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它是古代文人所崇尚的一种高层次信仰,领悟它后无须苦修

313 人参与  2024年06月25日 17:26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文 | 葛兆光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有这么一段故事,说唐三藏和孙悟空、猪八戒来到浮屠山,见一个乌巢禅师,这禅师传授给唐三藏一篇经文,说道:“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下面接着说:“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这里所说的《多心经》,其实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并不是什么乌巢禅师传授给唐三藏的,其实就是唐三藏玄奘在唐代初期自己翻译过来的。

《西游记》里唐三藏说得很对:“(佛教)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无论“戒”也好,“定”也好,“慧”也好,根本一条就是要使人的心灵达到一种无我无欲的境界。可是,人怎样才能真正地相信心灵应该是无我无欲的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这一思想的精致提纲,虽然它只有二百六十来字,但却极巧妙地浓缩和概括了这一理论。

它先假借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子的对话指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可以“照见五蕴( 即‘五阴’,指色、受、想、行、识)皆空,度一切苦厄”,然后直截了当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然后又解释万法的本质是空,那些生灭、垢、净、增、减的现象也都属虚妄,所以在空的角度去看,色、受、想、行、识及它们的感觉之根“眼 、耳、鼻、舌、身、意”及六根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没有真实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十二因缘、什么四圣谛。如果悟透了这种空,用这种智慧使自己到达彼岸,就可以一帆风顺。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是空“心无里碍”,心里没有杂念、疑虑和障碍,也就“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于是“究竟涅槃”。

表面上看去,它和早期佛教已经相差太远了,连四圣谛十二因缘都否定了,接下去自然要否定三学,但实际上它与佛教早期思想仍保持着基本理路的联系。这基本理路就是对外在现象世界的否定及对内在心灵世界的修持。至于它和早期佛教思想的差异,正好是大乘般若学说对佛教思想的修正与发展,其中最值得指出的是以下三方面:

第一,它摆脱了早期佛教理论分裂以致于难以自圆其说的弊端。早期佛教一面认定世界是虚假的,但一面承认人生苦难是真实的,这就使本体论和人生论的内在思路难以沟通。既然世界是幻相,那人生苦难也是幻相,如果人生苦难是实在的,那么世界也应该是实在的,般若学说以彻底的空打通了本体论和人生论内在思路,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并指出一切皆空,这样矛盾自然消解。

第二,既然一切皆空,人生苦难自然也是虚妄,造成苦难的五阴、六人也是虚妄。过去为了解脱苦难,要苦苦持戒、凝心人定、勤学得慧,弄得人很难过、很拘束,也使解脱之路显得十分遥远漫长,但这里却说一切皆是虚妄幻相,既无“无明”也无“老死”,既无“苦集灭道”也无智慧收获,所以根本无须苦修苦行,只要一念之下在灵魂深处了悟一切空相,就可以达到“心无里碍”“远离颠倒梦想”的涅槃境界,所以就给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修行打开了新的方便途径,避免了寻求彼岸的痛苦,也给中国禅宗思想提供了经典依据,促成了中国化佛教思想的诞生。

同时,也彻底地消解了佛教中的彼岸世界,因为它将有形的修行目标(净土、莲花藏、西天佛国、肉身成佛、不死还魂等等)一概否定,换成了“悟空”式的心灵顿悟境界,这样不仅免去了实证指认的困难,也除去了佛教中巫术化的成分,把修行变成了自我觉悟。于是,它成了潇洒、自然、高雅的士大夫文人所崇信的一种高层次信仰。

第三,在它这里,中国佛教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也是三段论式。首先,一切皆空,现象界的一切都是虚妄;其次,既然一切皆是虚妄,那么是非善恶、快乐烦恼都是虚妄,生老病死、犯戒修行也都是虚妄;最后,既然这些都是虚妄,那么无须苦苦修持,只要领悟这一道理,此岸就是彼岸,人间即是天堂。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9280.html

本文标签:葛兆光  葛兆光简介  西游记  心经  修心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