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何谓中国文化

156 人参与  2023年11月03日 17:11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作者简介:颜炳罡,善品堂国学院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副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精神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文化与文明是一个近义词,有些学者甚至将其当作同义词使用,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与习惯的复合体。”

在英语世界里,文化与文明不是一个词,但这两个词意义的确相近或者说部分意义交叉、重叠。我们将Culture翻译为文化,而将Civilization翻译为文明。Culture源于拉丁文,有耕种、修整意义,代表着人的教养、修养或文雅。Civilization是指人类在文化、技术、科学上所达到的发达状态。两词作为同义词使用时,Civilization偏重用于物质方面的表达,Culture偏重用于精神层面的表达。

汉语世界里,先出现文,后有文化。《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文的本意是交错画成的花纹。所谓“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文指有条有理,如木纹、水纹、石纹等等。在孔子那里,文的含义非常丰富,既指礼乐典章,文献知识,又指一个人的修养。“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这里文是指礼乐典章、“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里文是指历史文献方面的知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里的文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修养。

“化”通常与“变”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变化”。在古代,变与化不同。“化而裁之之谓变”(《易传·系辞上》),化是过程,变是结果。化是渐变、量变,而变才是质变,是化之极,潜移暗化或潜移默化,化是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发生的。《黄帝内经》认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即事物由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就是化,融化,如冰块一点一点地消融,可以说冰化了,但不能说冰变了。但变与化有时又可互用,《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里的化是指向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由鱼化鸟,《庄子》将“化”视为“变”了。教化、文化之化都不是质变,而是渐变,潜移默化最能表达“化”的意义。《易·彖传上·贲》:“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就是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与条理,人文就是人间社会运转的规律与法则。“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称人文化成。“文化”是“人文化成”的浓缩。

“文”与“化”合在一起,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说苑·指武》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是以文德化之。每一个人先天就是质朴而无文,自然人就是没有经过礼义教化的人,“文化”就是以人文教化之、以文德教化之、以礼义教化之,使人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道德人、有教养的人。人格教育、养成是文化的原始意涵,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含义不断扩展,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文化。

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样法罢了”。梁先生提示了文化的本质意涵。从内容的角度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包括精神生活: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社会生活: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等;物质生活: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等等。梁先生对文化的认识相当深刻,至今仍然闪烁着理性、睿智的光芒。他以生活方式界定文化,从生活的内容指陈文化,独树一帜,既让文化触手可及,便于理解,也直透文化的核心。1926年,胡适在《我们对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对文化做出界定,且对文化与文明做了区分。他说“文明(Civilization)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Culture)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胡适对文明与文化的理解不如梁先生讲得深刻,但他对文化与文明关系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的总成绩,而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显然,这种对文化与文明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界定有着自己的意义。

20世纪末期,美国亨廷顿教授抛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文明冲突论。“文明和文化都指人类整体生活方式,文明不过是文化的扩大”,两者都涉及价值观、规范、制度及思考方式。又说“不同人民最重要的区别,不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而在于文化”。“人民以族谱、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和制度自我界定,他们和文化团体认同,包括族群、族裔、宗教团体、民族及最广义解释的文明定位。”文化与文明密切相关,这是所有学者的共识,民族精神、信仰、价值观等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海内外学者的共识。

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的信仰、宗教、道德、价值观、思考方式、礼义规范、文学、艺术、科学等由人创造的一切精神性的存在物;广义的文化指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凡通过人的活动进行人为加工、留下人类活动印迹的、有正面意义的存在物都是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文明是指文化所达到的程度、状态或展示的方式,反过来,文明程度决定了文化的高度。文化与文明一同发生,共同进步,携手而进。

中国文化广义上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规范性文化,四是精神文化,如信仰、价值观、思考方式、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精神文化。

就精神层面上讲中国文化,从横的角度讲就是“三教九流”(赵彦卫《云麓漫钞》)。所谓“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九流”指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九大思想流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为九流,若加上小说家就称“十家”,历史上有“九流十家”之说。先秦时期存在的“九流十家”或已消亡,或经汉武帝“罢黜百家,推明孔氏”,墨、名、阴阳、法等不少思想、理念已经融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大多已经不能独立成“家”了。从纵的角度说,中国文化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等等。两汉以下,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儒释道三教并行不悖,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所在。习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的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在儒释道三教中,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文化之所以为中国文化之所在,故而孝悌忠信礼仁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是决定中国文化的最基本因素。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7574.html

本文标签:颜炳罡  颜炳罡简介  颜炳罡说孔子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