内守,疾病也就无法侵袭了。二、早期诊断。“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以我知
古书上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阳是什么?它是说明地球的物理,这是其中之一。地球吸收太阳和宇宙的功能原是这样的:夏至一阴生以后,开始渐渐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说阳气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开始渐渐外放。古人并说阳气从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时候,可到达九万六千多丈,这不能说我们的古人不科学。几千年前,他们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有一个界限,也就是现代所称的游离电子层那个界限。地球到了冬天把阳能——现在可称作太阳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我们从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是温的,就是因为地下有阳气。《易经》包括的学问太多了,如学医,先要把《易经》研究透,因为人体的内部也有一阳生,有些年纪大的,或者比较衰弱的,不必害怕,因为人随时有一阳生的现
《易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由这句话演变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脾气相投的人自然相处融洽,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会聚在一起。有一句俗话,“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也是这个意思。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人。齐宣王很惊讶,就对淳于髡说:“人才是很难得的,贤人并不多见,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位,他们都可靠吗?”淳于髡回答说:“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概也算个贤人,所以让我举荐贤人,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
作者:儒风君 · 闻清《周易》一书,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也曾被视为一本算命占卜的书。两千多年来,《周易》的智慧源远流长、历久弥真。一句句箴言,一条条对策,就像是先人为我们预先备好的一把把钥匙。《周易》当中有三大“天机”,也是人生当中的三大禁忌,一旦读懂,受益无穷。1大话失信《易经》中有一卦,曰“谦卦”。此卦,卦体中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艮为山。艮下坤上,为地下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用来比人,表示此人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泰戈尔有一句名言:“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咱们中国也有一句谚语:“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做人当谦虚,好说大话,易招祸患。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讲大话。他自称活了几千年,见过
《易经》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但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其实,整部《易经》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话。细细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终生受用不尽。一、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其实“自”并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自天佑之”是告诉我们,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自助者”。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所证实。当所有中原大国之君都沉溺太平时,是秦王嬴政“内修守战之具,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西域偏僻之弹丸小邦,一夜之间崛起为问鼎中原之万乘大国。终以日,金戈
三观不合,不相为友《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能成为朋友,靠的是相同的志趣,也就是看待事物的立场与观点接近。真正的朋友应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乃至理想追求,或者说,朋友应该是同道。相反的情况,古人称之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三观不合,不相为友”。三观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三观”不合的人是不太可能做朋友的,勉强不来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观,才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障碍!三观不合的人,所说的话难有交集,更谈不上碰出火花,寒暄片刻尚可,相处时间稍长,便如鸡同鸭讲,彼此都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有可能互相伤害。有一则寓言说,青蛙和老鼠成了好友,想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于是,它们把脚绑在了一起。刚开始,它们在地面上行走正常,还能吃到谷子。当它们来到池塘边时,青蛙一下就跳进了水
作者:逍遥子 来源:老子道德经(ID:LZDDJ-1)敬畏自然,上善若水;道法自然,谦虚礼让。《道德经》中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从不刻意施为,却能无所不为。无为是一种有为,就像放下是一种拾起,舍弃是一种收获。强加于人是愚蠢的表现,顺其自然才是智慧的选择。有所弃,必有所取;有所失,必有所得,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1放下虚荣,收获尊严《道德经》中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虚荣的人,大多虚张声势;厉害的人,往往低调谦光。做人不能太自以为是,海水之所以广博,是因为它降低了身段,放下了虚荣。每年秋天,河水浩浩荡荡,波涛汹涌,仿佛万马奔腾。河神志得意满,觉得天下的水,尽汇于己。于是,他意气风发,向东奔去,却在北海边停下了步伐。看着渺无边际,深不
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睽卦的智慧。1.遇见坏人不抓不告,不要乱动,为什么?如果你有一匹好马,你肯定会开开心心骑上好好玩耍一番。可是还没等你骑上玩耍,这匹马却丢了,你会怎样?你肯定又气又急,到处去找啊找......可是马没有找到,却找到了偷马的人,你会怎样?你肯定会凶狠地指责他,更想抓他去法庭告他,那么,你猜,你的马还能找到么?不好说!《易经》中的睽卦告诉我们:如果丢掉一匹马,但不要去追,为什么?因为它自己会回来。 睽卦的意思是既然你的马丢掉了,生气着急也没用,不如耐心等一等。就算是别人偷走了,也不必计较,就算那个偷马的人出现了,也不要凶狠地指责他,更不要到法庭去告他。这样,那匹丢掉的马自然就会跑回来,那就无咎了。这是告诉我们,在睽的情景出现的时候,要用最大的包容之心来处理,来面对。当我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