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词之美,流芳千年,不知你可曾遇到那种一眼倾心,直击心灵的句子?轻捻书卷,眼波流转,总有一句诗,让你读后流连忘返,总有一首词,让你看过久久难忘。一壶酒,一窗风月,春日的风轻轻柔柔,让人无限舒畅,正是读诗的好时光。今天,我们以天地为庐,日月为堂,聊聊那些曾经令你感慨至深的诗句吧! 01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有些事,有些人,就是这样。初见惊艳,再见沧海桑田。所以,愿我们对待事物时,能永葆初心,不遗憾错过,不后悔将来,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0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百度搜索的名字,便是由此诗句而来。很多时候,我们苦苦追寻的,其实就在身边。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周易·系辞下》里有几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一个人的德行配不上他的地位,早晚要遭殃;一个人的能力配不上他肩上的责任,早晚会遭遇祸害。人这一生,很多事情都是有规律的,要想走得顺遂,就必须读懂这四大天规。01脾气不能大于本事讲一个故事。美国有个小男孩,从小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家人很是头疼。六岁那年,男孩不想继续睡在婴儿床里,想要一张大人床,母亲以不安全为由拒绝了他,于是男孩拿起一个玩具狠狠砸向母亲。父亲见状,将男孩拉到一边,告诉他说:“孩子,我要告诉你,脾气大远没有本事大更受人尊重。”然后父亲给了他一把扳手,鼓励他把婴儿床拆掉。几天后,男孩果然拆掉了婴儿床,并在父亲的帮助下制作了一张大床。男孩大学毕业后,创办了一家网络书店,他对员工只有一个要求:
01◆卷首语当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因为缘分已尽而分手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痛苦的。随着时间的转移,这两个彼此无缘的人,就会慢慢地消失在了彼此的世界里。但是,即使是和对方没有见面了,很多人内心深处,还是会常常想起对方的,或者是常常怨恨对方的,这些情况都说明,自己并没有真正地放下一个人。一个过来人说:真正放下一个人,不是拉黑,不是删除,也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有这几种“怪”表现。仔细一想,还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02◆第一种“怪”表现:对对方非常有礼貌。当两个曾经深爱的人,分手之后,还是会有碰到的机会的。真正地放下一个人,不是在路上碰到的时候,采用仇视,或者采用转身就走的方式,因为类似的行为,只能说“爱越深,恨越深”,自己并没有学会放下对方。而真正地放下对方,是在路上邂逅对方的时候,会变得
昨天讲到《感应篇》的第一句: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这句话是说明感应道交的原理,文字虽然简单,道理非常深刻。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所谓是心电感应。心是真的,电是比喻,比喻总不能比喻到恰到好处,只能比喻彷佛。因为在世间物理的现象,似乎是电的速度最快,跟光速度相等。而心感应的速度,比光、比电不知道要快多少,简直是不能比。电波的速度一秒钟才三十万公里,心里面念头的速度,念头才生就遍虚空法界,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多次跟诸位报告过,这是说感应的原理。《汇编》里面这个内容非常丰富,举出许多的公案故事来做证明。其实这些例证是举不尽的,只要我们冷静观察,我们一生当中,自己跟周边的环境,就能够体验到感应是真实的现象,西方人所谓是真理。 《汇编》里面第五段,举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段话,这一段话说得很
诸位同学:大家好! 感应的道理很深,感应的事迹很广,古人对我们的勉励很多,爱护备至。古书里面教导我们,世出世间法,尤其是善法,信心是成就第一个因素。无论是希求在一生当中,得到幸福美满的果报;或者是学佛,希望这一生当中能够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也都在信心。尤其应当警觉到,佛在经上常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人的寿命非常短促,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所以我们有一念信心就是一念善根,念念信心就是念念善根成长,应当及时努力,决定不能够等待。如果你以为还有明天、还有明年,这个样子悠悠忽忽,一生往往就空过,到临命终时后悔莫及。所以要建立信心,要精勤努力。佛法无论是哪个宗派,显教、密教,祖师大德都教导我们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 所以在世法里头管子说过,“喜气迎人,亲如兄弟”,这话说得有道理
诸位同学:大家好! 《太上感应篇》,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社会上一般大众都非常重视,依这个方法修学的人非常之多,得到的感应也不可思议。《感应篇汇编》,就是搜集许多感应的事迹,绩效非常的显著。古人劝导我们,人心地要厚道。这一次我到澳洲,虽然时间只有四天,同学们还是不放过,要我将这四天的时间,将《了凡四训》的大意给大家做个介绍。感应的道理,开宗明义就讲得很清楚,《易经》上所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存心厚道的一定有后福,存心刻薄的,纵然目前环境很兴旺,但是不久也必定衰退。这个理论与事实,古今中外,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都能够见到,而且非常明显的见到。 所以无论是个人、无论是家庭、社团,或者是国家,要知道兴旺全在存心厚道,断恶修善。 所以古人讲,凡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应当将这
诸位同学:大家好! 中国古老的《易经》,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必”是必定,是非常肯定的词句。也就是说因果报应是一定的事实,世间人所谓的真理,这就是真理。 个人如果能够修善、积德,这个人一定发福,福报自然会现前。如果一个人造作都是不善,纵然他家庭有福报,祖宗、父母有福报,生在富贵之家,必定也会有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这些事迹不但在古代历史当中记载得很多,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现前的社会,无论在中国、在外国,稍稍留意你都能够见到,证明古人所讲的话决定是正确的。感应的道理,就是要我们认识因缘果报,了解因缘果报,肯定因缘果报的事实,做为我们这一生做人的准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能够收敛,就能够约束,知道趋吉避凶,知道断恶修善,这是圣贤人的教化,这叫做教育。现在人,现代
诸位同学: 今天开始,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太上感应篇》。这篇文章不算很长,只有一千三百多字,题目叫“太上感应篇”。“太上”这两个字是尊称,含义很深。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某个人讲的。如果我们要以为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那就错了。我们在许多经论里面看到,佛自己说他一生没有讲过经,他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这个话是真话,不是谦虚,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凡夫执着有我,所以说法,我说的、你说的、他说的。诸佛菩萨无我,《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念头都没有,所谓是“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那个见是见解、念头,不但不着相,念头都没有。他这是从哪里说的?真性的流露。真性不是别人的真性,是我们自己的真性,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自性
各位同学:大家好! 最近有些同修要求我将《太上感应篇》再讲一遍,希望送到电视台去播放,这是一桩好事情。可是再讲一遍也要相当长的时间,最近我们在此地,开讲的是《华严》、《无量寿经》与《地藏经》,这三部经同时讲已经就够多了,再加上一种,感觉得分量太重。所以想来想去,利用早晨这个时间,这半个小时,我们预定两个月到三个月将这个课程讲圆满。 这一门课程实在说是非常重要!清末民初,印光大师特别提倡这个法门。 清朝末年的时候,印光大师住在普陀山,当时定海的知县,清朝称知县,到山上礼请印光大师到定海县来讲经弘法。大师因为家乡的口音很重,他是陕西人,所以在当时语言上有隔阂,他就派了一位法师到定海县去讲经。去讲什么经?好像是讲《文昌帝君阴骘文》。 我们在文献上看到这些资料都非常惊讶,地方上的长官请法师讲
兰叶常绿斗春寒,花开幽香隐空山。冷翠芭蕉修竹笑,何处寻觅水潺潺。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也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它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国画兰花一直以来都受到我们国人的追崇,是花鸟画众多经典题材中的一种,其素洁雅致的品性也深受广大文人墨客的亲睐。李立新先生的这幅作品,构图严谨,笔墨生动,淡然飘逸,充满情趣。画面中的三丛盛开的兰花,正如蝴蝶般的翩翩起舞,浓淡、疏密相间的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显得既层次丰富又洒脱飘逸。虽然主题是幽兰,而又以山石、芭蕉和翠竹作为衬托。作者用意是说,幽兰虽然生长于危峰兀立的山中,却依然有着明洁芳馨、正直清高、不畏险阻、德行高尚的高贵品行。为此,作者十分巧妙地以山石表示险峻,以兰花表示明洁,以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