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菜根谭》中说: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意思是,阅读书籍,探究物理,都要以提高自己的见识和志趣为首要目标。
书里的文字是死的,只有把死的文字读活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身体去实践,才能从中受益。
一个读书人,要心地干净,要勇于实践,而不是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
《菜根谭》有云:心地干净,方可读书。
读书学习不只需要勤奋,而且要有高尚的动机和纯洁的心灵。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个人心里有什么,就有可能在所研读的书籍中看到什么,学到什么。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心地纯洁的人读书学古,会以古圣先贤激励自己,修身明德,会从历史中学到经验教训,从而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
心术不正的人读书,会窃取古人的嘉言善行,巧饰伪装自己的形象、掩盖自己的过失。
甚至用学到的各种阴谋诡计,去做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情。
这种人,书读得越多,权谋诡诈学得越多,对他人、对社会危害就越大。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有些读书人,头脑聪明、知识驳杂、思维繁复,当他的理念和利益冲突时,他会重新构建出一套理论,为了利益欺骗自己的良知。
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内心质地仍然是个下等人
真正学问高深、思想深刻之人,反而心地干净,单纯朴素,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那才是天下第一等人,由高明而返璞归真。
要读书,更要实践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和行是合一的,只是知道却不行动,那么就不能真正知道。
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也是现实中的经验和感觉。
鞋子合不合适,穿上试试才知道;梨子是酸是甜,自己尝一口才知道。
《传习录》里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弟子说:平时照着先生的法子修心,心灵安静澄澈,但是一旦发生了什么事,心里就乱了。
王阳明回答他:只有历事才能练心,一个人只有在事情上磨炼,才能真正内心强大,获得成长。
赵括年少熟读兵书,在沙盘上,把他爹说得哑口无言。
他空有一肚子的理论,但却毫无实战经验。
赵王把兵权交给他,他转眼就把四十万赵军带入火坑。
《论语》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里的学习是学习和实践的意思。
学习知识,并且不断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了道理,那他一定会去做。
知之,不如行之。走向生活,付诸行动,才能实践出真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但是却不能一味迷信读书。
唯书是从,轻则使人成为书呆子,重则会堕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深渊。
《庄子·天道》有个故事: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车轮。
轮扁吐槽齐桓公,说他读的是无用的糟粕。
齐桓公不服,让他说出理由。
轮扁说:我做轮子,下手慢了就会松动,下手快了就紧涩,要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
这其中的奥秘,很难用语言传达,连我的儿子我也没办法跟他说清楚,所以我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
古人与他们不可传授的心得,都已经消失了,所以你读的肯定是剩下的糟粕了。
听完轮扁的话,齐桓公竟无言以对。
一个人要喜欢读书,但是更要知道书本的局限。
孔子一生没有留下著作,《论语》是后世学生编撰而成。
老子在守将恳求下,也才留下五千言,由守将整理出《道德经》。
不立文字是圣哲的传统,在他们看来,文字不只是传承,也是限制。
读书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实践。
圣人的思想不是在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悟出来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读书而不实践,读再多的书也只能是个书呆子。
图片 | 隐山茶斋
末俗以繁华相尚
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惜吾不及古人
吾谁与玩此芳草
抱蒲堂主人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9237.html
本文标签:抱蒲堂 隐山茶斋 茶感悟人生的经典诗句
ID:liu_me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