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可理解成: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有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
文 | 葛兆光《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有这么一段故事,说唐三藏和孙悟空、猪八戒来到浮屠山,见一个乌巢禅师,这禅师传授给唐三藏一篇经文,说道:“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下面接着说:“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这里所说的《多心经》,其实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并不是什么乌巢禅师传授给唐三藏的,其实就是唐三藏玄奘在唐代初期自己翻译过来的。《西游记》里唐三藏说得很对:“(佛教)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无论“戒”也好,“定”也好,“慧”也好,根本一条就是要使人的心灵达到一种无我无欲的境界。可是,人怎样才能真正地相信心灵应该是无我无欲的呢?
红楼梦情1、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滚滚,奈何不了一往情深。人欲横流,唯简单笃定不乱一心。2、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寒山诗云:“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洁。”一心清冷,双目清明。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世人皆堪不破,缘之所以是缘,本就是要散的。4、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人生本是孤寂,热闹都是强装。看叶子绿又黄,心头一点凉。5、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人与人,从来是债。6、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自古长如此,叹息未曾止。7、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玉体易枯,红颜易老。好景不长
杨万里有首诗写道: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我们在人生路上,会遇到许多座山。不是你翻过了山,便是山困住了你。这世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人要走向成熟的过程,就像《西游记》中的“取经四人组”一样:翻山越岭,不断修行。01、走出花果山:告别舒适,启航人生。孙悟空最初,不过是一只天地精华所孕育的石猴,而这花果山便是他的诞生地。他以草木树果为食,以山涧清泉为饮,与狼虫虎豹为伴,活得简单而快乐。“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花果山如同一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让他享了几百年的福。但孙悟空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他深知,要想活得更好,就要学习本事。于是,他决心走出花果山这个“舒适圈”,去往外面的世界看看。在海上漂了数十个年头后,孙悟空终于来到了西牛贺洲
“唐僧骑马咚里个东,后面跟着个孙悟空......”《西游记》的故事可谓老少皆知,从东土大唐到西方极乐世界,路途是十万八千里,经历的是九九八十一难,可谓险象丛生,惊悚异常。但这个团队的领导者既不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是天兵下凡的猪八戒,而是一个肉体凡胎的和尚——唐僧。他不但收服了那些原本顽劣的徒弟们,还带领他们抵达西天,获得重生。为什么唐僧能够成功?这就要说一说他出色的管理能力了。01、对悟空,能者,要设置规矩。唐僧的大徒弟,是曾经大闹天宫,搅得天上地下一团乱麻的孙大圣。孙悟空是花果山仙石孕育出来的石猴,后来拜了大名鼎鼎的菩提祖师做师傅,得名孙悟空。自诩吸收天地之灵气的悟空,占山为王、划改生死簿、大闹天宫,从来都不是个老实的角色。可就是这样一个天神管不了、玉帝制不住的泼猴,居然被“啥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