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 - 第5页

04月20日

沈从文:一辈子都在“写字”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书画频道_书画艺术_书画作品_书画展_书画家_文人画_书画培训_书画装裱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765次
沈从文:一辈子都在“写字”

我们熟知的沈从文,是那个写下诗意般《边城》的知名作家,是那个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历史文物专家,是那个顽固地爱着张兆和的追求者“青蛙13号”。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章草和蝇头小楷写得特别漂亮,很见功力,俨然大家。沈从文曾自评“耐烦”。就是做什么都特别有耐性,不厌烦天长日久的打磨。撰文如是,研究如是,做人如是,写字亦如是。六块钱的《云麾碑》、五块钱的褚遂良的《圣教序》、两块钱的《兰亭序》以及五块钱的虞世南《夫子庙堂碑》……都是他随身携带的行李,“坐在用公文纸裱糊的桌面上,发奋去写小楷字,一写就是半天……”皆可见他于书法上的用功之勤。他的章草和小楷,线条沉稳含蓄,风格俊雅温厚,可谓是一横一撇,法度自在笔墨之间也。他还精于书画及文博鉴赏,还专门撰有评论古

04月19日

王阳明:有平常心,为非常人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 评论 : 0人 | 浏览 : 2442次
王阳明:有平常心,为非常人

人生百年,阅尽千帆,最难得是一颗平常心。《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可谓平常心。守好五个字,修好一片心。余生,愿你活出更好的自己。容王阳明虽然没有做过宰相,却比一般宰相更加大肚能容。他说: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有然能收缴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平定宁王叛乱之后,朝堂之上诽谤和议论王阳明的人越来越多。王阳明却毫不在意。他说:我相信自己的良知。是是非非自有定论,哪怕天下人都来谤我,也改变不了什么。修炼出更加开阔的胸襟,难听的话,过耳不过心。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逞一时口舌之快,只能赢得暂时的胜利。养一颗包容的心,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

04月18日

6个成语6种智慧,洞见《道德经》暗藏的成功秘诀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254次
6个成语6种智慧,洞见《道德经》暗藏的成功秘诀

20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前。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终。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德经》(又称《老子》)。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懂人生真谛。”只有短短五千言,《道德经》却涵天盖地,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而那些隐藏在《道德经》中的成语,更可谓精华中的精华,更是暗藏了成功的秘诀。1、知止不殆老子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适可而止,就不至于招来无妄的祸害,可以保持长久。《止学》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在蝇头小利上的蝇营狗苟只是末流的小智,真正有大

04月18日

孙其峰:学习花鸟画怎样入手?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书画频道_书画艺术_书画作品_书画展_书画家_文人画_书画培训_书画装裱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747次
孙其峰:学习花鸟画怎样入手?

学习花鸟画者,从工笔入手好?还是从写意入手好?作为学习花鸟画者,首先要给自己“定向”。就是确定以什么画种为自己奋斗目标。如工笔勾染或没骨点染或其他,方向定了,我们认为定向的勾染或没骨点染者,可先从工笔勾染或没骨入手。也可从小写意入手,这样可以克服过于拘谨的弊病。定向为大写意者可直接从大写意入手,或从小写意(靠近大写意的小写意)入手,因大写意高度提炼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如从工笔入手不易过渡到大写意上去,但在学习过程中不排斥对工笔画的学习。总之,无论从何画种入手,都要先易后难,以一种为主旁击其他。如何自学?采用什么方法较好?学习花鸟画大部分人或大部分时间是以自学为主。首先对自学要有长远的想法和要求,以自己为主,要有计划,有步骤,不要随性而画。有计划才能按部就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对自学者来说

04月17日

南怀瑾:不跟着社会风气走,建立独立不倚的人格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121次
南怀瑾:不跟着社会风气走,建立独立不倚的人格

 南师说: 【怀师箴言】这是一个好像最讲民主平等自由的时代,其实现在全世界的皇帝姓“钱”,都是钱做主,以钱来决定贵贱,没钱就没自由。没有真正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修养、学问修养,有的只是乱七八糟的所谓个性张扬和向钱看。“夫唯大雅,卓尔不群”,这是班固特别创造的两句话。只有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能独自站起来,不跟着社会风气走,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人格。……我小的时候,父亲告诉我,“仗剑需交天下士,黄金多买百城书。”多交天下朋友,多交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的朋友;有钱了,要多买书,多读读。……你们现在工商业做得好,很发财,或者官做得很大,这不是事业,这个是职业。中国文化,什么叫做事业呢?出在孔子著的《易经系传》的一句话,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

04月14日

吴冠南:学花卉为什么要从梅兰竹菊入手?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书画频道_书画艺术_书画作品_书画展_书画家_文人画_书画培训_书画装裱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234次
吴冠南:学花卉为什么要从梅兰竹菊入手?

原题《梅兰竹菊与永字八法》文:吴冠南中国书法与绘画传统的基础训练历来有自身的方法。书法以永字为笔画的基本练习法,因为“永”字的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种笔法,基本包括了书法基础用笔的技巧。而中国画中花卉画的基础训练则通常以书法及梅、兰、竹、菊为入门方法。这不仅因为写意花卉的用笔方法最为接近书法用笔,而且梅、兰、竹、菊基本上又代表性地涵盖了所有花卉画中的木本、草本、花、叶等表现方法。如梅花的枝干老若屈铁,展如篆籀;兰花的草叶若撇若捺,花如长点;竹子之杆圆若篆字,叶如啄挑;菊花叶片若榜书之浑点,勾花如隶书一波三折。如此看来梅兰竹菊与书法之间的联系的确如出一辙。中国画所以要强调书法用笔由此可见一斑。而写意花卉从书法与梅兰竹菊入手进行基础训练是不无道理的。当然从这四种花卉入手开始练习时,首要

04月14日

潘天寿:书画不是比拼苦力,艺术是比拼境界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书画频道_书画艺术_书画作品_书画展_书画家_文人画_书画培训_书画装裱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179次
潘天寿:书画不是比拼苦力,艺术是比拼境界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一、艺术与人生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论画残稿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蔡 孑民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这个意思——1949年,关于“国画与诗”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

04月13日

黄帝内经:越活越年轻的秘密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386次
黄帝内经:越活越年轻的秘密

《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尽终其天年。”相传在上古时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岁。老人们鹤发童颜,充分享受上天赐予的寿命。想要越活越年轻,一起来看看古人如何养生。1、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古代养生家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即所谓的“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若要养好“形与神”,须得协调好“动与静”。“静”有助于培养元气,“动”能使元气更好地循环。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适时适度的饮食习惯、坚持有效的身体锻炼。做好这些,能使精神饱满,从而让身体越活越年轻。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老人,往往比城市的老人更硬朗长寿。这得益于乡村生活,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身体经常劳作,就不至于轻易感到疲倦。真气平和调顺,

04月13日

识人术:一个人的走路姿势,就暴露了他的人品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505次
识人术:一个人的走路姿势,就暴露了他的人品

古语有云“相由心生”,其实这里所说“相”可以是指面相、外貌,还可以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即体相。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何,都会在有意或者无意间通过身上所有部位来展示出来。正如心相篇中所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内心,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其实,走路最能够看清楚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的走路姿势,就暴露了他的人品。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更是认为:走路时,有这种姿态的人,更值得信赖!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01曾仕强教授说:“走路最能够看出一个人,但是我们现在最不重视的就是走路。最好的走路是怎么走,走的时候,好像背上有重物,就表示你这个人可以负担重责大任。你脚步很稳,按部就班,就让人

04月13日

说说中国古人的书房文化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文房四宝_文房四宝是什么_书房家具_书房灯 | 评论 : 0人 | 浏览 : 3526次
说说中国古人的书房文化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归有光以细腻真切的笔触,描述了他的书房项脊轩,回忆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全文不事雕琢,情真意切,悱恻动人。古代文人,都有着书房情结,他们将书房取上各种雅号,冠以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之称,书房承载着文人们独特的生命体验。项脊轩这间简陋书房,对于归有光有着不平凡的意义。透过项脊轩窗子里的白天的几米阳光,晚上的微明灯火,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书房里氤氲的文化气息。项脊轩中的归有光一、书房肩负着古人“修齐治平”的理想《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有光回忆说,自己十五岁起就在项脊轩读书,他的祖母看他这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